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家:Wiki的力量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6月02日 15:45  《中国企业家》杂志

  除了捐款、捐物、捐血,提供有用的信息也是支援地震灾区不可或缺的一种方式

  本刊记者 王勇

  “Wiki太伟大了,这个平台把大家凝聚到了一起,让每个人都能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它所起到的作用超乎我们的想象。”接受《中国企业家》的采访时,赵嘉敏不止一次地重复了这句话。

  赵嘉敏是译言网北京负责人,也是译言三位创始人中惟一身在国内的人。在过去的这一周里,他目睹了一场令他惊异和兴奋的“自组织”过程。

  汶川地震发生9个小时之后,译言网另外两位创始人张雷和赵凯,从美国发出电子邮件,号召译言团队成员为帮助灾区献计献策。短暂的讨论后,他们意识到目前救人是第一位的,但中文互联网上系统、全面的权威救援资料很是缺乏,于是便启动了相关的翻译计划。

  张雷首先在美国国家紧急救援局(FEMA)的网站上找到一份《地震搜救手册》。5月13日下午,他把手册放在了译言刚刚推出两个多月的Wiki(一种多人协作的写作工具,可以由多人,甚至任何访问者维护)平台上,并号召团队成员共同翻译。5月14日凌晨5时,《地震搜救手册》翻译完成。两个小时后, PDF版本制作完成,并被放置在文件下载服务器上供网友下载。

  《搜救手册》刚刚发布不到一个小时,《北京晚报》的编辑就联系了身在美国的张雷,希望在该报出版的地震专版中引用译言翻译好的内容。受此启发,赵嘉敏向20多位互联网、媒体界、出版界以及3G门户的朋友发出短信,请求帮助传播内容,很快收到了回应。10时,译言团队召开紧急会议,认为除了搜救,安全、防疫等信息也是救灾所急需的内容,而且仅靠译言团队本身的力量远远不够,必须发动用户的力量。于是在很短的时间内,他们利用博客、MSN群、译言页面、豆瓣抗灾小组等方式,散发急需有双语能力的志愿者参与信息翻译。

  “真正使用Wiki模式发动用户力量,是从平台上发布来自FEMA的《地震安全手册》开始的。”赵嘉敏告诉记者。5月14日11时03分,第一位用户在Wiki平台上加入《地震安全手册》的协作翻译,参与用户也随之直线上升。到5月16日凌晨,《地震安全手册》和此后从世界卫生组织网站上找到的《灾后防疫分析》等资料陆续校对完稿,并上传到网络。

  也许是周末的原因,主动参与翻译的用户数量突然爆发性增长。“5月16日晚9点,我们的MSN群里还只有90多人,到12点的时候,已超过了200人。不断有新用户加入,询问自己能做什么,有什么能帮忙的地方。”译言负责内容建设的张文武回忆说。“我们开始手忙脚乱,很多新用户并不懂怎么用Wiki,不断在问,用户自己也开始利用邮件、MSN等工具发来各种各样的外文链接,不断有项目上传。”

  用户参与热情之高也完全出乎赵嘉敏的意料。“自3月份我们上线能实现文字协同应用的Wiki平台以来,发展并不是很快。虽然它语法非常简单,只要玩两个小时就能上手,但就这两个小时就形成了门槛,说它是好东西的人很多,真正上来用的人很少。从推出到现在,活跃用户也就那么十几个,我们推得很吃力,甚至怀疑这东西是否符合中国国情。”

  没想到用商业化模式走不通的路,却在公益活动上迎来一个大爆发。“凭着一腔热情和爱心,用户愿意改掉自己的惰性,去突破一些Wiki使用上的障碍。很多人愿意通宵在那里加班、找资料、翻译。上来学Wiki的用户,很多其实是电脑盲的水平,但他们就是愿意参与。有些实在是电脑盲,实在是技术不行的,比如一些年龄比较大、外语非常好的老师,就先翻译出来,再找人帮他贴上去。到最后,MSN群已经变成了我们的客服系统,很多刚刚学会使用Wiki的人,主动变成了我们的客服,帮我们回答用户的问题。”谈起这一点,张文武感慨万分。

  张雷告诉《中国企业家》:“我们一直有个疑问,找到的资料是否能对灾区起到实质性的帮助?够不够权威?国家紧急事务管理局和世界卫生组织的资料足够权威,但怎样保证后续材料的权威性?后来我找到了乔治华盛顿大学灾难应对管理学院的主任Dr. J.Barbera,他是有二十年灾难应对经验的实践者、医疗人员和研究者,为我们提供了一些重要的资料,目前译言正在加紧翻译。而华老师、青翼等的加入,让我们彻底明确了自身的定位是一个支持、服务平台。Wiki有自组织的力量,只要稍加引导,能够解决好权威和快速两方面的问题。”

  另一方面,Wiki也让志愿者们经历了一次心灵上的洗礼。“这次地震让包括我在内的很多年轻人学习到如何成为一个真正的公民,如何对自己、亲人、同胞和国家负起责任来。平时我没觉得大家对民族和国家有什么明显的情感与责任感,但是这一次,我能感觉到。”编辑了《灾后卫生工作手册》的志愿者金杨接受了《中国企业家》的采访。这位实习律师在去中国扶贫基金会捐款时了解了一些救灾的进展情况,在译言上看到青翼发布的项目,便投入了疯狂的工作。从晚上9点接活,一直不眠不休地干到第二天下午7点,一晚上整合并编辑了10份左右的翻译成稿。“这一次确实让我感受到了Wiki的力量,它可以最快的方式让网上的志愿者迅速集中力量,仅仅几天就可以迅速整理出很多有用的信息,虽然人来得太快,分配任务的过程中有些混乱,但仓促间能做到这样已经很不容易。只是不知道这种模式是否有可持续性。”

  这也是赵嘉敏思考的问题。“此前有人说译言是‘社会化企业’,但我们确实没什么概念,尽管译言一开始就带有公益性质。但这次是现实摆在面前。截至5月22日19时,参与翻译的志愿者已经接近600人,而且仍在不断增加。翻译的三本手册下载次数总计接近10万次。出现的页面数为1447个,估计一多半与救灾有关。我们当初想用户、盼用户,想了种种办法都没有奏效,这次却无心插柳柳成荫。“我们搭建Wiki平台时所想到‘众包’形式是从商业上着眼的,没想到第一次爆发却是在公益上。”

  赵嘉敏告诉记者,线下有很多想去四川的志愿者找到他们,希望译言能提供一些有用的资料带往四川。一些慈善基金、扶贫机构和出版社也在线下跟译言有所接触,希望能以某种形式达成长期合作。“通过网友、通过四川省驻京办和一些媒体,我们也把很多有用的资料传送到了那边,这种模式比较新,虽然它有自组织的功能,但如果有政府、媒体等方面的组织,信息的传递可能会更高效。”

  “我们还想长期坚持下去,利用我们的平台把更多的公益团体汇聚起来,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并通过他们把线上的知识传播拿到线下去做,组织专家引导、主持,进行长期的宣讲,最好能为政府、社会起到一些咨询的作用。这样意义可能更大。”赵嘉敏认为,译言的资讯传播很有时代特点,但最后有多大实际效应,可能要取决于与传统方式结合的情况,要从线上走到线下。当然,这都是后话了。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