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创投元老华裕达谏言创业板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4月10日 03:40 第一财经日报
企业、创投、创业板齐头并进 穆一凡 “中国没有微软就是因为缺少资金扶持?中小企业上了创业板就成长为大企业?这样想真是太天真了!”华裕达不无忧心地说,这个见证中国创投行业从无到有的元老级人物,在创业板面市之前还是忍不住要出来讲两句“不中听”的话。 在上个月写给中国证监会的《关于对创业板上市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的几点建议》中,作为上海创投协会会长的华裕达说,如何辨别出有扩张成功可能性的企业,并确保其上市后的成功,是上市管理办法中最应关注的问题。 从创投机构的角度出发,他提及最重要的两点建议:优先考虑有专业投资机构和专业投资家参与的创业企业上市;二是建议以创投机构在企业前的投资存续期,抵扣一年的禁售期。 这些建议,源自华裕达16年喜忧参半的创投生涯。 见证上海风投业 华裕达1992年出任上海市科委主任,领衔华东地区首个创投机构上海科技投资公司”(下称“上海科投”)。回顾这段历史时他说,从风险期进入扩张期的企业约为30%至40%;能通过扩张而做强的企业更少,真正做大的企业就少之又少了。 1993年上海市政府想要找一个“有运作经验的人”,这就引出了上海科投与IDG各出1000万美元成立太平洋投资公司一事。这段中外资本的“联姻”至今为人津津乐道,可华裕达却说,现在看来当时的考虑不够周全,这是因为当时国内的法律环境远未达到合资的要求。 “在中外合资的背景下很难集资,所投的20多个项目大部分都没有成功,公司亏损了好几千万元人民币”,这让华裕达非常无奈。另一方面,国内对风险投资的理念也不了解,企业自己也不知道要如何估值,转化股权时又怕担上“贱卖国有资产”的骂名。 直到1999年,上海市出台了“十八条”,一条让投资人和管理人相分离的高招“委托管理”也引进中国。当年上海市政府斥资6亿元人民币成立上海创业投资公司(下称“上海创投”)时就是按照委托管理来实施的:投资人是政府,管理人是上海创投。 2003年4月,从上海创投公司董事长岗位上退下后,64岁的华裕达又联合另外4位上海创投业的专业人士,成立了上海创业投资管理公司。其中,上海创投公司占30%的股份,5位合伙人平均拥有另外的70%股份。创投管理公司旗下目前管理4个有政府背景的基金,仅5亿元,共投资了50余个项目,包括上海生物芯片技术有限公司、上海杰事节新材料和预言软件等公司,其中三瑞材料和睿星基因等项目已经实现退出。 日前,华裕达亲自主阵,由上海创投管理公司出面又和其他合作伙伴成立了盈创投资管理公司,这将是一个完全民营的投资管理公司,目前正在募集资金。据介绍,今后,创投管理公司还将成立更多民营性质的投资管理公司。投身上海创投业16年,华裕达最大的愿望是能够为本土创投行业培育出更多的优秀团队。 生物医药的机会 人才外流或许是优秀管理团队的一大“天敌”,尽管华裕达有着这样的遗憾,但他非常坦然地承认,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之所以大兴向外资企业跳槽之风,与激励机制无关,而是由国有资本与商业资本截然不同的天性所决定的。 无论是上海科投还是上海创投,在这样纯国资的背景下,有着很强风险投资理念的青年才俊不可能甘心长期驻守。原因之一是国有资本不像商业资本那样可以无限制地发展,政府不可能经常为其注资;二是运作国有资产的整体思路不是为了盈利,即从保值增值的角度来说,国有资本介入风险投资只是起引导的作用,绝非真正从事“二八原则”的盈利性投资。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