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支付要便捷也要安全

2015年08月11日07:43   新闻晨报    收藏本文     

  晨报记者 刘志飞(理财主笔)

  央行近日公布的《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引起了广泛的热议。上周末,央行就出台网络支付新规作出回应,称满足金融消费者的有效需求、维护消费者权益是金融工作的出发点。罔顾安全,简单地迎合消费者金融需求,往往是造成金融风险乃至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

  支付机构资金风险案件频发

  央行此次公布的征求意见稿争议的焦点在于实名制开户门槛、支付账户分类监管及限额监管等方面,跟老百姓关系密切的主要是支付、转账没有以前方便了,因此质疑声音不断。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央行上周末的回应也给老百姓提了一个醒——是账户安全重要,还是支付便捷重要?

  央行的回应表示,近年来,网络支付服务得到快速发展。但是支付机构在迅速发展的过程中,相关问题和风险不断显现,消费者未能得到有效保护。部分支付机构风险意识薄弱,客户资金和信息安全机制缺失,安全控制措施不到位,对消费者的信息和财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甚至可能将相关风险引导至消费者的银行账户。今年1月,某支付机构泄露了上千万张银行卡信息,涉及全国16家银行,截至7月31日由于伪卡形成的损失已达3900多万元。同时,一些支付机构缺乏消费者权益保护意识,夸大宣传、虚假承诺,普通消费者维权困难。

  央行表示,通过非银行支付机构办理支付业务的客户资金风险案件频发,暴露出部分支付机构一味追求支付便捷而忽视支付安全、支付系统存在严重漏洞、客户资金安全和信息安全难以得到有效保障等问题。

  支付机构回归本源

  相较于个人账户的安全,本次公布的网络支付管理办法还可以上升到维护国家金融安全的高度上来。当前,支付账户普遍未落实账户实名制。记者从央行获悉,据公安部反映,不少机构为“黄赌毒”、洗钱、恐怖融资及其他违法犯罪活动提供便利。某支付机构通过开立大量假名支付账户,为境外赌博机构提供支付交易高达数千亿元,非法跨境转移资金风险巨大。并且,挪用客户资金事件时有发生,多地屡次引发消费者上街和围堵政府部门事件,严重影响社会稳定。

  业内人士表示,央行如此指定网络支付管理办法的目的是希望能够将第三方支付回归到只做支付通道,避免囤积资金,形成资金池。另外,让资金通过银行而非支付宝流动的一个好处是便于监管。因为,当钱以余额形式从第三方支付平台花出去时,银行看不到钱的去向,而通过往网关、快捷支付,银行就能够监管每笔钱的流向,一方面确保资金安全;另一方面避免洗钱等违法行为发生。

  要便捷更要安全

  针对网络支付额度受限,有网友惊呼,5000元的限额买个iPhone6都不够。央行相关负责人解释称,5000元的限额只是针对支付账户的扣款,在网购扣款时,当消费金额超过5000元,超出部分可以通过快捷支付从银行卡账户扣除。因此,消费额度实际没受影响,只是扣款渠道不同而已。

  央行在上周末的回应中表示,消费者在使用网络支付等服务时自我保护意识和风险识别能力亟待提高。在追求和享受支付便捷性的同时,消费者忽视了自身金融信息的保护,对支付业务内在风险的警惕性不足,风险不断积累。伴随着日益频繁的支付活动,个人支付信息泄露风险大大增加,消费者面临更大的资金被盗和欺诈风险。

  或许,相比账户安全,多数消费者更愿意牺牲一点便捷的用户体验。

  扫一扫,一起坐看风云变幻。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新浪科技官方微信(也可微信搜索:techsina或新浪科技)。

文章关键词: 支付网络支付安全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