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tter要被收购的传闻已经第一万次甚嚣尘上了。虽然没有明确表态,但种种迹象表明谷歌正在考虑竞购Twitter,并且可能是最合适的潜在买家。业务方面的匹配度不是本文要讨论的重点,这宗交易如果达成,我更想谈的是谷歌和Twitter的联合能否从根本上解决社交网络暴力问题(或者可以说网络霸凌)。
在近一段时间以来,整个社交网络环境(包括中文和国际)都在持续恶化,Twitter、Instagram、微博、知乎等产品是重灾区。
IT评论者霍炬曾在今年6月的一篇文章里转引2015年1月电话会议上时任Twitter CEO的Dick Costolo的一番言论:
“我们不断流失核心用户,因为我们没能处理他们每天都要面对的喷子问题。”
“我们对于自己平台上的辱骂和喷子处理上做的太烂了,而且我们很多年在这方面一直这么烂。”
作家UmairHaque曾专门撰文分析了Twitter衰弱的原因就是人性使然的网络暴力,而这个问题是最容易被大公司CEO们忽视的。网络暴力跟公司股价有什么必然联系?
事实上,网络暴力的确正在阻碍一家百亿美金市值的科技公司向前发展。虽然不能确定目前Twitter遇到的增长瓶颈与网络暴力之间的相关度是多少,但2015年中期的一次财报电话会议上,接替DickCostolo的杰克?多西(JackDorsey)承认,Twitter活跃用户数的增长率已经降到了一个“无法接受”的水平。更早之前,一份2014年德意志银行对Twitter用户的调查报告里显示,60%的Twitter前用户表示如果该平台能够作出以下改变的话,他们愿意回到Twitter。

前不久的一个著名案例则发生在Instagram上:贾斯汀·比伯因为粉丝不断在Instagram上攻击自己的新女友而删除了自己的Instagram账号。
无独有偶,在中文互联网环境里,越来越多歇斯底里的网络言论披着道德审判和民族主义的外衣,像成群结对的蚂蚁一样,在高墙内外寻找猎物,任何名人发布重磅消息或惊世骇俗的言论,都逃不过他们灵敏的触角。

戴立忍事件、王宝强事件、乔任梁事件,更令人担忧的是,我们很难准确获知到底是什么具体的人在这些互相独立的事件里从中作梗,也不知道他们是不是同一批人,是否涉及经济利益(网络水军)。我们只能看到一种情绪,如臂指使着成千上万的ID和头像游弋于社交网络。

颇有名气的Blog作者和菜头曾说,他在新浪微博有55万关注者,假设一个2000关注者的人攻击他,那么如果每天遭受攻击的次数是1%,和菜头会收到5500次攻击,而对方是20次。9月17日,和菜头在他的微信公众号发布文章《赞美拉黑》,称“拉黑绝对是我这些年最喜欢的互联网产品功能”。
前丁香园CTO冯大辉也有类似的遭遇。8月底,在因离职而与前东家产生争议时,冯大辉在知乎和微博上遭到了密集的质疑与攻讦。而且,这些攻击和评论并非仅针对离职事件本身,由于其过去几年在社交网络平台上的活跃,这次受到的反弹是他不曾预料到的。三周后,冯大辉将微博评论权限设置为仅关注者可以评论。
无论是微博、Twitter,还是别的什么开放性社交产品,只要存在网络暴力现象,它们就有一个共同点,即都具有产生网络广场效应的产品条件。微博和Twitter就是基于网络的人群聚集的公共场合,与现实世界中的广场一样,人们更容易表现出与日常生活大相径庭的言行,这种心理多数时候使处于其中的人的群体道德水平比个人道德更低,发表评论的成本更低,说话更肆无忌惮。
也正因此,一些颇有影响力的IT评论者、互联网从业者越来越感受到作为公众人物在互联网上遭受非难的体验并不好,他们开始思考和讨论如何通过产品设计的层面去解决或减轻这个问题。
这些建议中,有的提出可以用经济手段调节,

也有的试图通过设置社交关系强弱来区分评论权限,也就是说,让评论者与被评论者不那么“陌生”,

问答社区Quora里有一个相关问题“为了重新提高增长和庞大的休眠用户活跃度,Twitter该怎么做?”,前Facebook工程师、前RedditCEO黄易山也提出了一个建议:让Twitter改成只读模式,而不是写。
回到为什么谷歌适合收购Twitter的问题。根据今年9月businessinsider和《连线》的报道,谷歌推出了一款人工智能技术支撑的全新工具ConversationAI,这个新软件能够通过机器学习技术,专门用来帮助用户不受网络有害言论的威胁。ConversationAI将首先应用于《纽约时报》网站和维基百科,目前正出于测试阶段。在人工审核不会也不可能成为解决问题方法的情况下,我们也许真的只能寄希望于机器和技术的力量。
当然,并不是说如果没有谷歌帮助(毕竟谷歌在社交产品上的尝试并不光鲜),Twitter和它的同行们就没法解决网络暴力的问题——Twitter还曾经特意拍摄了一个视频试图教会用户熟练掌握mute和block的功能——只是,他们的动作太慢了。甚至还有一些中文社交产品,为了提高用户活跃度而默许一定范围内的网络暴力,包括匿名机制在这个问题上也存在很大争议。虽然中文互联网环境与外界并不能简单类比,但如果它们一直不愿吸取Twitter过去两三年里的教训的话,这种走在钢丝上的默许行为几近杀鸡取卵、竭泽而渔。
谁能想到,以开放、自由、分享原则流行起来的互联网和社交网络,也需要考虑如何过滤信息才能持续下去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