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思维与创业焦虑症

2013年12月25日 02:47   21世纪经济报道   

  本报评论员 林铉

  中国大部分互联网模式都是复制处于潮流前线的美国同行,但最近似乎为世界贡献了一个新概念:“互联网思维”,其意义并没有明确的解释,但这是一种颠覆传统的创新利器。比如雷军就表示用“互联网思维”做手机并获得成功。

  有人给出一个有意思的解释,互联网思维就是充分利用互联网的精神、价值、技术、方法、规则、机会来指导、处理、创新、工作的思想。那么,什么是互联网精神呢?一般认为就是去中心化、民主、用户至上、免费等等。这是一个可以有不同理解的开放式概念,就像互联网本身一样。

  应当说,“互联网思维”所涵盖的一切,都是对传统的工业化思维的颠覆,工业时代是以大规模生产、大规模销售和大规模传播为标志的,企业和商家合伙向消费者倾销自己的产品和服务,尽管也会根据市场回馈进行调整,但是一个非常缓慢的周期。而互联网时代,传统销售与传播环节已经变得不再重要,企业将直接面对消费者,消费者反客为主,拥有了消费主权,企业必须以更廉价的方式、更快的速度以及更好的产品与服务满足消费者需求,“顾客是上帝”不仅仅是一种终端服务概念,而是整个设计生产销售链条的原则。

  在中国,阿里巴巴(淘宝)、小米等成功改变了传统的销售渠道和营销方式,这相当程度上是因为中国的销售成本太高。图书出版与金融业正在遭遇相同的挑战,尤其是以数据为载体的金融业,以传统银行的低效服务与过高成本,最容易被互联网颠覆。在中国这种颠覆如此激烈,是因为传统模式非常低效,成本过高,产品和服务缺乏以人为本等。而在美国,由于传统行业本身效率比较高,服务比较好,所以,很多行业并没有出现中国如此的剧烈冲击。

  但是,现在中国也有一种走火入魔的现象,就是用“互联网思维”投机取巧,以这种概念或者所谓创意吸引投资,梦想一夜暴富。“创业焦虑症”在北京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病,年轻人做梦都在想点子成立自己的公司。

  这一点与美国截然不同,美国人主要是通过技术创新,创造前所未有的事物或者模式,或者改变旧的生态。而中国的创业者并非是创新者,他们急功近利的想通过将互联网思维嫁接到传统行业,然后占领行业与客户资源,吸引投资并上市圈钱,这是做“爆发户”的梦想,成功等于有钱,而不是创造。

  事实上,即使通过去掉中间环节而大幅提高效率与接近用户的方式进行创新,也不过是一种新的商业模式,并非是产品的成功,而这种没有核心竞争力的模式是可复制的。比如小米手机成功在于营销,但他的手机相对于苹果和三星而言,在创新上毫无竞争力,当华为也复制这种营销模式并在产品上更加优秀的时候,小米可以被轻而易举的超越。

  因此,所谓“互联网思维”更像是中国式成功学的一个章节,他们商业成功了,发财了,他们喧嚷自己成功的秘诀,然后一群人去贩卖这些成功学。他们鼓励大家可以通过捷径发财与暴富,制造了创业门槛很低的幻觉,并让一些人走火入魔。

  中国的互联网大佬们继续向传统行业圈地,进军金融、电信等,谷歌则将主要资源投入到机器人研究当中,埃伦·马斯科不仅搞电动车、可回收火箭,还要搞超级铁路。这是两种层次的较量,中国的“互联网思维”包含了发财梦、成功学等社会内核,美国人则在继续创造性的研究,他们考虑的是改变世界,而不是过上土豪的生活。(编辑 张立伟)

分享到:
意见反馈 值班电话:010-62675595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