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生鲜总裁王笑松:生鲜电商比3C更苦

2016年09月23日 23:14 新浪科技 微博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新浪科技讯 9月23日下午消息,今天下午,京东副总裁、京东生鲜事业部总裁王笑松首次对外谈到了自己关于生鲜电商的一些思考。王笑松直言,外行看生鲜电商很丰满,入场后现实很骨感,并表示自己接手生鲜之后,发现这个行业比3C更苦。

  不过尽管如此,王笑松依旧喊话竞争对手,“生鲜电商京东做不成,相信就没人能做了。”

  提到生鲜电商的苦,王笑松说:“这个行业苦主要是亏损,整个生鲜行业的平均亏损率35%-40%,这就是为什么去年下半年到今年陆陆续续有很多生鲜电商企业经营不下去,没有新的资金进去,资金链就很容易出问题。”

  其次,目前生鲜电商的总量不大,“曾经有数据说生鲜电商渗透率10%,我认为最多只有2%,加起来不会超过五百亿。”王笑松坦言,不了解生鲜行业的人会认为生鲜电商很丰满,进来之后发现很骨感。

  不过,尽管有获客成本、服务成本等难题,但王笑松也谈到京东要做生鲜电商的原因,“企业责任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市场真的很大, 2015年生鲜电商的规模是497亿,2018年(预计)就会到2365亿,此外,中国消费者消费升级也是我们的机遇。”

  在他看来,京东做生鲜电商有自己的优势,首先,京东本身有1.8亿的用户,把这些用户从内部转换成生鲜用户体量就很大,“可以说在获取用户这一块我们几乎可以做到零成本”;其次,自建物流以及京东品牌背书。

  对于未来的计划,王笑松称:“京东做生鲜电商不是短期的,我们会作为一个公司战略不断的投入,未来还会在冷链物流方面大力投入,将规划二十个冷链仓,配送的城市达到二百四十个,配送站要达到6000个。”

  资料显示,京东生鲜事业部在今年初刚刚成立,王笑松此前在京东担任京东集团副总裁、3C事业部负责人,在2015年底被任命为京东生鲜事业部总裁,并直接向京东商城CEO沈晧瑜汇报。(周雪昳)

  王笑松谈生鲜电商:

  先讲讲生鲜电商整个市场,没有接手生鲜电商之前,我就知道这个活不好干,我有一个朋友,经常跟我说生鲜电商这个活,挑战很大。当时我是有准备的,但这个活不好干。接了之后比我想象的更困难。我当时觉得手机很难做,变化多快呀。

  但做了生鲜之后我发现,和手机行业比起来,这个行业更苦。

  为什么苦?主要是亏损。仔细一了解这个行业平均亏损率35%-40%,听起来简直不可思议。这就是为什么去年下半年到今年陆陆续续有很多生鲜电商企业经营不下去,没有新的资金进去,资金链就很容易出问题。

  除了亏损之外,我发现这个行业大家都很看好。其实目前总量不大,曾经有数据说生鲜电商渗透率10%,我认为最多只有2%。我了解的B2C最多两百亿,微商的量会大一点,即便加起来我不会超过五百亿,不了解生鲜行业的人会认为生鲜电商很丰满,进来之后发现很骨感。

  为什么生鲜电商会这么难做?

  我们先把用户体验,把产品标准化放到一边,先回归到商业模式本身,来看这个问题。我们说任何一个行业首先商业模式是要成立的,不成立的话做的越大亏得越多。资本最终是要盈利的,生鲜电商如果单独来看商业模式是很难成立的。

  比如做零售的,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零售,主要成本来自于两部分,一部分是获取用户的成本,一部分是服务用户的成本。

  第一块获取用户的成本,在线下需要门面(门店),需要一个好的位置,客流量就大、租金就高。如果没有门店,线下不可能获取到用户,所以你的租金就是获取客户的成本。你把这个租金分摊到每一个有消费的用户身上,大概就会知道,一个用户大概需要花多少钱。线上也是同样的,你不花钱买流量做广告,也不会有人关注到你。所以其实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获取用户,只不过方式不一样而已。线下是门店租金、线上是引流广告,通过各种方式最终获得用户。这是一块成本。

  第二块成本是服务用户成本。服务用户的成本在线下是你要请销售人员,如果没有销售人员,顾客不可能完全都是自助的。服务人员需要成本,货架陈列也是成本。而在线上,成本是什么,是仓储和配送成本。

