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出版集团王刚毅:转变思想 适应变革

2014年05月05日 23:15   新浪科技 微博    收藏本文     
中国国际出版集团副总裁王刚毅 中国国际出版集团副总裁王刚毅

  新浪科技讯 5月5日晚间消息,中国国际出版集团副总裁王刚毅今日在2014年全球移动互联网大会上接受了新浪科技的专访。他认为,作为传统出版传媒集团必须要转变思想,快速变革,真正跟踪当代传播领域当中所出现新技术。

  以下为访谈全文:

  主持人:今天我们非常荣幸请到了中国国际出版集团王刚毅先生,聊一聊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在我们印象中中国国际出版集团一直是比较传统的机构,您这次莅临全球移动互联网大会,给我们用户网友带来哪些新的产品,能不能介绍一下您的工作思路?

  王刚毅:中国国际出版集团也是中国外文局是历史上比较老的一个单位,成立于1949年,到今年已经是65周年,我们基本上是以对外来传播中国文化,传播中国的信息作为我们的使命。

  在这个阶段过程,以前熟悉是传统媒体,比如说像书记、期刊,后来我们发展成网站。最近这几年,随着各种各样传播形式增加,特别是移动互联网这一块,我们要利用,我们读者、听众、观众都是海外,互联,特别是移动发展有了比较有效的手段和渠道去更加接近我们所谓的目标读者,目标受众。

  我们在过去两年不断在移动互联方面进行产品开发的尝试,比如说在过去几年当中我们出了各种文版的手机报,随着手机不断发展,表现形式越来越丰富,随后我们又做了移动视频,比如说我们旗下有一个叫做华语教学出版社,他们和耶鲁大学一块开发了一款基于移动互联网络20集的教外国人说汉语的移动产品,很好达到我们在全球范围之内通过移动网络来推广我们的产品。

  这几年我们开发了,这个也是基于iPad平台上的移动互联的产品,我们出了中文、英文、日文、俄文,我们现在正在开发德文、法文甚至是阿拉伯文。另外一种开发形式,在国外社交媒体方面也做了很多的尝试,比如说像脸谱、推特、youtube,除了在英语国家的移动产品,在俄罗斯、韩国、日本也有移动互联的产品和渠道,我们在上面登记了我们的账户,可以用多语种来推好我们的产品及内容。

  主持人:本次展会我注意到中国国际出版集团大概有20多种新的APP亮相,请问在这些产品背后,经过了怎样的规划和设计,这些产品背后经历了哪些转变?

  王刚毅:这种转变对我们来说确确实实是一种急迫在很大程度上也是非常痛苦的过程。习惯了这种传统媒体的出版的这些人士,他真正利用互联网,能够充分利用现在移动互联这样的平台去展示自己,去推销自己的内容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最痛苦的不是技术,最痛苦的不是金钱投资,最痛苦的还是观念。观念的转变确确实实是很困难的一件事情。

  但是现在只要我们真正能够做成一种成功的产品,而这个产品通过他们现在的互联移动的技术取得了在以前传统技术领域当中根本无法取得的效果以后,它的示范效应一下就爆发出来,这种示范效应马上激励人们开发基于移动互联网新的产品。

  我想我们将来不管干什么事情,第一个,真正要在你的思想上面,在你的观念方面有一个很大的解放。与此同时我们也要互相考虑到,得要真正跟踪当代传播领域当中所出现新技术,真是无穷无尽,而且要用日新月异这四个字来衡量,我觉得是再恰当不过,不为过,所以我们得要不断跟踪当今技术发展。

  与此同时我们要善于借助外力,作为传统出版传媒的集团,你不可能自己全部包办,还要借助外力,比如说借助现在比较新的,特别是年轻人创的公司,技术性的公司我们要借鉴,采取外包的形式把他们的技术和我们的内容能够非常有机结合在一起,这样能够达到一个双赢的目的。与此同时投资也是非常重要,在过去这一段时间当中,我们也接触了很多国际上投资,大的一些公司,我们和美国耶鲁大学在找另外一家公司进行投资,由国际出版集团,耶鲁大学和投资方三个组成新的合作的项目,就能起到多方多赢的效果。

  主持人:目前,新闻传播环境发生了比较大的变革,从传统媒体开始向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快速变革,您怎么看待这些变化,中国国际出版集团如何适应这些新变化?

  王刚毅:新闻传播变化确确实实非常大,作为中国外文局中国国际出版集团有一块很大的业务是期刊,《北京周报》是英文周刊,还有月刊,《中国与非洲》、《人民中国》、《人民画报》跟新闻传播更加接近,从我自己体验,作为新闻传播你必须得要在内容、表现手段、推广渠道方面全方位去适应现在网络,特别是移动网络技术的发展,比如说我们在美国,我们曾经搞过调查,美国大学里边90%以上的大学生他已经不是在传统的纸制媒体上获得硬新闻了。

  在中国我们也做过同样的调查,我相信这些调查整个所展示的数据应该是和美国是同步的,基本差不多,这是一个趋势。比如说现在像中学生、高中生、大学生甚至是工作以后的年轻人,比如说在新浪工作,你大概不从传统纸制媒体上面搜集硬新闻,期刊怎么办?报纸怎么办?

  报纸出版周期是24小时,期刊的出版周期可能一周也可能是一个月也可能是一个季度甚至也可能是一年,书的出版周期会更长,有的一年、三年,网络出版周期多少?是分分秒秒。所以我们得要增强我们在内容上面的言论性、报道观点、特别是深度报道,这个是在网络上边可能是欠缺的。

  第二,我们注重互动。在我们传统媒体表现形式里边得要把新媒体、移动媒体的要素能够掺加进来,形成线下、线上的互动才可以,你最终的目的了解你读者、观众、受众需求,而他的需求如果你了解了以后,你还能在分分秒秒的基础之上能够了解我这一个具体的产品、具体的文章对他产生什么效果,他可以及时进行反馈,这种互动不仅仅是对你的内容起到推进和改善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它增加你生产者和你的受众之间的粘度,消费者和生产者的界限已经模糊了,一个人同时既是消费者也是生产者,这就是网络神秘所在,魔力所在。

  他对你发表的意见已经变成了你生产者的一部分,这个产品出来以后,他的反馈,你的生产相互之间的互动就能够把生产环节给扩大化,通过这种转变,就能够使我们的新闻产品、信息的交流更顺畅、有效。

  主持人:非常感谢您接受新浪的专访,谢谢!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