知识付费遇上盗版分发:35元买1700G付费课程

2017年05月10日 08:00 新浪综合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盗版者通过QQ群、微信群、淘宝(等)渠道,然后以百度云盘或QQ群的方式提供资源,有的甚至开设了专门提供盗版资源的服务号和App。  盗版者通过QQ群、微信群、淘宝(等)渠道,然后以百度云盘或QQ群的方式提供资源,有的甚至开设了专门提供盗版资源的服务号和App。

  知识付费遇上盗版分发 35元买1700G付费课程

  淘宝、微信等平台上,大量知识付费产品被低价出售,以此为生的团队有两三百个

  来源:南方都市报

  采写:南都记者 李玲

  实习生 詹晨枫 黄驰波

  为知识买单将成为常态,知识付费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中心副主任朱巍

  版权保护是内容繁荣的生态基础。如果平台缺乏监管,那么没有任何成本的抄袭和侵权,将不利于原创内容付费的发展。

  原创者失去经济支撑或创作动力。最终损害的是消费者,他们将无法再获得优质内容。

  ——维权骑士创始人陈敛

  知识付费侵权已经形成产业链,并在多点开花。通过QQ群、微信群、淘宝渠道,把人吸引过来付费进群,然后以百度云盘或QQ群的方式提供资源,是常见的套路。技术含量高的,甚至有专门提供盗版知识付费的服务号和App。一个人接触到这种渠道并发现有用,可能带来100人不会在知识付费平台上付费。

  ——— 维权骑士创始人陈敛

  赞助11场知乎Live,成为某读书类会员,订阅一财经类和古典音乐节目……共计花费3517.91元。

  这是2016年,北师大珠海校区大三的学生何晓华在各大知识付费平台上的花销情况。她称,自己被卷入了为知识付费的大潮里,并被套牢了。

  与何晓华一样,知识付费是不少人新增的消费之一。有报告显示,超过五成的网民有过不同形式为知识付费的行为。

  2016年,被称为知识付费元年。南都记者发现,知识付费盗版产业链已然形成。有人花35元就买到了1700G的付费课程,一些价值上千元的付费内容,盗版仅售20元。

  专家表示,侵权行为让原创内容者失去创作动力,最终将导致用户难以获取优质内容。

  内容变现“春天”到了

  有人时薪过万,有人赚十几万

  对于何晓华去年花3500多元为知识付费,她身边有同学认为“很蠢”,毕竟网上免费的知识到处都是。尽管何晓华也称,看着银行卡这么一点点被榨干有些心痛,但她仍认为有所收获。

  “我发现了和自己兴趣爱好十分垂直的优质内容,节省了大量时间,同时丰富了生活。”何晓华告诉南都记者。

  在注意力和优质内容稀缺的时代,能有效帮助筛选信息,获得有针对性的一对一即时指导,这是很多人倾向于选择为知识付费的主要原因。

  根据企鹅智酷发布的报告显示,近八成人对于想获取的知识资源有无从入手感。为此,55 。3%网民有过不同形式的为知识付费的行为,渗透率最高的是订阅付费咨询和付费下载资料。

  据南都记者了解,在2016年,知乎、在行、分答、喜马拉雅FM、得到等知识付费平台和产品相继推出。知识付费的形式也较为多样,包括一对一问答、付费社群、即时讲座、付费音视频等。

  2016年4月,知乎推出付费语音问答服务“值乎”,5月上线实时问答互动产品“知乎live”。根据知乎live团队介绍,截至今年4月,有近270万人次参与知乎live,用户复购率达到了43%,讲者也获得了平均过万元的时薪。

  田吉顺是知乎live的一名主讲人之一。迄今为止,他已经举办了12场知乎live,参与人数达8664次。曾在公立三甲医院工作10年的他,现在是丁香医生的医学总监。目前在知乎上有56万多粉丝,曾回答了456个与医学、妇产科相关的问题。

