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鸿祎:门槛变低重做手机 对产品和管理有焦虑(2)

2015年01月14日14:56   《财经天下》周刊    收藏本文     

  当时大家都认为在大战之后上市的奇虎360,因被资本市场认为是中国最大互联网公司之一腾讯的挑战者,而成为3Q大战的最大受益者。不过,今天回过头来看,腾讯才是这场战争的最大受益者。3Q大战打醒了腾讯。“我成了《反脆弱》里的一个例子,我去挑战了,我给了他们一个刺激,这个刺激不足以消灭他们,反而是让他们产生了更强大的内部基因。”周鸿祎引用尼古拉斯·塔勒布的理论说。

  这场“战争”改变了腾讯:“在3Q大战之前,其实腾讯已经进入了一种有点没落的暮气沉沉的状态。但是3Q大战刺激、激发了它内部的创新。其实如果没有这种刺激,它慢慢走上官僚化之后,像张小龙这种创新,在内部可能就被扼杀掉了,包括马化腾也借机调整腾讯架构。它让腾讯重新有了危机感。

  “3Q大战之前,我跟李学凌聊了聊,我俩就感慨说,我们所有的公司都会感到腾讯像一个死亡的阴影一样,徘徊在头上。那之后我给马化腾发短信,我说你何必一定要对大家赶尽杀绝呢?这会让所有人都成为你的敌人。你已经是伟大的企业家了,对我们这种人,还是留一点饭吃。我说你完全可以投资大家,你就变成革命领袖了,无论谁多牛气,都是您投资的。后来马化腾曾经拿我的短信说事儿,说是我找他要投资未遂,所以悍然发动3Q大战。

  “我指给了他一个理念。但是没想到,马化腾真的实现了这个理念,真的到处去投资,投资京东,投资大众点评。当他真的这么做的时候,你发现他真的变得特别强大。马化腾做了很多改变。他愿意放弃很多业务,愿意更开放。通过投资而不是征战的方式,他把这个帝国做得更大了。他实现了一个更高层次的帝国,也是更高层次的垄断。”

  3Q大战之后,360再做搜索,同百度发生3B大战,以及做移动安全,同小米发生小3大战。在当时都是无数报道和口水横飞。360一度市值超过百亿美元,成为中国最大的互联网公司之一。我们可以将周鸿祎和他的公司视作这些“战争”的获益者。不过,这些战争无一例外也都让它的对手变得更强。

  “当时大家为什么认为百度最危险,因为百度已经变成了一个大官僚机构。它的最大竞争对手被赶出去了,它没有对手,垄断了市场,没有再做创新的产品。你是否还记得李彦宏有一年在百度大会上,非常自满地告诉大家,做无线互联网,犹如雨夜开快车。但是我们做搜索,抢占百度的市场份额,反而惊醒了百度,它开始讲狼性文化。百度也获得了一种活力。

  “百度跟腾讯获得活力之后,他们在投资上开始非常激进,包括他俩还梦想要抢电商,从某种角度来说,也刺激了马云。马云都准备退休了,我相信他是真心想要退休。马云当年就讲,我最多干到50岁,然后去教书。马云底下的团队培养得也不错。但是一个微信红包,一下子就把马云打醒了。虽然今天看微信也没有那么……但你不觉得马云也在变吗?马上就退休了,但还是回到公司备战,然后整个阿里动起来了。

  “这不是我们有意造成的,但是我们无意中造成了这种结果。其实中国这几个巨头到今天他们也不见得很有安全感。马化腾也没有安全感。对吧?”

  抛开周鸿祎的观点,还有一种分析说,马云应该感谢周鸿祎。因为周鸿祎以一己之力,吸引了腾讯和百度的注意,这让阿里巴巴可以在一段时间内没有或者减少了来自另外两个巨头的压力。

  此前互联网圈内曾有过三大三小之说,来形容中国互联网公司的一线阵营。三大毫无疑问是指百度、腾讯和阿里巴巴,三小则是京东、小米和360。姑且不论准确与否——市值在百亿美元之上的互联网公司还包括唯品会和网易,至少表明360一度被视为巨头替补。周鸿祎说:“我也曾自问,虽然我跟腾讯、百度发生过遭遇战,但想想这些战争都不是我主动挑起的,而是被迫。别人可能觉得我成长比较快,就引发了巨头来修理我,我进行了这种自卫。但是,大家就不自觉地把我跟巨头放在一个量级上看。”

  问题来了,周鸿祎是否和很多雄心勃勃的互联网企业家一样,内心藏着一个巨头的梦想呢?

