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数字阅读战国时代:E-ink让位于云阅读

2013年02月05日 03:08   21世纪经济报道   

  春节历来是阅读的黄金时间,对于忙碌了一年的上班族来说,拥有大块的悠闲时光很不容易。在返乡的列车和飞机上,你能看到许多人捧着一本书,这是一年中难得的心灵回归之旅。

  2013年,会有更多人拿着电子设备回家。iPad自不必说,Kindle在中国的流行度已然不低,更潮的人则拿着更轻便的iPad mini。一机在手,便省却背负大堆书的劳累,也为行李箱节约出了摆年货的空间。

  电子书正在渗透进我们的日常生活。两年前,Kindle还只是极客们的玩具,如今已成为文艺青年的身份符号。用iPad看电子书的用户也很多,有调查说阅读的需求仅次于游戏,排列在平板电脑用户需求的第二位。

  在硬件日渐普及的同时,电子书的内容也更加丰富。当当、京东、亚马逊都提供了“海量”电子书,这已经成为三大电商的“标配”。更注重用户体验的多看、豆瓣、唐茶,也有着不错的口碑,从而在小众市场占据一席之地。

  在亚马逊和豆瓣杀入之后,2012年,各路枭雄已齐聚数字阅读市场,行业人士说“该来的都来了”。尽管如此,这个行当的多数人依然在雾中行走,他们并不清楚自己的事业是否会成功,因为真相往往很残酷:还没有一家严肃的数字阅读公司赚到钱。

  理想和现实之间起码隔着三座大山:盗版的广泛存在、尚待普及的在线支付、用户对虚拟产品的买单意识。

  当然,共识也是广泛存在的。电子书将越来越流行,纸质书迟早会进入博物馆。人们眼看对纸书的需求如冰棍化水,消散在互联网时代的喧嚣中,就像徕卡相机不再是随身工具,而成为怀念机械时代的奢侈工艺品。

  然而,阅读更多只是一种理想,而不是一个产业。数字音乐的前车可鉴,数字阅读也几乎是在盗版的冲击下灾后重建。如何赚到用户的钱,让写作者过上体面有尊严的生活,是摆在每一个阅读公司面前的难题。至少在现在,这个难题并没有解开。

  整个产业的数字化基础就面临很大问题。音乐至少有标准的mp3格式,电子书却无统一标准,而国内出版机构大多是国有企业,他们才刚刚启动自己的数字战略。

  在这样的环境之下,已经成为先驱的上述数字阅读企业,足够让人尊重。然而,故事的悬念在于,没人希望自己成为先烈。尽管大家对趋势都很明确,但这是一场马拉松式的长跑。巨头齐身杀到,也仅仅是表明,数字阅读进入了群雄逐鹿的战国时代。互联网行业向来只认老大,谁将一统六合,横扫八方,现在尚无缘窥见。

  只有一点很确定,2013年,数字阅读的爱好者有福了。

  (作者系资深媒体人,数字出版创业者)

  数字阅读:一场超长距离的马拉松

  黄锫坚

  “铁人三项”,在雷军那里,是指米柚操作系统、米聊社交工具和小米手机。这话也可以类比到电子书,在这项更加比拼耐力和综合实力的行业里,谁能摘得中国电子书锦标赛的冠军呢?结局仍不明朗。

  和手机稍有不同,数字阅读的三项是硬件、软件和内容。在美国,亚马逊、苹果和巴诺基本已经构建了端到端的产业链,把三项工作都已做好,读者、作者、出版社各就各位。而在中国,数字阅读仍是群雄逐鹿,烟尘弥漫。在这个蛮荒的西部,硬件制造商、电信运营商、网络公司、移动互联网新贵、电子商务巨头……谁都想来插一脚,试试深浅。

  硬件之战:E-ink让位于云阅读

  数字阅读离不开载体,但在中国,一个专注于阅读的电子载体依然缺席。

  中国电子书的历史绕不开汉王。这家有过短暂“股王”称号的公司,以中国Kindle的形象出现,在短短两年时间,不但自我放逐,还把E-ink(电子墨水)技术带入没落。盛大锦书也没有带来太大反响,随着盛大手机的若隐若现,人们搞不清这家有过“盛大盒子”之类软硬集成梦想的公司,下一步会迈向何方。

  即便在美国,E-ink阅读器也过了巅峰期。亚马逊和巴诺公司培养了一批E-ink的拥趸,但随着技术的变迁,平板越来越成为消费者的首选。市场研究机构IDC估计,2012年全球电子书阅读器发货量为1,990万部,较2011年下降28%;而2012年平板电脑的发货量估计会达到1.2亿台,这个数字比电子书高了一个数量级。

  亚马逊尽管推出了炙手可热的Kindle Paperwhite,但也不得不抓紧推出Kindle Fire这样的平板,以避免用户的流失。在中国,E-ink更是未富先老。随着智能手机和平板的泛滥,颜色无彩且反应迟钝的E-ink已经落伍,不再可能成为数字阅读的主流载体。汉王之后,再没有哪家中国公司会在专业阅读设备上花功夫了。

