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过度依赖网络:中国闪现闷居一族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31日 08:36  中国青年报

  这里特指的“宅”,源自上世纪80年代日本出现的名词“御宅族”,专指过分沉迷于动画、漫画、游戏(统称 ACG,即Animation、Comic、Game的缩写)的人,他们当中很多人每月拿着丰厚的薪水,对昂贵的动漫游戏周边产品有强大的购买力,并有收藏癖好。纯粹足不出户,并不迷恋动漫的人只能称为“尼特族”。

  “广州出现‘御宅族’……专家担心他们成为隐蔽青年。”今年3月14日《南方都市报》上的相关报道引起众多网民讨论,很多人担心年轻的宅男宅女们沉溺网络,沟通能力退化。

  和日本“御宅族”的某些特点对比(如依赖网络、不想去上学或上班、极少出门、不喜欢接触陌生人、收藏癖、独身等),这些青年的行为方式确实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网瘾、自闭、消极、啃老、不适应社会等问题,公众的担心不无道理。

  也有人对此提出抗议,“御宅族”专指喜爱动漫或以之为业的一群人,不是随便哪个呆在家里不出门的人都叫“御宅族”。尽管争议不断,还是有越来越多的人把“宅男宅女”和“不喜欢出门的人”画上了等号。

  网络的普及成就了“宅”这种特殊的生活方式。记者通过询问身边的一些年轻人了解到,宅男宅女们很少甚至从不出现在酒吧、KTV、运动场、商业街等公共场所,大部分时间在家自娱自乐,他们的主要活动范围离不开住宅小区,他们也并不忌讳被人叫做宅男宅女。

  在我们身边,到底有多少“宅”着的年轻人?他们的生活真像我们想象的那样隐蔽?中国青年报社调中心与新浪网新闻中心合作的一项调查(4610人参与)显示,56.9%的人认为自己身边存在宅男宅女。

  你够不够“宅”?

  自称“六星级宅女”的小潘这样描述自己的每一天:

  起床,穿着睡衣面对电脑,不停按F5键刷新网页,然后打游戏、看电影、看漫画,一首歌能反复听一天。家里备有泡面和各种干粮,饿了就随便吃点。手机永远调成震动,电话一响或者有人敲门就神经紧张。QQ、MSN常年隐身或者干脆不上线,有时候突然想找人聊天,说两句话自己就先不耐烦地跑掉了。出行地点仅限于住所两公里以内的范围,到人多的地方就会觉得很累。“有时候,也想出门走走,但起床、化妆、梳洗打扮完了已经是下午了,就放弃了。”小潘对记者说,她是广州的一名大四学生,因为要写毕业论文所以一直待在家里。

  “六星级宅女”这一称谓,来自小潘在网上参与过的一个宅男宅女测试。她得到了六颗星的高分,评语是:在现实中与人交流会让你觉得麻烦,或感觉厌烦和压抑。网络对你来说逐渐不可取代,它会成为你逃避现实的一个避风港。“‘六星级’还不是最高分,有人得到过七颗星。”小潘补充说。

  29岁的蒋优是北京某公关公司职员,负责联系和接待客户,每天都加班至深夜,可他却戏称自己为“周末宅男”。“每逢周末,我就在家睡到自然醒,起床后上网闲逛,然后做饭、吃饭、看电影、洗衣服,可以一整天不出门。平时上班要与许多人打交道,周末只想一个人安静地在家休息。”

  F4式的长发,土气的眼镜,偏胖,穿衬衣,背双肩包,耸肩(因经常坐在电脑前面所致),这是日本电影《电车男》里塑造的经典宅男形象。如今在我们身边,地铁里西装革履的白领很有可能就是一名周末宅男。

  乔楠是“宅男宅女交友会”QQ群的群主,管理着127名会员。他告诉记者,群里会员的真实身份包括待业青年、学生、银行职员、广告从业人员、自由设计师、教师、商人、程序员、翻译、媒体工作者等等,可谓五花八门,年龄大多在19~36岁之间,生活在城市,在家最常做的事就是上网、看电影、看书、打游戏。大家待在家里的时间最短为两天,最长三个月,有的是长期宅着,有的是平时上班周末才宅。每个人宅的程度都不一样,但可以肯定的是大家都喜欢待在家里,“能不出门就不出门——这是我们的口号,如果非要喊一句的话。”

 [1] [2] [下一页]

本文导航:
·过度依赖网络:中国闪现闷居一族
·过度依赖网络:中国闪现闷居一族(2)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