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微求助:一场爱心接力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3月22日 07:27  中国青年报微博

  实习生 罗佳

  “请大家救救我妈妈”,暨南大学大三学生杨泰宇在网上发微博救母。

  杨泰宇是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09级学生,安徽淮北人,父母几年前到广州工作。因为患有“硬皮病肾危象”,杨泰宇的母亲身体一直不好。2月21日,杨泰宇的母亲病情突然恶化,被送进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据一直陪伴在杨泰宇身边的同寝室好友介绍,杨泰宇的母亲因为并发症太多,每天的医疗费用就要一两万元,“就算现在有5万元,也只能撑两三天”。2月23日,杨泰宇通过微博发出求助信息:“我家经济来源已无力支付,遂微博求助,求求大家救救我妈妈。”

  求助信息发出之后,暨大新闻学院院长范以锦当晚转了这条微博,之后带来了大量的转发。学院其他教师的转发也引来了媒体关注。一天之内,该条微博已经转发超过2300条。很快,杨泰宇收到各方面的捐款约2.5万元。

  微博的介入,多少缓解了这场砸钱持久战的窘境。

  关注就是力量

  微博初起时,主打的是明星牌。可以说,在微博诞生之初,微博的发言人主要是明星,草根阶层更多的是围观者而非参与者和发布者。随着微博使用者的增多,草根群体逐渐壮大。一些原本弱小的声音,也开始在口口相传中被放大,民众的观点和意见迅速集结,甚至能撼动事件本身的走向和发展趋势。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底,我国微博用户数达到2.5亿,较上一年增长了296%,网民使用率为48.7%。微博在一年时间里,发展成为近一半中国网民使用的重要网络应用。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胡泳认为:“在(微博)使用过程中,用户从来都不会是媒体被动的接受者和使用者。你要驾驭媒介,而不是被媒介所左右。”新浪微博运营总监曹增辉表示:“微博这个平台和用户的生活关联度更高。除了交流之外,它还是一个生活服务信息的平台;它不仅仅是一个网上社会,也应该是一个人们各种线下行为在网上的真实呈现。”

  人们越来越多地利用微博为自己的生活服务,微求助便是其中一个应用。而在校园中,高校学生中应用广泛的微求助之一,就是微博求职。“我是南京×××学校大三学生,想到贵公司谋一个实习岗位……”笔者在微博上看到很多类似的求职信息。为了让“微简历”言简意赅又能打动人,文字还得具有“网络味儿”,诙谐幽默,能够给别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北京少年郎,曾混迹北航,随性远科研,前途尽迷茫;实习在英才,终择招聘行;曾事五百强,又进大街网;初入互联网,心远梦飞翔;我爱三国杀,也迷郭德纲……”这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一毕业生的微简历。爱玩微博的毕业生热衷于“微简历”求职,而且“求”出新花样,直接@网络上企业老总或是核心领导的微博。

  毕业生@企业负责人的求助微博,也真有得到回复的。近日,网友“张大会儿”发微博求援:“求实习啊,求实习!万能的微博谁能帮我这个大二学物流的学生推荐一份实习工作呢?”这条微博同时转发给了岗位教练网首席运营官蒙海斌、市场总监杨洋以及和氏璧科技公司总裁黄宇征等几家企业的负责人。第二天,“张大会儿”收到了黄宇征的回复。虽然“张大会儿”最终未能求职成功,但毕竟能够和企业老总直接对话,“跨级别”交流在网络环境中得以实现。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教授沈阳说,微求助之所以火爆,原因有三:第一、微博求助的成本较低,同时可以通过@直达相关公众人物,如果事件具有公共传播价值,将会引发围观,形成舆论,容易获得各方高度关注,通过舆论压力解决问题;第二、微博平台提供了一个完全自助的媒体平台,可以根据需要持续发布信息,便于和各方互动,而不是被动等待;第三、微博求助的媒体报道逐渐增多,让人产生一种万能的感觉。沈阳教授强调说,实际上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可以微博解决。

  微求助也需技巧

  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李永刚在其《我们的防火墙》一书中写道:“单就个体网民而言,他的每一次点击、回帖、跟帖、转帖,其效果都小到可以忽略;他在这样做时,也未必清楚同类和同伴在哪里。但就是这样看似无力和孤立的行动,一旦快速聚集起来,孤掌就变成了共鸣,小众就扩张为大众,陌生人就组成了声音嘹亮的行动集团。”

