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新华社:肖传国缘何挑战道德底线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9月27日 20:01  新华网

  新华社上海9月27日电题:学科带头人缘何挑战道德底线?

  新华社记者俞菀、仇逸

  “方舟子遇袭案”告破,犯罪嫌疑人中有某大学医学院泌尿外科主任肖传国。为何本该被人们“敬仰”的学科带头人落进“失德”深渊?专家认为,除了学者自身道德修养缺失,学术界的“商业化”与“不作为”也是诱因。

  道德修养缺失

  针对“方舟子遇袭案”,华东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前所长唐安国说,这虽是特例,但此案的教训应警钟长鸣。“像肖传国这样的学科带头人,本应是道德典范、社会楷模,但他的这次行为说明他不具备与其头衔相称的道德素质与个人修养。”

  “为什么情愿触犯法律,肖传国也要报复?”唐安国分析说,“根本原因是他把‘头衔’看太重,没有意识到身为学者和专家所追求的终极目标究竟是什么。”想想老一辈学者,心境平和而高远,毕生的奋斗目标是为学术、为国家献身。肖传国却以名利头衔为奋斗目标,若有人阻拦则不惜使用暴力手段,可见其心境浮躁而肤浅。

  上海大学邓伟志教授说,肖传国居然指使他人报复,这说明他连最起码的道德底线没有守住。

  邓伟志认为,一些学者把“头衔”当作权钱的代名词,“一旦获得,犹如‘黄袍加身’,似乎一切的一切都有了。”其实,“头衔”更意味着责任,“所以我们要不断反思教育,反思学术界究竟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

  学术“商业化倾向”推波助澜

  唐安国说,肖传国公然挑战道德底线,除了道德修养缺失的内因外,也离不开学术圈的外部环境。“当前学术成果、学术地位的商业化倾向……使得肖传国这类人经不住利益诱惑”。

  中科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汪品先说:“很多巨额的科研经费或赞助掌握在少数不懂技术的行政主管部门官员手里,他们不懂学术,却看中学校的名誉,知道'院士'头衔的份量,所以造成学术行为'跑部钱进'怪现象”。

  邓伟志也认为,学术“商业化倾向”导致的学术造假是腐败,必须下决心花大力气整治,暴力报复行为更需遏制。“首当其冲的就是要改革现有的学术评估规范。在强调自律和机构内部机制建设的同时,要强调社会监督……学科带头人的评审过程应该非常严谨、严格、严肃”。

  学术圈“不作为”?

  专家认为,肖传国指使他人报复方舟子一案的发生,与肖本人的性格、修养有关,同时,学术圈的“不作为”、问责不力也应受到检讨。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教授说:“从2005年方舟子质疑肖传国的‘肖氏反射弧’并没有得到国际公认以来,有关方面基本上采取了旁观态度,没有及时根据方舟子对肖的质疑进行学术调查,致使学术质疑逐渐演变成‘个人恩怨’,并酿成悲剧。”熊丙奇说,打击学术造假、学术不端等行为,本应是学术圈能够自行解决的问题。“只有学术机构尽快启动独立调查,给出具有公信力的结果,才能明真相、正视听。这也是对双方当事人最好的保护与帮助。”

  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秦绍德认为,肖传国的悲剧应引起学术圈重视和反思。“大学高等教学科研机构必须严守学术规范,提倡良好教风、学风。一方面实事求是、遵守法律和学术规范积极打假;另一方面积极主动开展教育和挽救,避免极端报复行为的发生。”(新华社专稿)

> 相关专题:

留言板电话:010-62675595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