  田吉顺告诉南都记者,在知乎live举办一次讲座,平均有一万多的收入。他主讲的内容包括“如何科学度过怀孕前三个月”、“给打算怀孕的你”、“认识阴道”等。

  除了在知乎,田吉顺在分答、微博问答等平台也开通了付费咨询。每天,他会花一个小时回答网友提问。自去年三四月到现在,他因此获益十几万元。

  可观的收入,吸引了越来越多垂直领域的专家进入知识付费行业。比如,分答App在苹果商店的产品介绍称,平台云集了数十万专家答主,覆盖40大垂直领域。

  知识付费行业的火爆让不少人直呼,内容生产者变现的“春天”到了。在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中心副主任朱巍看来,为知识买单将成为常态。他告诉南都记者,“知识付费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付费社群遭无偿围观

  3000元入群再200元分发

  当知识成为有利可图的火爆商品时,盗版和侵权现象随之而来。

  在去年的知识付费清单中,何晓华有一项300元年费的支出。她加入了由宾夕法尼亚大学博士生方可成发起的,针对新闻、传播爱好者的“新闻实验室会员计划”。成为会员的她,拥有的福利之一是,每周可获知全球传媒业的动态及发起人就某个话题的个人解读。

  何晓华告诉南都记者,这些仅在会员内部分享的通讯内容曾出现在某知名高校的微信公众号上,也曾被高校老师涉嫌抄袭并对外发布文章。自己付费购买的内容遭遇如此对待,这让会员们很是义愤填膺,每当发现总会主动向平台举报,要求撤稿。

  专属于付费社群的会员福利遭围观分享,这并非个例。

  曾有房地产“大V”入驻主打付费私密社群功能的A PP,入群费3000元。有趣的是,该A PP随后出现了提供“转播内容、代提问”服务的“山寨群”,群费低至200元。一天之内,有上百人加入其中。根据人民日报报道,有“山寨群”成员坦言,“3000元群费太高了,还是希望能花小钱,办大事。”

  据南都记者了解,在一些问答平台上,当提问者的回答被解答后,其他用户可有偿围观。每被围观一次一元。围观的次数越多,答主和提问者可获得的分成则越多。

  来自北京友谊医院的营养师顾中一,在新浪微博上拥有247万粉丝。去年12月15日,经平台工作人员联系,他受邀开通微博问答,目前已回答过154个问题,被围观81514次。在微博问答医疗健康分类中,顾中一排名第二,向他提问需要支付198元。

  顾中一发现,有用户甚至不用花一元围观费,就可轻松知道答案。因为有人直接将答案截图分享出去了,“一般来说,我如果在评论里看到这类留言会直接拖黑。”

  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中心副主任朱巍对南都记者表示,“作答人拥有版权。如要转载或传播已发表的内容,需经过原创者同意,购买版权或经过整理后再发布,否则属于侵权行为。”

  盗版已成产业链

  盗版者相互举报以打掉对手

  除了付费社群遭遇无偿围观外,南都记者发现,网校课程、会员账号、付费音频、线上讲座视频……在淘宝、闲鱼、微信、QQ群等平台上,有大量知识付费产品被低价出售。

  以“得到”App为例,5月4日,南都记者在一家名为“Evashome”的淘宝店铺看到,用户仅花6.6元便可买到25个专栏发布的所有课程,而这些课程原价都需上百元。购买后,买家可通过加入百度网盘群组查看所需课程,每天早上八点,课程不断更新。该卖家表示,所售课程来自自己注册的App账号和订阅专栏。

  在发现自己所报的一门价值680元雅思课程,在淘宝上仅售25元时,何晓华感慨道,“能省则省,似乎是很多人的惯用思维。”

  除了电商平台外,南都记者搜索发现,大量QQ群也在出售知乎live、喜马拉雅、得到、混沌研习社等知识付费内容。多个2000人的群接近满员。其中,不少QQ群需要回答“本群密码是多少”“从哪里看到的群”等验证信息,回答正确才可加入,还有的QQ群,需要支付3元、5元、20元不等的费用才可入群。

  在一个名为“喜马拉雅得到付费音频”的Q群内,群主“起凡资源吧”称,仅需35元,便可获得得到A PP、喜马拉雅、混沌研习社、插座学院、网易课程、知乎等付费课程总计1700G的资源。群公告显示,“所有音频和视频都是通过高级设备录制。”

  除了录制之外,这些付费产品还来自哪里呢?

