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贷监管,仅仅“从严”就可以了吗?

2016年08月28日 11:34 经济观察报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上周,网络借贷因相关管理暂行办法的出台获得“身份证”,一场大级别的行业洗牌不可避免。对于已经被各种跑路、卷款消息困扰的P2P网贷行业来说,这是一个重新证明自己的机会。

  网贷兴起这些年,监管部门从起初隐忍观察,进而频频喊话提示风险,如今以部门规章方式,为网贷正名,也是一波三折。不过新规更强调网贷机构本质是信息中介而非信用中介,实行负面清单管理,明确其不能从事的十三项禁止性行为,足证行业泥沙俱下的草莽时代一去不返。业者恐怕不能心存侥幸,试图寻找新的监管空隙。

  一些观察者认为新规部分条款过于严苛,不过我们以为,就监管动向而言,监管从严并非单独指向网贷。此前出台的银行理财新规已经让市场承压;央行为非银行机构续牌照的同时表示不再批新支付牌照,对违规支付机构开出大额罚单,同样严字当头;保监会近期接连喊话“保险必须姓保”,对若干保险产品作出调整,也指向了风险管控。

  在当前的经济和市场环境下,监管从严已成趋势。7月末的中央政治局会议罕见地提及“抑制资产泡沫”,因为一旦泡沫刺破,势必引起连锁反应。去年股市异常波动损失惨重,教训不可谓不深刻。更何况去产能、去杠杆必然伴随风险的释放,集中处置“僵尸企业”有可能暴露潜在的坏账,也有可能诱发关联企业的经营风险,进而波及金融机构安全。如果监管不到位或者存在盲区,风险事件的爆发就会成为高概率事件。坚持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的底线,监管机构频出重手,猛念“紧箍咒”,也在情理之中。

  这让监管改革成为更为紧迫的议题。尽管风险防范的目标一致,不过基于现行的分业监管格局,不同的监管者对于各自领域可能风险的认知和判断各有侧重,甚至存在一些差异,如何避免出现监管盲区或空白,或者因为信息不对称对风险做出误判,已经变得越发重要。比如分业监管下,银行、证券、保险相互之间的交叉业务越来越多,在某一领域孤立来看合规且风险可控的业务,一旦综合评判,考虑到病毒的跨界和交叉感染问题,风险因子是否会有所放大,是否潜藏着更大的隐患,单一监管机构做出准确的评判是有难度的。

  而在监管政策的考量上,“自扫门前雪”式的理念无法延续,否则单一领域的监管从严很可能触发预料不到的风险,因为在混业经营模式下,风险的传递很多时候并非孤立而可能是放射性的。也就是说,每个监管机构出手都需要考虑其外溢效应,但现实中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现行的部门间协调机制的确可以部分地解决沟通问题,但对于瞬息万变的金融市场来说,这种沟通频次显然不够,有时候也很难有针对性地做出迅捷到位的反应。

  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产融高度融合的阶段,跨界经营成为寻常事,互联网技术还在不断创造着新的机会,这使得更多的金融创新成为现实。不过应该意识到,金融创新既可能分散风险,也可能放大风险,这是一把双刃剑。而在分业监管格局下,一些跨界色彩浓重的创新要么受制于监管能力,无法付诸实践;要么进入了监管的“无人区”,很可能异化为风险的温床。

  风险重在防范。这提醒我们监管架构的调整迫在眉睫,监管改革必须先行一步。去年底决策层就已经明确,要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加快建立符合现代金融特点、统筹协调监管、有力有效的现代金融监管框架,目前尚未有权威信息释出,学界对监管架构的争论还在持续。预期年内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能否给出一个清晰的答案?

推荐阅读
聚焦
关闭评论

新闻早知道

传苹果开发视频分享应用

传苹果开发视频分享应用

苹果希望通过该视频分享应用与Facebook和Snapchat等社交网络公司竞争。 [详细]

高清图集

探访Google北京新办公室

探访Google北京新办公室

Google中国于8月1日完成乔迁,新址是位于北京北四环边上的融科资讯中心。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