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买卖黑产业链:每月可提成十万

2014年11月27日10:47   法制晚报 微博    收藏本文     
制图/李晓军制图/李晓军

  □本报记者孟伟阳

  □本报通讯员严瑾丽

  调查原因:上海市静安区人民检察院对3起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案提起公诉。

  调查发现:保险、金融理财领域是倒卖公民个人信息的重灾区。信息倒卖的“客户群”不仅是一些推销商,还存在一些“信息贩子”,形成网上交易链。

  打过一次“大智慧”的电话,无数的炒股推销电话接踵而至;咨询过保险业务,各种现场推介会都邀您参加……很多人有过类似的遭遇,却不解自己的个人信息是如何流到了这些推销商手上。

  近日,上海市静安区人民检察院对3起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案中的7名犯罪嫌疑人提起公诉,揭开了这条买卖公民个人信息的“黑产业链”。

  保险客户信息外泄

  董某是一家知名保险公司的员工,担任品质管理员,掌握着大量客户信息。崔某则是保险代理人、团队经理,苦于没有客户资源,推销无从下手。按照公司规定,客户信息是机密,不得外泄。

  为提高业绩,崔某主动找到董某,提出愿意出价购买董某掌握的客户资源。

  2012年4月至2013年7月期间,在利益诱惑下,董某利用职务便利,将获取的5万余条包含客户姓名、客户出生日期、联系电话、住址、投保险种、保费、起保日期等资料的客户信息,出售给崔某用于业务推销,从中获利人民币7万余元。据崔某交代,他把购得的信息无偿提供给下属进行产品推销,自己每月能拿到10万余元提成。

  静安区检察院审查认为,被告人董某作为保险行业的工作人员,违反国家规定,将其在履行职责或者提供服务过程中获得的公民个人信息出售给他人,情节严重,应当以出售公民个人信息罪追究其刑事责任;被告人崔某向董某购买上述信息,情节严重,,应当以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罪追究其刑事责任。最终,检察机关对二人提起公诉。

  潜在客户诱惑巨大

  静安区检察机关在办理3起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案时发现,在买卖公民个人信息背后,往往存在着巨大的利益诱惑。除了上述的保险客户资源外,金融理财领域也是倒卖客户资料的重灾区,一些“信息贩子”将金融理财类客户的电话卖给从事股票、现货白银、贵金属等金融服务的公司。他们希望根据通话记录,寻找到潜在客户群。

  周某就是一家金融服务公司的推销经理,他通过网络购买了潜在客户的电话号码。一开始,周某购买了2000条信息作为初步尝试,以验证上家提供的信息是否可靠。经过试验,周某发现信息拨通率很高,于是又多次购买了数万条信息。

  拿到这些通话记录后,周某将潜在客户的电话信息导入外呼系统,让业务员开发客户。据周某公司的员工反映,2014年年初,周某大概提供10多万条信息,可以使公司每月新增数百万元的入金量,业绩有明显提升。

  信息遭遇多次倒卖

  静安区检察院在办案中还发现,信息倒卖的“客户群”不仅是一些推销商,还存在着一些“信息贩子”,形成了一定的网上交易链。

  “信息贩子”通常会加入网上的QQ群,如“私家侦探”、“信息资源”等。群内有人需要信息,有人自称可以弄到信息,这样就形成了一个买卖市场。有的“信息贩子”本身并不掌握资源,却在上下家之间牵线搭桥,从而赚取差价,由此造成了一条公民个人信息可能被多次倒卖的情况。

  办案检察官表示,近年来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类违法犯罪活动屡禁不止。在此类犯罪中,由于嫌疑人大都通过网络进行联络,采用网上银行、网络支付平台等方式秘密交易,具有较强的隐蔽性,加之跨区域作案等因素,导致此类犯罪取证难、查处难,打击难度较大。

  检察官分析认为,要有效防止个人信息被泄露,应加强对掌握大量公民个人信息的政府部门、公共服务机构及企事业单位的管理及责任追究;加强网络监管力度,督促网络服务机构及时删除涉嫌侵犯公民信息的广告和链接。同时建议广大市民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不随便在网络上留下个人信息,不随便安装不明软件,不轻易将个人信息提供给他人,以防被不法分子掌握和利用。

文章关键词: 个人信息买卖产业链提成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