  他马上否认了,“这是误解”。单凭战争并不能造就一个巨头,这些批评他的观点也是他的观点。唯一的不同是,周鸿祎自己并没有想要成为一个巨头。至少他在此刻是这么说的。他并不像他的朋友和对手雷军,后者之所以离开金山,之所以没有去做他已经非常成功的投资,而是选择重新开始创业,是因为他实在太想做一家有巨头般影响力的公司。周说:“我的梦想不是成为巨头,而是做出用户认可的产品。我现在越来越领悟到,做巨头,不是光说你的产品能力要好。就好像一个很会打仗的将军,未必能够当皇帝,对吧?一定是政治家能够当皇帝。所以你看在中国能做巨头的大企业家都是懂政治的——这个懂政治不是贬义。从根本上讲,我觉得同他们相比,我还是过于没有城府,还是过于简单直白的一个人。有很多人看我,就觉得我还是一个做产品的人。

  “第二,做巨头是需要运气的。很多人成功是因为他在恰当的时间做了恰当的事,但未必是像他自己总结的那样,完全是一种非常主观的驱动。那么说的人都是成功学。但实际上都是不真实的,都是为了神化和美化自己才这么说。”

  他老在内部开玩笑说,不要以为打了几场仗,就把自己当世界第三军事强国了,“别一捧你,就以为自己会成为中国下一个巨头了”。

  大与小

  2014年12月初,一张马克·扎克伯格站在一旁、鲁炜坐在扎克伯格工位上开怀大笑的照片在社交网络上到处流传,扎克伯格的办公桌上还出现了习近平著作的英文版和小米的吉祥物米兔,而周鸿祎正站在鲁炜身后——他戏称自己是领导保镖和安全顾问。这一次,也是他第一次去参观苹果公司,尽管周鸿祎作为史蒂夫·乔布斯信徒的身份在科技媒体圈内已经尽人皆知。

  周鸿祎一年至少要去两次硅谷,他会去参观一些创业公司。他也是中国互联网大亨中最热衷于谈论硅谷的人之一。“那边的氛围和这边还是不太一样。”周鸿祎说。

  一个有趣的悖论是:我见过的很多已经被贴上成功标签的人,却总是在抱怨人们持有一种单向度的成王败寇的价值观;而那些在中国成功的互联网企业家,又总是在谈论他们多么羡慕硅谷的创新氛围。这个环境中的胜利者对这个环境竟也是不满意的。周鸿祎正是如此。

  “我们这边总是说要创新,但大多数的创新还都是商业模式的创新;硅谷那边是真正的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那些匪夷所思的点子比较多。价值观也不一样。中国这边,大家自觉不自觉还是以上没上市、市值的高低来衡量。然后,中国互联网今天竞争的压力和快速性,我觉得比硅谷要激烈很多。在硅谷,还是有很多公司在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而在我们这边,感觉大家都被指挥棒指挥着,甚至BAT也都感觉很焦虑。”周鸿祎说。

  这时候他已经忘记摄影和摄像带给他的不悦。在他的同事的安排之下,我们九个人的摄影摄像团队已经带着器材悄悄地离开了他的领地。他也忘记了牙疼,沉浸在自己的言语之中。即使不喜欢他的人,也不能否认,周是一个雄辩和好思考的人。如果不做一个互联网企业家的话,他一定可以做一个不错的老师,或者记者——在谈到同90后的交流时,他称自己同他们之间并无任何障碍。“要说起来有些特质——任性、情绪化、特立独行、口无遮拦,我好像跟90后差不多,就是比他们年龄老一点。”唯一让他遗憾的是,“90后比较讨厌说教,而我觉得我很擅长说教”。

  随同他一起去美国的同事说,他在飞机上几乎不睡觉,都在看书。他的行李箱中满满当当塞着的全都是书和杂志。他也爱跟人分享。2014年他出版的图书《周鸿祎自述:我的互联网方法论》,就是根据他在各处跟人分享“互联网思维”的讲话稿整理出的结果。每次演讲之前他也从不准备,全都是临场发挥。状态好时就讲得好些;而状态不好时,他自己讲着讲着也觉得难受。