  5月4日,南都记者支付20元后,加了一个名为“500场知乎live分享群”。群主“峰”告诉南都记者,他所持有的资源中,有些是自己付费订阅的,有些则是从其他地方收集而来。据他介绍,很多课程都是由群友一起众筹,大家都出一点,就不需要花很多钱了。群主表示,他还有本职工作,并非专职经营付费资源,“只是保本,这个能赚多少?”

  南都记者发现,甚至还有专门众筹购买付费课程的组织。在微信公众号“梧桐中国N PO民间青年商学院”的推送中提及,采用众筹的模式,每个人出一部分钱去购买付费知识,并小范围内共享。花99元即可获得喜马拉雅、得到、网易云课堂、十点课堂、腾讯课堂、知乎Live的数百节课程。

  除了课程资源外,相关付费平台的会员账号亦可售。在淘宝网一家“杂志欣赏推荐之家”的店铺,南都记者看到,花50元就可以买到3000种电子版付费杂志、期刊、网站的账号密码,卖家承诺每天更新,账号永久有效。

  “知识付费侵权已经形成产业链,并在多点开花。”维权骑士创始人陈敛告诉南都记者。维权骑士是原创内容一站式管理、保护及交易服务平台。据他们发现,专门以盗版维生并已成气候的团队超过两三百个团队,而个体运作的则不计其数。

  通过QQ群、微信群、淘宝等渠道,把人吸引过来付费进群,然后以百度云盘或QQ群的方式提供资源,是常见的套路。“我们发现,技术含量高的,甚至有专门提供盗版知识付费的服务号和A pp。”有趣的是,据陈敛介绍,盗版者之间还会相互举报,希望能打掉竞争对手。

  在陈敛看来,这类以商业目的运作的分享群已经侵犯到了原创机构或原创者的根本利益了。“一个人接触到这种渠道并发现有利可图,可能带来100人不会在知识付费平台上付费。

  侵权、抄袭横行

  “很多大V却是知识的盗窃者”

  南都记者调查发现,除了上述侵权现象,知识付费越来越火爆的同时,也存在抄袭之风。天使投资人刘旷表示,目前知识分享行业内抄袭现象严重“很多大V不过是知识的盗窃者。”

  刘旷告诉南都记者,在文章领域,很多大V的文章转载都未经许可。在音频领域,不少音频节目标榜原创,实际上却是抄袭自媒体的文章。而短视频领域抄袭现象更为严重,很多甚至直接截取他人的原创视频,为己所用。“这样的抄袭是非常难发现的。”刘旷表示,很多知识盗窃者通过盗取别人的作品或原创内容来从事自己的商业化运作。如此抄袭盛行对原创行业很不公平。

  作为一名内容生产者,田吉顺说,“被侵权了上千次。”类似包装成大V,号称自己深耕专业领域十几年,扮演内容行业资深人士的情况,他表示并不少见。目前知识付费平台的收益可观,不少人趋于做这样的包装,“要么水化,要么欺骗。如果真正在付出有效知识的人,其权益得不到保障,那么可能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陈敛有相同的看法,“原创者失去经济支撑或创作动力。最终损害的是消费者,他们将无法再获得优质内容。”

  在知乎上有一则提问,“参加了与预期不符的知乎Live是怎样的一种体验”,吸引了大量网友跟帖。网友“阿呆有点傻”在参加完一场知乎live之后十分失望,称其“毫无干货,大半都是硬广”,起个好标题,列个好大纲,就会有很多傻白甜上钩。

