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2O火是真火 但烧的钱却可能回不来了

2015年09月16日00:06   新浪科技 微博    收藏本文     

  新浪科技 周雪昳 边策

  “一个创意,就可能引发下一个互联网热潮”似乎是一句听起来有些天方夜谭的口号,但仿佛在一夜之间,这句话成为创业者心中一个触手可及的梦想。

  同样的口号、同样的梦想、同样的盛会,与15年前超乎想象地相似,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错综复杂、变幻莫测,却又周而复始、反复轮回。每一次翻滚,都卷起了一段不平凡的往事。

  孙阳(化名)曾是南方周末经济版的一名资深记者,同时,也见证了2000年前后互联网泡沫(又称“ .COM泡沫”),如今他成为全民创业大军里的一位创业者。回忆当年,孙阳至今心有余悸,“当时的互联网公司倒闭很汹涌很震撼。”

  不过,因为当年的互联网与日常生活相距甚远,.COM泡沫在大多数普通人的生活中,并未留下如孙阳一般的记忆。但今天,出门打车,已找不到操控台上没有手机的出租车;手机费照交,但我们再没买过一张电话卡;无数个O2O项目在刷新着每一个人的生活,但创业和资本的泡沫却并不会因此而自然消亡。

  即便是若干年后,我们会怀念这个有泡沫的时代,时至今日,我们还是无法否认带着O2O标签的.COM泡沫正在眼前重演。

  O2O爆红:一举成名天下知

  2012年,孙阳离开南方周末经济版,加入了一个基于LBS地理定位的上门汽修平台,一修哥。与大多数早期进入O2O领域的创业者一样,三年前的移动互联网领域还没人听过一个叫做O2O的市场。

  如很多款爆红App一样,2013年底,O2O这个名词开始出现,但真正实现爆红是在2014年3月,“一夜之间,跟别人聊天,不说点O2O就觉得自己不是互联网圈的人”孙阳如是说。根据百度指数,O2O的检索量在2013年之前长期维持在1000以下,2013年开始,检索量缓慢增大,当年的峰值出现在2013年双十一前后,达到了4356,但与后来近两万的高峰相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

  这一年,在智能手机浪潮之下,阿里原COO张勇提出整个阿里巴巴集团把无线作为最重要的战略,“all in无线”是当年的赌注。而这让阿里巴巴实现了惊险一跃,手机淘宝成为全世界最大的移动电商平台。

  2013年11月12日,张勇在“双十一”媒体沟通会上说,在“双十一”的350亿成交额中,超过四分之一发生在无线终端。成交额翻倍的增长以及移动互联网表现出的巨大潜力,让出现集体业绩滑铁卢的传统零售业望洋兴叹,一时之间,“触网”、“链接线上”成为传统行业转型的救命稻草。

  这与1996年前后,互联网带给商界的冲击相当。20年前,如现在的移动互联网一样,互联网蓬勃发展催生一次革命。彼时,互联网开始将世界各地的人们连接起来,足不出户即可了解天下大事。它促进了三个细分领域的发展:互联网接入、上网软件工具和门户站点与搜索引擎。它们的代表便是美国在线(Aol)、网景浏览器(Netscape)、雅虎(Yahoo)。

  当然,这三家公司并不足以支撑人们日益膨胀的互联网需求,在此之外又催生了无数小虾米。互联网公司如雨后春笋一般涌现。

  互联网这种廉价的方式可以让世界上数以百万计的人们快速接触到各种信息,而广告业、商品销售又打开了一个新渠道,人们无止境的欲望涌入了这一片红海。互联网作为一种媒介,它可以把买家与卖家以低成本联系起来。这种新的商业模式吸引了风险基金的投资。

  O2O泡沫:十万义士遥相随

  2014年被称为O2O元年,各类O2O备受资本青睐,动辄上千万美金的融资,不断刷新着创业公司早期融资的最高记录。根据IT桔子当年的数据,仅社区O2O这一个类别,在2014年拿到A轮融资的就有800多家,进入B轮有200多家。

  孙阳回忆称,2012年-2013年,是O2O市场的培育期,早期的创业者们做了很多教育用户的工作。到了2014年,在双十一的前奏以及滴滴打车和快的打车的烧钱大战影响之下,O2O概念大火,并迅速引爆了家政、餐饮、美业、生鲜、教育以及汽车后市场疯狂的跟随。

  一时之间,创业者、孵化器成为了热门当年的词汇,作为将风险投资引入中国的第一人熊晓鸽对此感慨称:“这会儿的创业环境比我们当年刚回国时好的真是太多了”。然而,O2O概念大火,给孙阳及其团队带来的却是摇摇欲坠的未来。