  社交网络上流传的照片可以描绘出他们硅谷访问的路线图:鲁炜和扎克伯格、鲁炜和杰夫·贝佐斯、鲁炜和蒂姆·库克、鲁炜和埃瑞克·施密特……不过周鸿祎称自己倒是更乐意去看小公司,虽然没有人知道这些公司的创始人是谁,照片贴在社交网络上也不会带来什么转发和评论。红杉介绍了一些自己投资的公司给周鸿祎,“硅谷的活力在他们身上”——周鸿祎和他的360也曾是红杉投资的公司之一。在硅谷的杨致远和田溯宁也介绍了一些自己投资的创业公司给周鸿祎。“匪夷所思”,周鸿祎用这个词来形容他们投资的一些项目。但是,“这才代表了硅谷的文化和精神”。

  杨致远曾是他在雅虎时期的老板。正是杨致远推动了雅虎收购周鸿祎早年创立的公司3721(正像后来杨致远推动雅虎投资阿里巴巴40%股份),并且使周鸿祎成为雅虎中国的CEO。当时,周被媒体称作是雅虎门口的野蛮人,这预示着他和这家公司之间的文化冲突。他在雅虎的经历并不愉快,当然,他也让雅虎不太愉快。这就带来了一个传播很广的流言:当周鸿祎离开雅虎时,杨致远亲自打电话给他认识的投资人,请他们不要投资周鸿祎。

  这是真的吗?

  周鸿祎马上否认。“应该不是,杨致远是一个很好的人。他是那种人……就是你真的做了对他有伤害的事情,他可能咬咬牙,就过去了。”

  关于雅虎,周鸿祎说:“当年肯定有很多不愉快的东西。这种不愉快导致我最后离开。但是经过很多年后,你回过头再看,上帝给你安排的任何一段经历,都是一个体验。最重要的是,你在那里待了两年,学到了很多东西。我觉得我在雅虎至少还是开拓了眼界吧。比如在雅虎之前,我没有做过邮箱,没有做过门户,没有做过即时通讯,没有跟国际化的公司打过交道,尽管有很多不愉快的经历,但也让我更多了解美国公司是怎么想的,美国人的思维方式是怎样的。”

  如果你仍然记得周鸿祎在此前对雅虎的评价,就能感受到他的变化。2010年接受采访时,周鸿祎曾谈到过雅虎,对于这家正在受到包括谷歌等后起巨头冲击的公司,他说:“今天我认为上帝已经惩罚了(雅虎)这家公司。”

  现在他可能不会再认为雅虎的衰落是上帝的惩罚,因为他也在感受着“规模之痛”。

  奇虎360现在拥有了一座共有17层的办公楼,也开始像人们津津乐道的硅谷科技公司一样,为它的员工提供餐饮、水果、健身房和娱乐设备。2011年3月30日上市之时,这家公司还只有不到1000人,现在则超过了6000人。“短短的三年里面,团队膨胀了好多倍,所以真的是很多员工我叫不出来他们名字,都不认识他们,也不知道他们在做什么。”周感慨说。

  速度是礼物,规模则是诅咒。团队的快速膨胀是这个时代高速增长的中国互联网公司必须面对的管理挑战。刘强东面对着这个问题,王兴面对着这个问题,周鸿祎也面对同样的问题:“公司的文化在快速稀释掉,文化是需要积累和沉淀的。那么大家还有没有一个共同的说话和做事方式?还有一个问题,业务多了,部门多了,层次也多了之后,不可避免地带来了条块分割、本位主义,部门协作会碰到问题,执行力也会碰到问题。一个想法你要落实,很多人会把一个简单的想法变得非常复杂,天天讨论来讨论去,或者各种流程走来走去,明明很简单一拍脑袋就可以做的一件事,却变得大家顾虑重重……”

  “那你现在可以理解当年雅虎作为大公司的痛苦了吗?”我开玩笑问他。

  周鸿祎非常可爱地迅速点了几下头:“理解理解。”