  那么你就会发现,其实单独就商业模式而言,在生鲜这个行业里面,电商没有什么优势。为什么?大家看一看。获取一个新客户成本肯定是在150以上的,我看到一个数据是180,为什么获取新用户的成本是上升的?很重要一个原因是移动互联网。移动互联时代信息是碎片化的,你需要能够占领用户的心智,你要花的代价会更大。同时你在PC端,也得花钱。以前是一个战场,现在变成两个战场或者三个战场了,这时候获取用户的成本肯定会增加。对零售有点了解的人都知道,线下获取用户肯定不用那么多钱。

  还有一个是服务用户的成本。我们都说互联网是高效率低成本的,我觉得在冷链物流这一块是不成立的。拿普通产品来说,可以看到第三方物流基本上8块钱包邮,如果量大的话,可能更低!但是冷链物流,咱们不说全国,仅核心城市一单都没有低于35元的。而生鲜的客单价并不比普通产品高太多。由于单价低,费用还高,所以费用率是非常高的,也不可能有毛利支撑。仅是商业模式这一块,生鲜电商就面临一个巨大的挑战,这也是我接手京东生鲜的时候面临的一个挑战。京东成立生鲜事业部肯定把这个问题想明白了,不然也不会做,不然亏损率那么高,没有一个公司持续往里面烧钱的。

  除了商业模式之外,生鲜电商还面临的其他问题,以前做3C的时候,我的体验就是只要你便宜就有人买。IPHONE7卖5288,我卖5188大家都会到我这里来买,或者说做畅销的产品IPHONE 7 PLUS,大家都没有货,只有我有货,大家都会到我这来买。

  生鲜便宜不是你能获得好的用户体验和销售(额)的途径,为什么?

  因为用户对于生鲜电商的印象就是对品质有顾虑,然后产品的图片和描述给到顾客的印象与实际收到的货的感知是不一致的,这个比率是很高的(50.4%)。还有新鲜程度,可能东西差不多,等拿到手之后不新鲜了。再有就是送货的时间,我本来是准备上午下订单,下午能收到货,晚上就能做的。结果到第二天才送过来,只能去菜市场买了。

  由于有这么多问题,所以生鲜电商难(做)了。

  这么难,京东为什么还要做呢?

  我理解的是,京东做生鲜一方面是因为一个企业的责任。中国在农业这个版块里面是落后于发达国家很多年的。我也去很多国家看过的,做过对比,发现无论是在种植成本,效率、流通、品质方面都落后太多了。中国老百姓也不满意,觉得食品安全没有保障,农民也不满意,觉得自己辛苦一年赚不了多少钱。中国的农业是没有什么品牌的,每年出口远远少于进口。看看我们的水果,中国产的水果很多,有很多优质的产区,比如新疆,条件非常好,水果品质也是特别高,但是没有一个好平台销售。京东作为一家电商企业,我们在想,能不能利用互联网把中国的农产品也能够卖好卖出来,能不能像3C一样,让那些认真做产品的企业有更好的发展。

  我跟一些做农业的企业家聊天,发现很有意思的现象,他们每个人在各自的领域里面,至少耕耘了二十年以上,他们都对这个行业如数家珍,同时他们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企业都是有底线的。他们刚开始想要做好的时候,成本又高,且市场上没有人认可。他们的客户关注的更多是什么价格卖给我,不断剥削他的成本,最后没有办法只能够亏钱卖出去,即便如此也不愿意改变初衷,也不愿意把差的东西做出来降低成本卖给别人。但是发展的初期都是非常非常痛苦的,并且在农业这个版块,想拿到贷款很难。这是一个重投入,回报率偏低,并且回报周期很长的一个行业。

  京东作为一家电商企业来思考,利用互联网帮助农产品发展,让那些用心去种或者养殖的企业活的更好一点,能够帮助中国的企业把品牌打造出来。人这辈子要做一点有意义的事情。刘总也提到企业家和创业者不应该沉迷于所谓的风口,而是应该真正聚焦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创造上。除了企业责任,我们也看到了机会。我们觉得生鲜电商不一定完全亏损,一方面市场真的很大, 2015年生鲜电商的规模是497亿,2018年(预计)就会到2365亿,增速还是非常快的。另一方面就是面临的消费升级。老百姓越来越注意饮食安全和健康,也需要吃的更好,这是一个机会。我们可以看到,包括在线下,一些中高端的超市反而日子过的还不错。一些拼价格的生鲜卖场不像以前那么红火了。另外还有中国的市场很大,电商的渗透率相对偏低,我们整个行业不光京东,整个行业都预测,生鲜电商未来几年会高速发展。

