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递员”真的能改变中国吗

2014年11月22日08:06   经济观察报 微博    收藏本文     

  巩长长

  编者的话

  这是“来论”版开辟的一个新栏目,欢迎社会各界的专业人士针对经济观察报上一期的重点报道发表自己的观点,或赞同,或批评,不怕犀利,务求高见,国计民生,期在“建设”,千字上下,一期一会,恭候来稿,敬请电邮至taoshun@eeo.com.cn

  《经济观察报》11月17日头版刊登的《快递员改变中国》这篇报道对就业增加的解释是令人信服的,但结论却可能有些冒失——我想问的是,“快递员”真的能够改变中国吗?

  这样说对快递员没有任何不敬。我们今天的生活几乎离不开快递员——我和家人也一样。我跟几位送快递的小伙子聊过天,对他们的辛苦是有了解的,借此机会向他们表达敬意。我的理解,就业格局正在改变恐怕没有什么异议。从2013年起,中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了第二产业,增速也远远超过第二产业。由于第三产业吸纳就业的能力高于第二产业,因此,在中国经济增速持续下滑的情况下,每年提供的城镇新增就业岗位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在增加。而且,这种趋势还在继续。

  快递员是这种改变的缩影。物流是中国经济长期的短板。物流网络滞后不说,物流成本还奇高,从生产者到最终消费者,相当一部分成本消耗在流通环节。电商平台勃兴,物流这个短板必须有人来补,互联网技术对物流本身的改变也正在塑造一个全新的行业。对物流的需求带来了大量的商业机会,行业成长性也超过许多其他行业,尤其是,这个行业也算是劳动密集型的(如果着眼于未来,将来也会是技术和资本密集型的),所以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可能。在这个层面说“快递员改变中国”没有错。

  问题是,这个结论可能只有一部分是正确的。站在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角度看,快递员、客服、小网店主,这些从业者塑造的只能是服务业的低端,他们和餐饮零售等组成了我们所说的传统服务业。消费社会的兴起离不开这些行业的活跃,不过这不能代表服务业的全部。现代服务业中,人们更为看重的是金融、证券和咨询、设计等等高端服务业。当然物流和互联网的深度结合也使其成为现代服务业的一部分,但从眼前看,中国在金融证券等领域面对的是更大的短板。如果说快递员、小网店主帮助消费者享受低价便捷的服务,后者则不仅能够帮助消费者提升消费能力,更重要的是,为生产和制造提供更强大的支持,比如现在我们都在讨论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这大概也是改革滞后效应的一部分。其实物流和金融服务业都是生产性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的整体短板,使得中国制造在全球生产网络和产品价值链的争夺中处于下风。如果真想改变中国,光靠快递员是不够的。

  可能还不止于此。德意志银行亚太投行部主席蔡洪平最近有如此一问——我们花了多少心思,用网络的技术和方便和各种手段来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我们有没有人在阿尔卑斯山脉里面做一个小的零部件,一共做了两百年?他认为,如果中国的互联网全部都冲着零售消费,买便宜货,求方便等,一定会完蛋。他警告说,当我们还沉溺在网络流通消费、零售方便的时候,4.0的工业革命却不带中国人玩。

  蔡洪平的说法是不是有一些极端?这我不好判断。我觉得他对未来的忧虑是有道理的。没有制造业的创新和升级,中国就不可能真正改变。我们不能想象无法完成制造业升级的中国会怎样,如果我们在工业4.0的时代真的只能做一个旁观者,只能跟在人家后面捡一点儿边角料,我们就不可能真正成为全球竞争的赢家,请原谅我说的直白了一点:只靠“快递员”们是不可能为中国经济赢得未来的。

  (作者系宏观经济研究员)

文章关键词: 快递互联网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