  他面有痛苦之色,“当时我就觉得,很多事对我来说很简单。但把这个问题放到雅虎高层去考虑,他们就顾虑重重。当时我觉得杨致远应该支持我,现在回头去理解,他也很为难。那时候我觉得(杨致远)你怎么这么面呢?现在我就发现,公司大了之后,它真的像包袱一样。要想像乔布斯一样,不去顾虑很多东西,拿出刀来削掉它,还真的是需要很大勇气的。

  “有时候我面临一些问题,比如处理一些人事问题,我就发现,我也变得很优柔寡断。你要顾虑太多的东西。当做一个小公司时,你把一个人开掉就开掉了。但现在大家就会说,行业怎么想,别人怎么说,我们以后还招不招这样的人。我一听,有道理啊。所以就是顾虑太多。顾虑太多,你会少犯错误。但问题是,你慢慢的就不够尖锐,企业就会走向平庸吧。”

  周鸿祎正在寻求解决之道。他一直以来的方法是努力保持公司的“小”。2013年年底360的一次架构调整,就被解读为是为了防止大公司病。调整的方向是结构扁平化和去夹层化,重要的业务线直接向周鸿祎和总裁齐向东汇报。在《周鸿祎自述:我的互联网方法论》中,他也提到360内部有一些项目是由他亲自来抓。

  “我一直在探索,怎么把公司变得相对扁平,内部变成以产品为核心的小团队。”他说。

  但是明显周鸿祎仍然不满:“我现在觉得这样做还是不够。人进来太快之后,如果人本身不够好,你让他独立去做产品,那么最后谁来对产品的质量把关呢?最后全靠我一个人或者少数高管,也是不行的。所以我们开始用一种可能更革命的做法。以后我们会尽量把一些业务拆分出去,你必须把它推到市场上去,真正让它独立出去。”

  这种独立甚至还意味着要离开360这幢临近798的办公大楼。“让它真的搬出去,自己找地方去,真的像一个创业公司一样。”

  “你还别小看这个办公室环境,它对人的心理暗示非常强。你搬到这个楼里以后,就有点儿大公司范儿了,对吧?人也很多,办公室环境也还可以,它会不自觉地给人两个心理暗示:第一,这是个大公司;第二,他不觉得自己是公司的依靠了,他觉得自己可以依靠公司。”周鸿祎说。

  产品

  我们第一次见面之后第二天,360计划收购一家手机公司的新闻开始传出。周鸿祎也发了一条微博,说自己计划搬到南方去住,为这条传闻更增添了可信性。这倒并不让我意外。因为在前次谈话中间,聊到智能硬件时——周鸿祎将2014年称为360的智能硬件元年,我问他,360是不是就此打算放弃再做手机了?结果出人意料,周鸿祎直勾勾地看着我,很诚实地回答“没有”,他马上就要重新再做手机。这个回答让他在场的同事都觉得意外。大家都是第一次听说这件事情。

  随后,12月16日,奇虎360宣布,向酷派投资4.0905亿美元现金成立一家合资公司。奇虎360会持有这家合资公司45%的股权。

  周鸿祎对智能硬件始终充满热情,IOT(Internet Of Things)已经成为他每次演讲都会提到的词语。奇虎360在智能硬件上也做过了不少尝试。2014年,这家公司推出了360儿童卫士智能手表、360安全路由、360智能摄像机等一系列硬件产品。其中,360儿童手表在三个月里实现了50万的销量。360随身Wi-Fi累计销量已经突破了2000万,被称为“蹭网神器”。另外,360免费Wi-Fi软件应用在推出3个月之后,用户量已经过亿,热点数量过亿。

  而智能硬件现在似乎已经成为红海。按照周鸿祎自己的说法:“硬件说起来似乎门槛比较低,现在说相声的都可以做手机了。”

  但是,知易行难,“我们自己做硬件,开始也觉得很容易做。我们就冲进来了。实际上,这么讲吧,我们都把它想得太简单了。而且我也强调,现在已经不是卖硬件的生意,你卖出去之后使用体验才刚刚开始。摄像头装上去之后每天都在看,手表戴上了每天都在用。所以要把体验做好,要和软件结合。真的不容易!”

