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yzhou
2006年1月,广告屏蔽工具Adblock Plus作为一款业余项目作品诞生了。十年后,它运行在上亿台活跃设备上,给在线广告行业的带来了不少麻烦,但也让很多用户爱不释手。
对于Adblock Plus的老用户来说,大家心中的Adblock Plus可能还是那个单纯的广告屏蔽工具,但事实上,Adblock Plus在10年间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它的愿景早已不是屏蔽广告那么简单粗暴。现在的Adblock Plus不但给“可接受的广告”开了白名单,还在筹备一个名为Flattr Plus的新产品,以期待能让互联网上的各个利益相关方以一种可持续的方式和谐共处。
从业余项目到上千万用户
在2006年1月发布之后,Adblock Plus只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就成了Firefox浏览器上被下载最多的插件。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内,Adblock Plus虽然用户越来越多,但并没有以公司化的方式运营,而只能算是开发者Wladimir Palant的业余项目。随后,这款产品又一步步扩展到Google Chrome、Safari、Opera、Internet Explorer、Android、iOS等多个平台,用户数自然也不断上涨。
Adblock Plus亚洲区域负责人Vicky Yu告诉PingWest品玩,相比用户数量,Adblock Plus更多的是计算有多少活跃设备。现在,Adblock Plus全球的活跃设备有1亿部,这其中的500–600万在中国。
随着Adblock Plus在用户层面的影响逐渐变大,它在赢得赞誉的同时也引发了不少争议。这种屏蔽广告的方式虽然让用户更舒服了,但却让互联网上靠广告获取收益的人受到了伤害,以至于一部分人开始把使用广告屏蔽工具的用户称为盗窃者,甚至认为这种做法是不道德的行为。与此同时,网站的开发者们也开始反击,比如禁止使用广告屏蔽工具的用户访问网站上的内容、设置付费墙等等。
作为Adblock Plus项目的维护者,Wladimir Palant慢慢也开始意识到这个项目对互联网上的内容生产者带来的负面影响,对所有广告一刀切的模式并不利于独立博主、艺术家和中小型网站的可持续发展,于是“可接受广告”的标准随之诞生了。
一场轩然大波:从屏蔽广告到放行可接受广告
对于Adblock Plus来说,2011年是一个关键的时间点。这一年,Adblock Plus项目开始以公司化的方式运作,整个产品的逻辑也从简单粗暴地屏蔽广告转变成“追寻不一样的网上广告”。引起轩然大波的付费白名单问题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
其实,当Wladimir Palant意识到Adblock Plus给互联网带来的负面影响之后就在社区中进行了一项调查:问用户为什么想要屏蔽广告?
Vicky Yu告诉PingWest品玩,她们在做了很长时间的调查后发现,有70%的人都认为自己并不介意广告,也能理解网站需要通过广告获取运营资金,但之所以选择屏蔽主要是因为有些广告太烦了。
既然如此,仅屏蔽那些让人厌烦的广告、允许那些让人不介意的广告就成了Adblock Plus新的产品逻辑。可接受广告规则也随之诞生了。
关于可接受广告的类型有详细的描述,比如不能闪烁、不能弹出、要有明显的区分等等。只要满足这个规则的要求,广告就可以进入Adblock Plus的白名单,在用户浏览时不会被屏蔽。
看上去,Adblock Plus这个可接受广告制度可以说是既照顾了用户,又考虑了网站运营者的感受,但由于Adblock Plus要向进入白名单的大型在线广告服务商收费,所以这个新规定在舆论上立马就演变成了:广告商只要向Adblock Plus交钱就能避免自己的广告被屏蔽。
这样的传言其实给Adblock Plus带来很多麻烦,而且真实情况又并不是这样的。按照Vicky Yu的说法:
1:Adblock Plus的可接受广告规则对所有的网站都是一样的,这和是否向Adblock Plus付费没有关系,任何网站上的广告如果想进入白名单都要满足这一套规则。
2:对于92%的中小型网站来说,Adblock Plus都是免费为他们服务,告诉运营者该如何调整网站上的广告以满足可接受广告规则的要求,进而避免被屏蔽。剩下8%的大型网络广告服务商,Adblock Plus确实会向它们收费,这笔钱也是Adblock Plus的主要营收来源。
3:Adblock Plus收的这笔钱更多的是服务费,而不是“过路费”。由于这些大型网络广告服务商往往有上千个页面,那么确保这些页面上的广告都满足可接受广告规则的要求就需要Adblock Plus的员工付出很多精力,所以他们需要收取一定的费用。
4:如果有社区成员举报任何广告不符合可接受广告规则,那么它就会被从白名单中移除。
所以在Adblock Plus看来,这个可接受广告其实是基于一套透明的规则在运行,它并不是简单粗暴地交钱就能躲过屏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