  孙阳称,资本的青睐令众多资源型或者资金型创业者开始迅速切入一些垂直领域。“本来想好好做下去的,后来彻底没机会了”孙阳以这样一句略显无奈的口气,结束了自己的这次创业。事实上,自去年上半年开始,以孙阳为代表的一批早期O2O创业者相继进入当年的O2O死亡名单之列,但是,在当时这样的失败很快被浩浩汤汤的创业大潮所淹没。

  备受瞩目的中关村创业大街在2014年7月开街,与此同时,各大互联网公司开始进入离职潮,如孙阳所言身披BAT光环的离职者们大规模涌入VC和创业行业,小米创始人雷军用“风来了,猪都能飞”来形容当时的创业大潮。

  面对如此浩瀚的创业大军,2000年前后.com泡沫的亲历者陈一舟认为,优秀的人才和资本过量的涌入创业市场正是泡沫的一个早期现象。陈一舟认为,O2O大火,是因为创业者发现这种模式在当时来说处于一个各大公司都未涉及的空白领域,所以趋之若鹜,但因为社会分工,能够成功的毕竟只是很少的一部分,大部分的人还是要有个具体的工作。

  相比于.COM泡沫,陈一舟认为,现在的创业者成功的难度更大,他用供求关系来解释现在的创业环境,“当年的风险投资没有现在多,但市场的空白所带来的机会要远多于现在的创业机会;与之相反,当年的创业者和互联网从业人员也远没有现在的数量宏大,因此成功率只能更低。”

  与陈一舟的观点相似,作为百度创始团队的成员之一,如今再次加入创业大潮的毕胜在回忆自己多次创业经历时感慨称,自己越创业胆越小,“对.COM泡沫最深的印象是创业者随便写个BP,就能拿到几十万元上百万元的投资,那会的资本市场比现在还更疯狂一些,因为做的人太少”。

  资本遇冷:一朝酒醒事事空

  今年以来的股市走势,总是能让大多数经历过.COM泡沫的人不自觉地联想到2000年3月份的纳斯达克指数到顶。那时候的股市同样经历了暴涨暴跌,仅仅用了一个星期,纳斯达克指数就下挫了近500点。股市的下跌引发抛售的连锁反应,投资者、机构纷纷开始清盘。仅一年时间,互联网泡沫就快速破灭,大批公司开始倒闭,纵使网景这样红极一时的公司也难逃厄运。

  微软在Windows系统中集成IE浏览器后,捆绑搭售的方式把网景这样的第三方工具逼入绝境。微软凭借其强大的技术人员和资金力量,很快在产品功能和渠道两方面“双杀”网景。2003年,已收购网景的时代华纳宣布解散网景,为两年前破裂的.com泡沫划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回到当下,今年8月,股市同样波及到投资公司,洪泰基金创始人盛希泰发布了一篇名为《决定天使投资命运的时刻到了》的内部信,称“虽然哀鸿遍野,多方看衰,但我们这些人要始终从悲观中看到希望,从唱衰中找到机会。”

  而小虾米也同样面临“清场”。在上周四晚上,突然宣布停运并被滴滴巴士“接管”的考拉班车就是资本影响下的一名先驱者,据考拉班车创始人张敏透露,除了资本市场的因素之外,滴滴的入局也让红极一时的考拉班车再也融不到一分钱。张敏称,最近资本市场遇冷,很多公司的融资计划都流产,其中也包括很多已经跟投资机构达成协议的公司,加之滴滴入局定制班车领域,让很多投资机构对定制班车行业持观望态度,不敢出手,所以才会导致今天的结果。

  与此同时,看衰和质疑O2O的人越来越多。俞敏洪作为新东方的创始人,被誉为教育领域的创业教父,不久前,他曾公开表示,教育O2O是个伪命题。中关村创业大街的运营方,清控科创董事长秦君,也向新浪科技表示,从未投过O2O项目,她称:“ O2O行业并不是单纯线上线下的问题,而是商业重构的问题,在互联网来临的时候,中国有一批人需要为O2O行业牺牲。

  一位经历过2000年.COM泡沫的投资者表示:“那些短期内看不到盈利模式的公司,在挥霍完融资后即消亡,讽刺的是它们在结束自己一生的时候,从为有过盈利的记录。”而这也被认为是当下的O2O行业的一个缩影。

  不过,正如上次泡沫中,留下了亚马逊、雅虎等如今响彻世界的互联网巨头一样,伴随着资本的信号,当其中的多数公司开始被淹没在历史长河中之后,我们相信仍会有诸如亚马逊、雅虎这样少数的生存者被铭记下来。

  梦想不可等,扫一扫,让新浪路演与你一起创业。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新浪路演中心官方微信(也可微信搜索:新浪路演中心)。

文章关键词: O2O互联网创业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