  他号称自己的团队已经将市面上所有能买到的空气净化器都研究了一遍。“难道你要做空气净化器?”他马上否认:“我们不会去做。别人去做空气净化器了,我们才有机会做手机嘛。”

  他自己也基本上将市面上能买到的手机都研究过一遍。第一次见面时,他手上拿了一部一加手机。因为他总用这部手机发微博,一加因此成为和360合作手机的最重要的绯闻对象之一。我很好奇,问他为什么不用苹果。他马上说,我也用啊。第二次见面,他做的第一件事情,是将自己用的三部手机一部一部掏出来,放到面前的茶几上,一部一加,一部iPhone 6 Plus,一部华为荣耀,然后走到办公室隔壁的健身房去拍照。

  “其实手机说起来我比较冤。”周鸿祎说,“当初小米出来之后,所有人都不看好他,可能除了雷军,我是唯一看破他的模式而且看好他的模式的人。但是当时我一念之差。可能有的时候我也缺了点浑不吝的精神。其实当时我自己如果坚持做手机也就做了。”

  周鸿祎不但自己没有做,而且还信誓旦旦说自己不会做手机。他采用的方式是南下去找手机生产商合作,用他的话说,是“花了九牛二虎之力去说服传统手机厂商”,“说服他们就花了半年时间,因为他们对小米起初是很不屑的。说服之后,他们半信半疑地做,做的过程中,稍微遇到点困难他们就会质疑,就会退缩。而且他们的DNA确实和互联网思维不太一样。”

  有一次周鸿祎碰到雷军,雷军也跟他说,小米做什么东西(硬件)都能自己控制,而360,“你在做互联网,做手机的事情你控制不了。两家公司,各怀鬼胎,你没办法跟我竞争”。360特供机的不成功,也证明了雷军的判断。如果用雷军自己的互联网七字诀“专注极致口碑快”来套用一下的话,360早期做手机,可以称得上是不专注、做不到极致、也不快,只是凭借周鸿祎的号召力,拥有一些口碑。

  现在回过头看,周鸿祎认为,“方向看对了,方法是错的”。不过,他又称“最近又看到了新的机会,而如果手机有新的创新机会,做手机还是有机会的”。

  在2014年平安夜的那封公开信里,周鸿祎小范围地回应了外界的质疑。他写道:“我们坚定不移地去做手机,正是因为未来的移动互联网的中心不一定是现在这样的手机。互联网飞速变化,快速迭代,创新在改变着人类生活和商业竞争。未来的移动互联网,它的中心可能是智能汽车,可能是智能手表,可能是你根本想不到的东西,但如果我们只是甘于做旁边者,只是作为布道者,那么我们永远不可能有创新,永远不可能抢占潮头。”

  巧合的是,360宣布同酷派合资做手机这一天,恰好就是雷军的生日。而且,华为荣耀也在这一天发布了它的一款新机型。互联网圈的人开玩笑说,雷军生日当天和兄弟们一起喝酒聊天到很晚,但是一看360要去做手机,华为也发了新机型,于是第二天还是挣扎着起床接受记者群访。

  3Q大战时,周鸿祎也是选择在马化腾生日那天发起袭击,上线扣扣保镖。而这一次,周鸿祎则说:“我真的不是故意的。我也不知道他那天过生日……我这个人记不住别人的生日。而且我们本来不想宣布的,能低调就低调。”

  周鸿祎在中国商业世界以产品感好而知名,甚至有人称他为中国第一产品经理。在360内部,周鸿祎发起的“老周授徒”,也是希望将他在产品上的心得传授给公司内部年轻的产品经理们。他自己说,他在产品方面的“灵感”,三分之一来自于自己的想法,三分之一来自于看别人的东西,“这个世界上聪明人很多,看别人的东西会得到很多启发,即便那个东西做得不完美”,另外三分之一来自用户反馈,“任何产品的创意都来自于用户的一个未被满足的需求”。

  “李鸿章说,世界上最简单的事情莫过于做官,换一种说法,世界上最简单的事情莫过于做产品经理。因为做产品经理,我觉得就一个要求,你能够换位思考,从用户的角度去看很多产品。”周鸿祎说。但让这件简单的事情变得复杂的是,他发现,很多人如果只是一个用户,就会很容易对一个产品提出诸多不满的意见。但是,只要你宣布他变成了产品经理,他马上从一个对产品的不满者变成了产品的辩护者。