  我们也陆陆续续找来很多有一定知名度,有一定规模的企业进行合作,比如说无公害蔬菜和营养的鸡蛋,还有双汇的放心肉……中国还有很多这样的企业,过去可能消费者不知道,或者知道但是不知道在哪里可以买到,我们也是希望通过互联网,把这些企业和用户能够关联起来,让用户能够更便利的买到真正的好产品。

  生鲜这个事情我们不做,相信没有人能做成。我认为生鲜电商,京东是最有机会把它做成的。

  原因是,第一点商业模式方面,成本结构,京东本身1.8亿的用户,我们把他转换成生鲜的用户就可以了,做内部转换就够了。我举个例子,用户在京东买什么我们都知道,发现这个客户在京东买了奶粉,买了尿布湿,我们就知道他有没有孩子,孩子多大;我们能通过他买的什么价位的红酒,就知道他的品味;通过买米、买油的频率就知道家里面有几口人。我们就可以做精准的营销,根据用户实际的需求和收入,对生鲜的消费需求,就可以做更精准的产品推送,可以说在获取用户这一块我们几乎可以做到零成本。我想的是怎么让京东的用户从过去不买生鲜变成买生鲜。

  第二个,服务的成本,京东也有很大优势。因为自建物流,6万多人的配送团队,如果送生鲜需要冷链物流,我们可以用一个保温箱,将生鲜产品送到客户家门口,然后再收回来。第三方物流做这个事情很麻烦,我们自己的团队能在成本不怎么增加的情况下轻松实现。商业模式上面京东生鲜最有机会做,此外,还有很重要的就是团队有没有能力把客户服务好,其他品类需要海量SKU,只要客户想到的我都能够买,还有价格越便宜越好,但是生鲜电商不是这样的,不是品种越多越好,而是是否推荐给客户的都是质量有保障的、放心的。价格,我还是相信一分钱一分货,我曾经跟一个华圣果业的负责人聊,我看到市场上面的苹果卖两块钱一斤,你这个怎么那么贵,他说两块钱比我们种植出来的成本都要低,如果说两块钱卖给你,只有一种情况,苹果你们不要吃,我也可以种出来,但是好的产品的价格一定不会太便宜,真的是这样的,农产品偷工减料出来的会和用心种植出来的东西完全不一样。

  还有一点是品质背书,京东一直以自营为主,从做3C的时候就是定义正品行货,我们是做品质的,对生鲜而言尤其重要。京东的用户、京东自有的配送体系、还有品牌背书都会利于我们做生鲜电商这些事情,这就是为什么提到前面的事情觉得这个没有人能做只有我们做。

  做生鲜电商我们要有能力去创新,创新方面我们也做了很多的尝试,比如说传统的供应链模式就是仓库到商家仓库到分拣中心到客户,我们现在采取协同仓的模式,京东的库房就在供应商库房旁边,利用供应商库房变成京东的库房到分拣中心,然后到客户,直接减少流通环节,这个对生鲜非常重要,生鲜讲究时效,比较脆弱,尽量减少搬运次数,搬运次数越多越容易发生损坏,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极大地加快农产品的流转,提高效率,同时品质更可靠。从山东的大樱到活鲜,明天将看到的阳澄湖大闸蟹,都将采用京东协同仓这种模式。

