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众私有化生变:传鼎晖投资退出

2012年12月16日 09:47   中国经营报 微博   

  即使素以资本运作见长,江南春的分众私有化之路并不如想象中平坦。

  日前,有消息人士透露,当初力挺分众私有化的五大投资方之一、鼎晖投资已退出财团。受此消息影响,12月7日,分众传媒(NSDQ:FMCN)一度下跌约6%,创下自9月以来的最高跌幅。

  2012年8月,分众传媒对外宣布,董事长江南春联合方源资本、凯雷集团、中信资本、鼎晖投资、中国光大控股等五家投资方提交私有化建议书,拟以每股27美元将公司私有化,这也是继阿里巴巴、盛大之后,大型中概股公司再一次私有化。

  此时此刻鼎晖退出,最直接的影响莫过于将分众私有化的时间表再次延后。

  鼎晖“顾虑”

  按照江南春与身后财团联合提出的收购要约,计划对每存托凭证支付现金27美元。此价格比8月10日分众传媒收盘价溢价15.5%,折合每股普通股现金对价5.4美元。照此价格,总估值为34.9亿美元。

  作为分众的早期投资者,鼎晖此番离场引发了外界诸多猜测。

  2004年4月,鼎晖国际联合美国知名投资基金德丰杰、维众投资等几家投资公司向分众联合注资1250万美元。这笔投资对于彼时的分众至关重要,此后其在中国商业楼宇联播网的规模从3000栋发展至上万栋,成为该市场领导者。据资料显示,鼎晖曾通过其创始人吴尚志持股分众7.86%,2007年分众成功上市后套现退出。在业内人士看来,PE逐利而来,套利而去。私有化如果操作得当,鼎晖重新入股对双方都是不错的选择。方源、鼎晖等PE通过提供资金获得相应股权。一旦分众传媒重新上市,PE就可从二级市场出售股票退出。

  针对鼎晖退出一事,记者向分众传媒公关部相关人士进行求证,其表示离场前并未收到鼎晖方面的消息,分众则对此事不予置评。

  据其表示,分众私有化进程仍在继续,“独立董事委员会最终的评估结果还没有出来”。记者致电鼎晖上海办公室,但无人对此回应。

  另据记者了解,鼎晖方面退出交易,显然有自己的考虑。有知情人士称,鼎晖投资原计划投资2亿美元左右,但感觉该项投资不能带来优厚回报,遂决定退出。而接近鼎晖的人士向《中国经营报》记者透露,鼎晖真正的顾虑在于“认为私有化之后PE退出渠道太少,投资回报不太乐观”。实际上,在鼎晖之前同样表现出微妙态度的还有分众传媒的第二大股东复兴国际,对于分众私有化要约,复兴国际当时的评价是“具有吸引力的选择”,前提则是要先实现股东价值。  

  对于此事的影响,ChinaVenture投中集团高级分析师冯坡认为,“尚不清楚鼎晖在要约中所占的具体份额,份额有限则影响有限”。但是在业内人士看来,鼎晖表现出的信心不足无疑会带来一些消极影响,而此番变局带来最直接的影响,很有可能会拉长分众私有化的进程。

  江南春style

  作为分众的灵魂人物,江南春显然是私有化最终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关于分众私有化的动机,外界曾有诸多揣测。分众对外的官方解释主要集中在中概股估值处于低潮期,并且出于长期战略的考虑。回顾分众的成长史,似乎能从江南春的历次资本抉择中为私有化后分众何去何从找到些许痕迹。

  2005年10月,分众以1.83亿美元的价格收购框架媒介100%股权开始,逐渐展开一系列以核心业务为主的拓展与收购。除此之外,分众也展开了大量非核心业务的收购,彼时郎咸平对此进行过点评:“多元化让分众陷入致命危机。”2009年复出以后的江南春,则一改资本狂人的强悍风格,经过一系列重组与剥离,帮助分众重回正轨。

  从资本的大举扩张到剥离冗余,江南春的style也在改变,从不断做加法到做减法。而在诸多减法之后,江南春表现出最强烈的愿望,主要集中在网络化互动广告业务上。江南春曾经力推Q卡,试图把Q卡与分众互动屏打造成全中国最大的促销优惠信息的互动传播平台。但据分众传媒2012年第1季度财报显示,Q卡注册用户约为280万,活跃用户约占20%~25%,而在2季度和3季度,这个数字没有明显进展。这显然没有达到江南春“互动革命”的深度。2012年8月,分众又与聚划算合作,试水O2O营销。尝试由分众互动屏推送聚划算的团购与促销二维码,用户通过支付宝客户端进行扫描购买。但这一尝试到目前为止,似乎也并未取得实质性突破。据分众传媒2012年第3季度财报显示,分众传媒框架广告业务的收入持续保持较大幅度的增长,贡献度增长至31.8%。分众传媒的广告增长仍持续由框架广告的收入增长拉动。

  “私有化成功之后,在A股或者H股重新上市,都是分众的选择。”但冯坡认为,更重要地在于分众可能在业务上做出一系列调整,这种调整无疑将围绕移动领域展开。即使互动屏方面目前遇到瓶颈,江南春显然会继续在此方面进行探索。

  另外,分众私有化的背后仍然是风起云涌的中概股退市风潮。数据显示,2012年至今,在美上市宣布私有化退市中国企业已达21家。在冯坡看来,“私有化有利于向投资人传递信心,但有的企业则意在放出信号,短期内提振股价。”无论如何,私有化并非一条好走的路,变数与风险并存,有人走通亦有人夭折其中。

分享到:

猜你喜欢

换一换
给本文挑错 电话:010-62675595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