  焦虑

  从媒体上的报道来看,周鸿祎2014年下半年过得一点都不好。如果从股价上衡量,奇虎360的股价从最高时的120多美元掉到了今天的60美元左右。股价下跌让这家公司退出了市值百亿美元俱乐部。尽管360的市值仍然有70多亿美元,在已上市的互联网公司中,只有BAT三巨头、京东、唯品会和网易高于它,但这已经足以让它成为人们议论的对象。毕竟,大家对周鸿祎和360的期待是中国互联网第二阵营的领军者。小米在2014年年末450亿美元的估值更是加深了人们对360成为“掉队者”的印象。

  “我几乎从来不看股价。”对于这一点,周鸿祎自己的说法是,“所谓市值,只是一个公司的一个阶段而已。我能把安全做好,这个公司对社会有价值,大家离不开它,不是挺好的吗?为什么要按一个标准来要求所有公司呢?我现在对于外部的环境看得很清楚,我们应该按自己的节奏走,不能被对手打乱了节奏。媒体和行业怎么看,都是别人替你瞎操心。自己还是应该明白。”

  收购搜狗未遂、特供机失败和快播被封,被普遍认为是周鸿祎这两年遇到的一些失意之事。事后来看,周鸿祎有自己的解释。“搜狗是我们叫停的收购,我们可以跟张朝阳谈,但没有办法让团队跟我们一条心,团队又是我认为最重要的。现在站在王小川的角度我也特别能理解。他就是希望独立,不被人控制。他的股份虽然少,但他希望公司可以在自己掌控中。最好多找几个股东,这几个股东可以相互制衡。如果当时我们不是提出要收购,而是投资,可能还比较好一点。”

  360也曾经想收购俞永福的UC WEB,但最后也还是没有争过阿里巴巴。搜狗拿了腾讯的投资,UC最终被出售给阿里巴巴,这让周鸿祎意识到,“通过收购兼并,去买一个成熟的业务”,这条路不适合360走。至少有一个原因是,“巨头永远能比你出更高的价钱”。

  开始做手机时,选择同不同手机厂商合作特供机,正如之前所说,周鸿祎也认为自己是猜中了开头,但是选择错了方法,去找了一堆半信半疑的合作伙伴。“其实就应该去买一家手机公司,或者投资一家。我就是当时没坚持下来。”

  周鸿祎没有为市值和“老了”这些问题焦虑,但他也毫不讳言自己的确焦虑。在谈话过程中,他几次用“Growth Pain”和“痛苦蜕变”来描述自己过去一年的感受。

  他的焦虑中有对产品的焦虑,“即使我有一个很看好的方向,有一个很好的主意,但是做了产品出来后,我都不是很满意。有的产品我自己公开讲不满意。我写了本书,在外面给人讲怎么追求极致,怎么从用户出发。结果我们自己都违背了我说的原则,一些产品做得很粗糙。”

  他提到了乔布斯在1995年接受采访时的一段,乔布斯在访谈中说:“我离开后,对苹果最具伤害性的一件事是斯卡利犯了一个很严重的错误,认为只要有很棒的想法,事情就有了九成。你只要告诉其他人,这里有个好点子,他们就会回到办公室,让想法成真。问题是,好想法要变成好产品,需要做大量的工作。”周鸿祎曾经应邀对这段采访做过点评。他的批注也被收录到他出版的书《我的互联网方法论》中。让他痛心疾首的是,“道理我都知道,但是我自己都在违背”。“如果你觉得这是个好想法,你就应该亲自去做,全力以赴地做。(再看时)我觉得这句话说得太对了,我原来怎么就忽视了这句话呢?”周鸿祎感叹。

  现在,周鸿祎还是希望通过4亿美元投资酷派,能够再次抓住当初失去的机会。

  周在微博上说要搬到南方去住。我问他是否是认真的,还是只是个玩笑。周鸿祎的回答是:“你要真做手机,就要全力以赴去做……最重要的还是我和我的团队能挑出我们最精干的团队。我自己要亲自去。”

  “在过去的一到两年时间里,我在想,也许我太贪心了。其实,一方面我不像外界说的那么贪婪,但另一方面,跟一个创业公司比,我还是试图去做了太多的事情。这就导致我们很多事情,压强原则不够。”他说,“我老是克制不住这种做新产品的冲动。”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文章关键词: 手机360周鸿祎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