  物流方面我们有我们的优势,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就是京东的买手,京东是做自营起家的,核心理念就是做顾客的采购代言人,帮用户选择最好的产品,这种理念在生鲜是非常重要的。你要站在用户的角度思考,哪些是用户需要的,哪些是健康,哪些是美味的,需要有一帮买手站在用户角度去选择出来最好的,我们买手团队也深入到原产地与地方龙头企业签约,让更多更好东西在京东销售。我今天发了一个朋友圈,我们团队到新疆库尔勒找到当地出口的企业合作,库尔勒香梨在京东上线了,梨是秋天上市的,吃梨有很多好处,库尔勒香梨口感特别好。其实去年整个香梨市场不好,假的太多了,比真的多很多倍,很难买到真的。我们去原产地,跟当地政府推荐的出口企业达成直供合作,以很便宜的价格(20个才29元)把它们放到网上卖。我们提到的四点:生产源头可控,产品全程可溯源,生产流程标准化和完善的抽检机制,每一条背后都是有含义的。生产源头可控就是我们去到产区,去到原产地,去找当地的企业进行合作,虽然这种方式很慢,很繁琐,需要投入很多的人力,但我们觉得这样才能保证质量。全程可溯源,就是我们和政府推动产品标准化,种植到养殖每个环节,京东都会参与进来,比如刘总年初提到的跑步鸡,就找到离北京比较近的地方在河北省在贫困县里面。当时的想法很好,把鸡给贫困户养,然后养好我们把鸡收回来,鸡也不用他出钱,贷款给他,只要负责养,饲料我们也可以提供,养完我们把鸡收了,保证一只鸡他有几十块钱利润。后来发现这样做挺困难的,贫困户要么是残疾人要么年纪太大,要么年纪太小了,还有就是有病的,躺在床上卧床不起的,这类人群在农村里面很多,怎么办,这个活要干,我们员工帮助贫困户养鸡,但是我可以保证的是这个鸡真的是土鸡,真的在树上飞,因为是在林子里面养的鸡。我们投入很多人,养的鸡的量不多,第一批就两千五百只,我们做这一切真的就希望给到用户放心和安全健康的;包括抽检机制,我们过去做其他品类很简单,只要查这个商品和订单是否一致就可以 。但生鲜不一样,收货时会给你检测,我们在库房设置快检实验室我们去检测农业和兽药有没有残留,只有达标了才收货,我们在出货的时候,尤其是水果、蔬菜容易腐烂的,又要打开检查,看在库房里面品质变化了没有。每一道工序都比普通产品复杂很多,要做生鲜,就要对客户负责任,每一步都不能少。

  我们也是和政府一起,很多政府是想做事情的,很有情怀的,谈到当地的产品卖出去的时候也是热泪盈眶,政府非常积极,很多地方政府对于互联网是拥抱态度;另外,对当地农产品走出去非常迫切,也真是在做实事,帮农民增加收入。他们也意识到过去的小农经济需要变化,每个人一亩三分地按照自己的种植方式真的不科学,政府也在推动品质,打造品牌,这一点和我们不谋而合,也是希望通过京东和一些有实力的企业和政府一起把生鲜的产品品质把关做好。

  京东生鲜成立的时间八个多月,前半年我们基本上没有怎么发声,因为确确实实你要先搭建团队,要先把部门梳理清楚,真正开始发声是从下半年开始,我们搞了一场签约会,没想到一下子来了十七个国家的官员。和他们交流的时候,他们也说非常希望能够让中国的老百姓吃到来自世界各地的好产品。在过去,如果不是在沿海城市或一线城市,想要吃到进口的好的生鲜产品是很难的,但是今天有了互联网有了电商也许是可以实现的。所以我们也在积极的和世界各地的优质产区洽谈,希望把好产品引入中国,也让中国的老百姓能够吃到跟发达国家的消费者一样的好产品。

  用户体验方面我们也下足了功夫。生鲜很少货到付款的,如果顾客拒收,就直接报废了。为了避免这种情况一般企业必须要给到钱才能送货。我们考虑到很多买生鲜的顾客不一定能够绑定银行卡,尤其是中老年人,还有用户对产品品质不放心,担心货不对,看到产品确实和他想象的或描述一致的,才会付钱,所以我们特别推出了货到付款。而推出这个服务后让我比较吃惊的是,我们货到付款拒收率非常低,低于于1%,说明顾客用心感受到你的诚意了,只要你站在用户角度去考虑,去满足他的需求,他不会辜负你的盛意,这一点感受非常深。还有夜间配,因为生鲜产品是需要冷藏的,很多用户不可能在办公室收货,没有存储条件,白天家里又没有人,所以我们针对生鲜开启夜间配送,用户可以选择晚上送货,这个也是针对生鲜改造的整个物流配送的系统。还有订单的时效性,送的快是本事,送的准比快还要难,生鲜不是常规产品,很多产品都一定要家里面有人才可以,不可能让用户一直等啊,所以要按照客户约定的时间送到,我们也是特别强化了订单的时效性,每一点后面都是付出了很多的努力。

  未来计划

  京东做生鲜电商不是短期的,我们会作为一个公司战略不断的投入,让消费者的体验越来越好,让我们能够覆盖更多的用户。未来还会在冷链物流方面大力投入,将规划二十个冷链仓,配送的城市达到二百四十个,配送站要达到6000个,让客户在家里面点击鼠标就可以买到新鲜的安全的美味食材。

