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豆瓣等因评分过低被电影局约谈 猫眼专业评分在首页下线

2016年12月28日 17:47 新浪综合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原标题:《摆渡人》《长城》等电影票房不如人意,豆瓣、猫眼要不要背锅?

  来源:36氪

  作者:缪定纯

  “张艺谋已死。”

  看完《长城》后,“亵渎电影”12月15日发了这么一条微博,他当时没有预料的是这条评论引发的后续效应将远远超过其控制范围。当天乐视影业 CEO 张昭就毫不客气地转发对骂,并以乐视影业官方名义发出了警告函,称将采取法律手段。今天人民日报客户端发文,以此为例批判“蓄意恶评伤害电影产业”。

  事情的起源是《长城》《摆渡人》《铁道飞虎》这三部贺岁档大片都没有取得预期中爆棚的口碑与票房,人民日报认为是豆瓣、猫眼两大影评网站的低评分导致不少观众对贺岁档国产影片大失所望,甚至因此拒绝观看国产影片。其中“个别大V、公众号为博眼球、圈粉丝、流量变现等目的,发布恶意的、不负责任的言论,严重破坏了中国电影的生态环境,”人民日报称。

  根据36氪获得的消息,昨日豆瓣、猫眼已因评分过低被电影局约谈,猫眼 69 位专业影评人已经接到通知,专业影评入口将要调整。今日,36氪打开猫眼购票App发现“猫眼专业评分”这一功能已在首页下线。

  年初预期中的600亿票房盛宴在岁末没有如期而至,现在看来,中国电影年末的贺岁档大戏已经不仅仅停留在电影院了,它更像是按捺不住的资本联合了“救市”心切的神秘力量,发起的一场以冲击年末票房KPI为主要目的的营救行动。

  中国电影市场有那么糟糕吗?

  在2016年之前,国内几乎没有哪个行业能够像电影行业这样年年跑赢GDP增速,交出年均超30%涨幅的完美答卷。中国电影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的日子一度看起来指日可待。

  然而在票房一路高歌猛进的同时,资本开始凶猛入侵,各种花式保底、众筹、对赌、理财产品层出不穷,《叶问3》的票房造假与金融赌局事件的出现集中暴露了资本的疯狂。

  涌入电影行业的钱在变得越来越多,电影院盖的越来越多,屏幕上的好内容却变得越来越少。今年9月中国电影首次出现了票房同比负增长的情况,在12月之前,去年的440亿票房都对今年的电影行业来说是一个岌岌可危的数字。(截至2016年12月23号,中国电影票房达到441亿)

  当一辆高速疾驰的列车突然放缓速度这会意味着什么?那些拼命给它投钱,加满油箱的人的希望将会陡然落空,他们一定会想方设法让它重新加速冲到120迈,而12月是他们为数不多的能够抓住的好时机了。

  中国电影的贺岁档往往有着制造票房冠军的神奇力量,去年的《寻龙决》曾在这个档期卷走了近17亿的票房,今年同样有着豪华全明星阵容《长城》和《摆渡人》看起来都像是有着能够复制奇迹的实力玩家,况且他们的背后还站着阿里巴巴万达和乐视三个巨头。

  但始料未及的是,口碑的坍塌比预期中来的快了许多。《摆渡人》上映不到12小时,豆瓣评分跌至3.7分,几乎是今年所有上映的大片中起始评分最低的一步,在各个社交平台上,批评《摆渡人》和《长城》的“烂”几乎已经成为了一种“政治正确”。

  而在这个关键时间点,资本的神经已经无比脆弱,任何一个可能引发票房坍塌的因素都会引起足够大的警觉。更何况在信息门槛在逐渐被降低的当下,口碑对票房的影响力变得越来越重要。根据复旦经济学院研究员,经济学博士陈沁的报告,当周末上映的所有电影豆瓣平均得分每高出一分时,一家电影院的票房便会提升35万。

  在背负巨大压力的情况下,他们对恶评的容忍度就会降低,对于有商业目的倾向的恶评就会不惜一切代价的消灭。而豆瓣和猫眼作为影评内容的承载平台,此时在治理虚假影评和恶意影评方面的表现就会成为众矢之的。

  于是,针对豆瓣和猫眼似乎可被信赖的质疑就出现了。人民日报的报道称,利用“撞库”“肉鸡”等网络作弊技术,一个团队甚至几个人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对豆瓣上的影片“刷分”;而猫眼上专业评分只来自于数十位专业影评人,并不能完全替代普通大众对于影片的观影评价。

  什么是简单可信赖的评分体系?

  对于逐利的电影资本而言,另一件加剧他们焦虑感的是电影行业的舆论场近年来也在悄然变化。

  过去在中国,对传统媒体而言,有限的渠道资源至关重要,但也正因为渠道资源有限,事实上提高了影评的门槛,限制了大众的接收方式,也影响了影评的影响力。不过,豆瓣等社区的出现降低了影评门槛,影评不再需要去争取有限的媒体渠道,而且随着用户数量增加,评分也能一定程度上反映大众对某部电影的看法。

  自媒体的出现几乎彻底打破了传统媒体的渠道垄断,而且各个自媒体平台都有相应的付费激励机制,“内容创业”也成了2016年创投界最关注的名词之一,在今年8月最大的影评自媒体“毒舌电影”的估值已经超过数亿元。越来越多的影评人开设了自己的公众号,在电影这一细分领域抢夺内容市场的红利,无意识间也扩大了影评人的影响力。

  这导致片方被迫发生的一个转变是,过去在宣传过程中片方掌握了更多不对等的信息,可以有目的性投放给目标观众。但如今,他们已经不再享受这种不对等信息带来的优势,一部电影的口碑,最晚在首周末过后,便几乎能尽人皆知,新的传播环境,给电影宣传带来了不少的困扰,并且由于单个影评人自身的话语权加重,这导致片方的口碑管理目标更为分散。

  对于整个行业这是一件好事,舆论环境正是在这种有来有往中逐渐建立成形。但也是由于单个内容生产主体的主观性,很多个性化以及随意化的言论也会随之产生。一位业内人士告诉36氪,此前有电影公司曾尝试去投资这些影评自媒体,但高额的报价最终吓跑了不少投资者。由于在中国缺乏类似好莱坞的成形的独立影评人制度,从而导致国内的影评人环境并非完全得到净化,这也直接影响到猫眼和豆瓣上的评分体系。

  目前,猫眼电影和豆瓣都没有回应这次事件。不过这并非豆瓣第一次遭遇“公正性质疑”,也在去年贺岁档的时候,有人质疑豆瓣干预电影评分,阿北发表《豆瓣电影评分八问》作为回应,在文章中,阿北回应了评分规则、趣味是否小众、水军等问题,并明确表态,豆瓣电影评分来自于1亿人的观众,不会因为商业合作而改变,而且“整个豆瓣系统里没有‘修改电影平均分’的后台功能。”

  对于“我可以做点什么让我的片子在豆瓣评分高一点?”这个问题,阿北回答说:

  “我确实不知道除了拍好电影,能做什么。”

推荐阅读
聚焦
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