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即时通信
截至2016年6月,网民中即时通信用户规模达到6.42亿,较2015年底增长1769万,占网民总体的90.4%。其中手机即时通信用户6.03亿,较2015年底增长4627万,占手机网民的91.9%。

即时通信由于用户规模增长放缓,核心功能与市场格局相对固定,因此将发展方向集中于以沟通服务为基础的业务拓展,具体表现为业务多元化、定位差异化、服务专业化三方面特征:
首先,即时通信在过去几年中以交流沟通服务为基础,不断向支付、电商、线下服务等多个领域延伸,通过多元化业务提升价值。在支付领域,厂商以春节为契机大力推广红包功能,旨在通过社交属性培养用户的即时通信支付习惯;在电商领域,厂商依托即时通信的沟通与信息传递展示功能,推动类似微店的商务交易的发展;在线下服务领域,厂商积极与线下零售商展开合作,实现会员、社交、支付多方打通,在拓展自身业务的同时增强了用户粘性。
其次,即时通信产品定位的差异化在2016年上半年更加明显。由于即时通信用户规模增长放缓,使得不同即时通信产品将差异化发展作为主要方向。在即时通信市场占据优势地位的微信和QQ逐渐以服务群体年龄段的不同拉开差异;陌陌、阿里旺旺和YY语音则分别专注于年轻用户兴趣社交和在线购物、在线游戏等特定沟通场景以实现持续发展。
最后,移动端企业即时通信在2016年上半年受到各大厂商重视,市场前景向好,但竞争也将更加激烈。移动端企业即时通信依靠智能手机随身、随时的特性并集成多种适用于企业工作场景需求的专业功能,在打破企业用户使用场景限制的同时大幅提升了企业内部员工的沟通与协作效率。阿里、腾讯和网易分别加大对移动端企业即时通信产品的投入力度,未来企业即时通信市场竞争将更加充分。
1.2搜索引擎
截至2016年6月,我国搜索引擎用户规模达5.93亿,使用率为83.5%,用户规模较2015年底增加2635万,增长率为4.7%;手机搜索用户数达5.24亿,使用率为79.8%,用户规模较2015年底增加4625万,增长率为9.7%。在整体网民、手机网民中,搜索引擎都是第二大互联网应用。

2016年上半年,搜索引擎行业的变化主要体现在竞争格局与政策环境方面:
其一,人工智能技术成为行业发展重点,搜索精准度持续提升。人工智能技术与搜索算法深度融合,并应用于用户日常使用的搜索产品中,目前主流搜索引擎的机器识别技术已经能够以较高的成功率探测或者识别语音、图像、视频等,进一步帮助用户实现所想即所搜、所搜即所得。
其二,移动端垂直应用极大丰富,导致移动搜索流量入口地位下降、商业变现效率低,企业通过差异化竞争以提高信息搜索精准度、服务产品丰富度,从而吸引用户、创新商业变现渠道:百度搜索加速连接“服务”,借助大数据精准定位用户搜索场景,提高信息搜索到消费支付的转化率;搜狗搜索连接社交沟通、专业问答等互联网应用,强化对专业优质内容的吸收力度;神马搜索借助手机浏览器用户规模优势、阿里巴巴大数据的支持,提升移动搜索体验。
其三,国家出台监管政策,对搜索信息的内容进行严格规范,用户权益的保障水平显著提高。6月25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互联网信息搜索服务管理规定》,首次明确提出了“互联网信息搜索服务”的概念,以及互联网信息搜索服务提供者在提供服务时应当履行的义务,从政府监管、企业社会责任与商业行为规范等方面出发,为网民营造更客观、公平、权威的信息搜索环境。
1.3网络新闻
截至2016年6月,我国网络新闻用户规模为5.79亿,网民使用比例为81.6%。与2015年底相比,用户规模增加1487万,半年增长率为2.6%。其中,手机网络新闻用户规模为5.18亿,占移动网民的78.9%,较2015年底规模增加3635万,增长率为7.5%。

移动端已经成为网民获取新闻的最主要渠道,而移动互联网发展带来的信息膨胀和碎片化,则加速了网络用户对于个性化、垂直化新闻资讯的需求。同时,移动互联网的媒体属性日益增强,对新闻媒体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移动互联网的推动下,2016年上半年网络新闻在分发方式、媒体发展等方面呈现出以下特征:
信息分发方面,移动互联网促进了网络新闻“算法分发”模式的快速发展,基于用户兴趣的“算法分发”逐渐成为网络新闻主要的分发方式。相比于纸媒和PC门户时代的“编辑分发”模式,“算法分发”利用数据技术,筛选用户感兴趣的新闻资讯,极大地提升了新闻的分发效率。但目前阶段,“算法分发”所实现的精准化仍较为初级,在内容质量、话题广泛性等方面仍有待提升。因此,目前在专业化、垂直化的网络新闻资讯领域,“编辑分发”模式仍占有一席之地。未来随着大数据技术不断发展,数据维度日益多元化,“算法分发”将可能实现真正的精准化内容推荐。
媒体发展方面,移动互联网加速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进程,全媒体融合趋势初步显现。2016年上半年,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有形”融合逐步完成,中央和各地方媒体积极利用“两微一端”(注:“两微一端”包括微信、微博及新闻客户端。)向新媒体转型,其中人民日报、央视新闻等传统媒体已经形成了强大的网络传播影响力。但是,媒体的“无形”融合仍有待深入,传统媒体从思维到认识,从内容到渠道、从平台到经营,仍亟待实现与新媒体的“深度融合”,需积极探索融合和可持续发展之路,最终形成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
1.4社交应用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社交作为互联网应用发展的必备要素,不再局限于信息传递,而是与沟通交流、商务交易类应用融合,借助其他应用的用户基础,形成更强大的关系链,从而实现对信息的广泛、快速传播。
微信朋友圈、QQ空间是以即时通信工具为基础衍生出来的社交服务,截至2016年6月,使用率分别为78.7%、67.4%。微信朋友圈是基于微信联系人形成的熟人社交平台,随着用户规模的拓展、产品功能的丰富,弱关系社交也逐渐渗入,在产品内部形成多个相互平行、自成体系的圈子。QQ空间在关系链上强弱关系兼而有之,在信息维度上则以个体信息为主,媒体属性较弱。
微博是基于社交关系来进行信息传播的媒体平台,在经历了行业调整后,发展策略转换为垂直化内容生态建设,打造垂直化的兴趣社区,兼具媒体和社区属性。截至2016年6月,微博用户规模为2.42亿,逐渐回升,使用率为34%,与2015年底相比略有上涨。微博主打陌生人社交,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关注”、“被关注”网络来传播信息。在内容维度上,微博正在从早期关注的时政话题、社会信息,更多地向基于兴趣的垂直细分领域转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