  今年是京东生鲜的元年,我们一月份事业部成立,二月份就招兵买马,这个感触挺多的,生鲜不是标品,是非标品,同样一个苹果不同的规格、品种、产区 ,不同的批次价格,季节都有很大的区别,我这个人觉得做什么事情首先是人品,首先是要把公司利益、顾客利益放在第一位是最重要的,然后,多跑几个地方,多考察,多比较就知道了,可能出差成本很高,但是这个团队带出来了,真的会有后劲。今年的话其实前半年还是把团队的基本功练扎实,也是埋着头做了很多原产地开发工作,比如说小龙虾这个产品,我以前一直以为盱於是产量最大的,后来才知道生产小龙虾最多的是潜江,不止国内吃,国外也吃,我们找到潜江当地最大的一家出口企业,非常好的产品品质,但他们基本不在国内市场销售。我们说服他,承诺销量让他们在国内卖,促成合作后,我自己都买了六十盒,一盒二十五支五十九块钱,真的吃出来每个都有膏,虾线可以拖出来看真的很干净。叫做“霸气小龙虾”。我们的冷链物流支持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南京等主要城市,还有一些城市无法配送,是因为我们要保障品质,我们做过测试,冷藏箱最多只能够抗二十个小时,然后温度就会发生变化了,如果说送到顾客的家里面品质不好,宁愿不做这个生意,卖多少是一个方面,更多的是应该是卖到每一个客人都说好,这是我给我团队提的要求。还有我们也开始卖超低温冷冻产品,零下五十度的产品,比如说金枪鱼,不要买低温冷冻的,要买超低温冷冻,零下五十度的,那么金枪鱼的肉质才会更好,破坏的最少,解冻的时候也要缓解冻,吃起来跟鲜的一样,去日本的寿司店基本上是这样的,京东也是和合作伙伴一起开发这个产品为了更好地满足这个产品的配送条件,我们把冷柜改造了,

  王笑松:我们说说数据,大闸蟹超级品类日,当天就卖出数百万只大闸蟹,据说这个大闸蟹钳拉钳可以从阳澄湖边排到北京,销量是去年9月日均的18倍,我们第一次在非标品里面四屏联动,看到APP、微信,手Q,PC,甚至线下的车都刷成螃蟹的样子。

  大家可以看看,那么多数据,生鲜配送支持城市近120个,我们还是在不断拓展。超过两百人的买手团队,以前出差我一年的量和现在一个季度差不多,大部分时间都在外面跑。为消费者的体验,我们不满足现状,我们启动了跑步鸡项目。将会在每个鸡脚上绑脚环,记录鸡在成长过程的一些数据,技术很复杂,要防水,还要长时间的电池量,不然鸡跑着没电了,数据就没法传输。我们克服了重重困难,脚环就快要推出了,可以让客户对我们生鲜产品更加有信心。还有就是扶贫,京东不会从鸡上面获得任何利润,都是补贴的。

  讲到情怀了,京东有百分之七十员工来自农村,刘总也是的,包括一线员工里面很多都是从农村里面出来的,都是吃苦耐劳。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帮助农民脱贫致富。我们还在做一些新的尝试,比如说水培蔬菜,这个是我很看好的。北京雾霾天气多一点,我们在无锡,和日本的三菱合作,这个菜不需要任何土,完全是水抽出来的,用地下水种菜,种出来的菜都一样的标准品,我现场过去直接吃了,不用洗,当时吃的是芝麻菜,还做了营养成分对比,比我们买到普通的土壤种出来的菜营养更全面,还可以针对性地在某一方面营养做提升,也是蛮有意思的项目,我们也在继续做。

  我们也推出了优选100的项目,搞些好产品一个个推出来,先选出来100,图片到页面设计到产品说明包括到每一个环节的把控全程参与的,一百个生鲜的美味可溯源,全程冷链物流。

  我选择了生鲜,和人的生活贴的更近,生鲜在中国面临的挑战比其他品类都大的多,做好了对社会的贡献更大,我会在这个领域一直做下去,只要京东生鲜让消费者吃的好一点。生鲜不像其他品类今年做得好,明年就会有好回报,是马拉松,需要十年十几年才有一丝希望,我会和我的团队坚持下去,让中国更多的人吃的更健康,更放心。

标签: 生鲜电商

推荐阅读
聚焦
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