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祺:P2P竞争尚处初级阶段

2014年07月24日 01:17   第一财经日报    收藏本文     

  王莹

  “虽然很多资本、很多人在过去一两年内蜂拥而入,但是无疑P2P网贷行业仍是一个巨大的蓝海市场,是一个需求远没有得到满足的市场。”日前,普惠金融信息服务(上海)有限公司(下称“普惠金融公司”)创始合伙人董祺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

  普惠金融公司成立于2013年7月,在P2P这样一个爆炸式增长的行业中,这样的“新军”已不在少数。在董祺看来,在网络借贷这样一个绝对蓝海行业中生存,不在于进入时间的早晚,更多是对行业的判断力以及是否拥有P2P的核心竞争力——风控能力。

  P2P行业第三方统计平台网贷之家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网贷平台数量为800家左右;到了2014年上半年,全国共有P2P网贷平台1184家;预计至2014年底,平台数量将达1500家。

  风控端竞争,而非销售端竞争

  “去年P2P网贷行业全年市场容量约为2000亿,按照这个发展速度,我们预计到2020年市场容量会到12000亿,将是2013年的6倍。”作为已经关注P2P行业两年之久,直到2014年初才出手的董祺而言,他对这个行业抱有更多的期待。

  之所以没有在两年前行业高速增长初期进入,董祺最先考虑的是政策环境。“两年前P2P的监管环境还不明朗,整个模式在全球范围内的确立也较为模糊。”

  董祺表示,共有三个信号让他看到了监管政策的明朗。第一,2014年3月,“两会”之后,余额宝以及P2P跑路潮成为互联网金融的热议话题。“面对大量的跑路平台,监管部门虽为难,但是并没有任何表示要封杀这个行业的迹象,反而提出以引导式管理该行业。”第二,监管逐步细化,从最初的央行统揽到证监会对应众筹,银监会对应P2P,央行对应第三方支付,不同的监管机构逐步推出相应的监管办法。第三,银监会频繁地摸底调研,监管细则呼之欲出。“监管部门逐步了解到互联网金融对中国的意义,明确P2P作为创新金融模式是对中国现有金融体系的有益补充。”

  “行业虽然有竞争,但是还在初期竞争。”在过去的两年中梳理了行业内排名前20的公司后,董祺认为,目前行业尚处于“婴幼儿时期”。“去年整个行业无论是针对个贷还是财富管理而言,轰轰烈烈比拼的都是集中在销售端,真正的风控和资产端的竞争还没开始。”董祺表示,“对于金融行业来讲,真正意义上的竞争永远不只是停留在销售层面的,而在于企业的风险管控能力。由于资产坏账率不可能永远维持在同一水平线,多数平台定价相似的现状也表明这些平台对资产风险不敏感,不知道应该如何定价。”

  数据风控,而非大数据风控

  相比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P2P行业目前最大的不可控性在于没有标准的风险披露口径,用增量来覆盖坏账的潜在风险时刻存在。

  由于现存金融体制,流向消费金融和小微金融的比例过小,导致小微贷款成为强劲刚需。为最大程度降低违约损失,从借款端来看,长期供不应求导致定价低的平台其竞争优势反而弱于定价高的平台。“这不是基于风险定价,而是基于市场行情定价。”董祺说。

  数据是互联网时代新产物,也是金融产品风险控制的新“宠儿”,但是这个时代新品是否会变为烫手的山芋,还要取决于对待数据的态度。

  2014年2月27日,普惠金融公司在行业内先人一步地携手全球最大的征信机构益百利,就数据化风控技术研发及应用展开全面合作。据悉,此次合作共涉及引入评分体系搭建决策引擎与获取益百利专家咨询服务两大模块。

  作为评分系统的基础数据,普惠金融旗下互联网平台爱钱进利用O2O模式,线下采集与借款人直接相关的金融数据。“我们做的是数据风控,而非大数据风控。”董祺再三强调,所谓大数据风控,更多是利用与金融风险间接相关的社交数据。“像拥有大量客户数据的BAT也想做互联网金融,但是这些数据与金融的关联度中间隔了几道门。简单来说,1000条社交数据不如一条房产信息的可参考价值高。”

  据悉,目前普惠金融公司运用的益百利信用评分系统,重点关注借款人的四类信息数据,第一,基础个人信息;第二,与现金流和还款能力相关的工作收入水平;第三,与还款意愿相关的工作、生活的稳定性;第四,由借款人提供的征信报告。

  中国征信体系滞后是不争的事实,过于分散的信息阻碍数据风控的发展。“虽然国内的风险控制工具没有国外齐全,但是并不代表不能做,而且这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因为所谓的‘经验’其实也是基于数据之上。”董祺表示,较为优良的风险定价策略就是在这些数据之上做一些优化和系统化的拆分,告诉客户,他的风险到底有多高。

文章关键词: P2P数据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