  过去几年,传统出版社迎来送往了一批又一批电子书渠道商。他们发现,硬件商越来越少,而软件和互联网公司却日见增多。过去那种以硬件、无线、有线等思路来划分渠道的方法,越来越过时。今天,几乎所有公司的阅读业务都走向云端。或者说,由于无法掌控硬件,中国的电子书渠道只好为各种设备开发软件(客户端)。从最普及的PC屏幕,到苹果的iPhone和iPad,从Android手机、平板到刚刚露脸的Windows Phone操作系统,全支持。一次购买,多设备下载阅读。

  这似乎是一种值得炫耀的全平台服务,背后却是一种无奈:硬件换机潮太快了,我搞不清读者喜欢用什么设备看书,那就全支持吧。

  于是,如何在最普及的苹果iOS和安卓操作系统上打造强大的阅读软件,成了所有人努力的方向。

  软件:体验派的崛起

  拿音乐和图书对比,人们发现,后者的电子化和标准化比前者困难许多。音乐从被创造的那一刻起,基本就是数字化的,进行各种格式转化也比较便利。而且,听者的耳朵基本分不清各种比特率的差异。

  但图书却不是这样,业内人士至今都在争论PDF之类板式文件和epub之类的流式文件该如何取舍。即便是流式文件,也存在不同的标准。这就给图书转档带来了极高的成本和重复劳动。更关键的是,读者能看出不同版本电子书的差异。就好比你习惯了苹果Retina(视网膜)屏,一下子换到低像素密度的手机,还真有些不习惯。

  过去一年,中国电子书领域崛起了一支体验派的队伍。2011年底,中信出版授权唐茶,几乎与纸书同步发行了苹果App版本的《乔布斯传》,唐茶此前还推出过《失控》一书的苹果App。电子书读者通过这两本书意识到,原来电子书可以和纸书一样有漂亮的字体和排版。

  而一直活跃在Kindle平台的多看阅读,也在2012年初进入苹果平台,随后带来了更多的体验创新,许多图书做得美轮美奂。来自出版社的中信飞书,也加入了这次体验之旅,并更多的细化了多字体混排。5月上线的豆瓣阅读,也在客户端内嵌入了楷体。

  过去,人们往往以为Kindle的技术是一流的。但当亚马逊于12月底推出Kindle中国商店时,细心的读者发现,Kindle客户端的图书排版和显示效果,其实还不如以上提到的几家。而当当、京东的电子书客户端,仍在继续追赶体验派的步伐。

  当然,精细排版不光是客户端的功能,也需要人工的细心投入。至今业界仍然无法实现图书排版文件到epub的自动转换,很多细节仍然需要人力干预和审美判断。精细排版由于成本过高,也就不适合海量图书的平台了。

  对中国移动手机阅读、盛大文学的各家网站、QQ阅读等平台而言,网络文学仍是主流品种,而且大部分读者的阅读环境仍是wap等网页,精细排版的确也就没有必要了。

  内容:大而全的比拼

  如果说电子书的体验(软件能力),只是一个比拼细致的短跑的话,那么源源不断的好书供应,才真正考验选手们的耐力。

  或者因为过往的包袱,或者受制于资源有限,中国电子书业的许多平台仍然只是小众人群的入口。比如盛大云中书城,继续发扬网络文学的优势,吸引了各种穿越和YY小说爱好者。淘宝电子书,调动的大多是女性为主的网购人群的注意力。豆瓣阅读,继续发挥小清新的文艺气质。而多看书城,由于获得了众多IT业者的追捧,仍然以技术和创业类图书为主打。中信飞书,是国内第一个由出版社推出的直销电子书渠道,继续吸引着经管和新知类忠实读者。

  当然,中国移动的手机阅读基地是不容忽视的巨人——其内容编审部总编傅晨舟在2013民营书业峰会上透露,去年每月中国移动手机阅读带来的收入已经超过两亿元。而在图书品种上,手机阅读也接近40万种。由于其读者仍以广大的重度手机用户为主,包括学生、农民工等,所以在其平台上传统图书仍然不占主流。

  最后现身的巨人,是亚马逊Kindle书店。2012年12月的悄然上线并没有让人眼前一亮:软件一般,硬件缺席,唯一的亮点其实是上万种传统图书。不过,经过一年多的酝酿,亚马逊已经和国内多家出版社建立了深入的合作关系。在品种更新和图书运营方面,Kindle书店或许会有越来越大的优势。若硬件推出,中国电子书格局会有大的改观。

  早在纸书的电商年代,陈年曾以“小而精”的思路来做卓越。后来卓越被亚马逊收购和改造,大而全也成了电子商务的共识。不光图书,各类电商都往全品种发展。电子书市场,很有可能也会发生类似的变化。数字阅读的铁人三项,硬件、软件或许都不是难点,而图书品种的数量和运营,或许将最终决定谁能胜出。

  一个更大的悬念是,电子书可能替代纸书吗?在这一刻,胜利的天平倾向于纸书。据美国出版商协会的《书业统计》,2011年美国出版商的电子书收入为19.7亿美元,约占图书业总收入的16%。但是从2011年9月以来,美国电子书市场的增长率已有所下降,从前几年的双倍增长降为2012年的30%左右。

  所以,电子书取代纸书还遥遥无期。在中国更是如此。电子书将是一项超长距离的马拉松。

  (作者系中信出版社数字出版中心总经理)

上一页12345下一页

分享到:
意见反馈 值班电话:010-62675595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换一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