  这样的情况并非只在知乎存在。中山大学大四学生张意暄曾通过某微信公众号,花费500元购买了某英语在线网站为期10天的视频网课。

  她告诉南都记者,“每期都有不同的讲师授课。有的讲的很好,有的则很水,学不到东西。总体来说水的比例占一半多。”参加完这次网课之后,由于对付费课程的内容和效果产生了顾虑,她再也没有购买过知识付费产品。

  “我觉得现在知识的门槛变低了,什么人都可以做主讲人,什么知识都可以被讲解。”张意暄告诉南都记者,很多线上课程参与人数众多,看似火爆,但用户无法辨别其中是否存在水军,往往报名之后才发现被坑了。

  在田吉顺看来,习惯了向互联网免费索取的用户,现在愿意花费9.9元购买知识。这是一种市场教育的进步。但是知识付费有时会让用户产生一种错觉,因为有收费门槛,所以认为有人在帮忙筛选优质的内容。其实有益的知识从来都是占比很少,绝大多数被传播出来的是分散人们注意力的噪音。

  田吉顺告诉南都记者,“知识付费平台应该设计门槛和筛选机制,帮助用户屏蔽噪音,剔除水分。只有当平台的品牌价值建立起来后,才会吸引更多的注意力,让用户愿意为知识付费。”

  维权措施

  维权打击“薅羊毛党”

  知识付费平台陆续推出相应举措

  4月底,陈敛在知乎上发布的一篇题为《这里有一千位原创者的声音,你听见了吗》的文章。其中,有内容创作者称,“若版权不保护,则原创无价值!”也有人表达维权难。“云山摛锦”说,“原创不难,贵在坚持。维权艰难,仍在努力。”

  盗版侵权现象的存在,让知识付费的“货真价实”程度,大打折扣,而付费平台沦为娱乐的附庸,也让不少原创内容生产者心寒。

  “如何鉴定绿茶婊”,这是3月24日一名微博网友向王思聪提出的问题。一天后,王思聪以“熟能生巧”4字轻松赚取5000元咨询费。该问题吸引了20多万人围观,每围观一次,用户需付费一元。根据微博问答平台的分成机制,王思聪还可获利8万多元。

  在顾中一收到的提问中,印象最深的问题与明星有关。在他开通微博问答的第一个月,有网友因为知道他是一些明星的私人营养师,所以提问“明星是怎么吃的”。他回复,明星吃的跟普通人一样,只是他们愿意付出的成本可能更高。出于保护客户隐私的角度,不能透露具体的情况。顾中一告诉南都记者,“很多围观的人认为,我没有讲具体方法是在骗钱。”

  据朱巍观察,靠名人效应和各种噱头吸引流量,正成为各大知识付费平台初期快速占领市场的主要手段之一。他告诉南都记者,“在互联网的时代,很多人会作秀,但这种情况不可能永远存在。只有真才真学、真正能解决问题的回答者才会脱颖而出。”

  在版权保护方面,南都记者注意到,各大知识付费平台都推出了相应的举措。

  4月27日,微博问答曾发布一则《关于违规公布微博问答内容用户的处理公告》。公告提及发现账号将回答内容以截图的方式进行公布和传播,将进行删除违规内容、账号禁言的处罚。

  在知乎live团队4月底举办的一场分享活动上,知乎联合创始人李申申介绍,截止到2017年2月底,在淘宝或闲鱼等平台发现超过200条侵权商品,目前都已下架。知乎与这些平台建立绿色投诉通道,并会定期筛查是否有侵权存在,侵权商品最快实现24小时下架处理。

  “得到”方面的工作人员告诉南都记者,“目前针对‘薅羊毛党’这类涉嫌侵权的行为,用户可以通过公众号提供“截图”给我们,查经属实会直接交给法务处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不过,他们发现,此前有用户反馈过盗卖资源者在接受转账后,即移除群聊或删除好友。

  “版权保护是内容繁荣的生态基础。如果平台缺乏监管,那么没有任何成本的抄袭和侵权,将不利于原创内容付费的发展。”陈敛告诉南都记者。

推荐阅读
聚焦
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