  微博求助应用虽然越来越广泛,但并不是所有需要帮助的人都能得到救助。2月24日,北京市延庆县香营村大学生村官为本村大学生陈航发布微博求助信息。今年1月,陈航被诊断患有慢性肾功能衰竭、贫血、高血压。据医生介绍,在无肾源的情况下,陈航只能通过透析治疗维持生命,而目前每周三次的透析,加上口服药物,一年需治疗费12万元,除去合作医疗报销费用和延庆县民政局大病救助补贴资金,陈航每年需自行负担近4万元。

  据了解,年仅21岁的陈航,目前就读于齐齐哈尔大学教育与传媒学院,父母均为香营村普通农民。父亲陈小五2006年进行过肺部切除手术,2010年又做了腿关节手术,无法干重活,母亲晋淑兰亦因长年劳累,患有高血压、腰腿疼等疾病,家中生活本已拮据,自己不幸又患上尿毒症。香营村大学生村官们看到陈航一家经济困难,无力承担医疗费用,便帮助陈航在微博上发出求助信息,希望社会各界帮助陈航筹备4年治疗费用16万元,让他能继续回到校园,完成大学学业。

  但至今,求助微博仅仅被转发百余次,而且没有收到什么捐款。在现实中,有很多像陈航这样需要帮助的人,微博求助的信息发出后便石沉大海。

  对于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微博求助者,沈阳教授给出的建议是,求助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信息的价值和公众对于事件本身重要性的判断。求助者首先要了解微博求助的目的是什么,是需要有关部门重视,还是网友资助,把目的梳理清楚了就能够进行更好的微博求助;其次是行文简练,叙说清晰。不刻意进行情绪渲染,渲染过度的微博也是不少大V比较反感的类型;再次是@合适的人或者机构。要注意不管出于什么目的,都不能夸大事实,制造谣言;另外,从一个普通账号到中小V的转发存在一个大的跨越,从中小V到一线明星的转发又存在一个大的跨越,因此能找到一个中小V进行初始转发启动也很关键。

  繁盛背后的隐忧

  与很多网络产品一样,微求助与生俱来的一大缺陷,就是其内容的真实性无法保证。

  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很多微博用户都曾遇到过虚假求助信息的干扰。赵亚明是山东大学在校学生。他的一个同学在校园里丢了银行卡,在校园里张贴了寻物启事,3天过去无人回应。后来经人提醒,他帮助这位同学在网上发微博求助,结果当天晚上就有人回复,随后找到了银行卡。赵亚明说,从那个时候起,他就开始留意微博上的求助信息,只要看到就会帮忙转发。赵亚明解释说,“我想这是爱心传递嘛,不能让信息传到自己手头儿被终止。”

  但一次被骗的经历让他热情顿减。去年,一条寻找被拐女儿的微博在网上被大量转发。微博称,被拐女童名叫周萌萌,在四川省彭州市被拐,同时贴出了周萌萌的照片,小女孩明眸皓齿,十分可爱。微博里还留下据称是周萌萌爸爸的手机号码。“我当时看到有照片有联系方式就没有怀疑,立即转发了。”赵亚明说。没想到后来同学看到他的转发后告诉他,那个“被拐女童”的照片是网上很有名的“中国第一萌”——徐湘涵的照片。“寻拐微博”明显是一条虚假信息。“听到之后我觉得自己太单纯了,还特地发了微博让大家警惕被骗。”赵亚明说,“后来转发就很少了,不是我没有同情心,这样的事儿经过几次之后,自己往往难辨真假,久而久之就只剩下冷眼旁观了”。

  自媒体时代,造谣的成本很低,但杀伤力却是巨大的。沈阳教授认为,虚假信息给那些真实的求助信息带来极大的干扰,导致公众在接受信息时增加了信息甄别成本。此外虚假信息可能会误导公众情绪,导致事件走向不确定性增加,出现各方皆输的局面。

  在一些虚假微博求助被曝光之后,网友的戒备心逐渐提高。有网友对微博上公布的找亲人、求捐款等求助信息表示质疑,有网友直言:“现在在网上让人相信真的很难!”

  沈阳教授分析说:“在微博救助中,如果信息大多数趋于负面,则整体救助意愿下降。在微博中,人们不仅仅受到信息本身的影响,而且会因之对相关账号产生信任危机,这种信任危机甚至会扩散到某个账号群体。此外,被求助的账号群之间也会产生情绪传染,形成群体共鸣。”

  当看上去很美的微求助因为虚假信息给网民造成伤害,微博上的爱心接力最终也将难以为继。

分享到: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