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5户人家首次尝试“网上代客祭扫”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27日 17:34  新民晚报

  今天上午,沪上第一次“网上代客祭扫”出现在滨海古园。殡葬改革30年,所有具有标志性意义的“第一次”无不在观望中成长。那些亲历变革的人们,又如何评价“第一次”?

  网络技术成就代客祭扫

  上午10时30分,滨海古园香樟苑,逝者祝老先生的墓碑前,鲜花环绕,祭品已摆好,网上代客祭扫开始了。逝者远在云南、德国的亲属,在网上观看视频祭扫。这个清明,沪上将有5户人家首次尝试“网上代客祭扫”。

  谁会选择“网上代客祭扫”?滨海古园工作人员施晓平说,多数是身居外地或海外,无法回来祭奠的客户。7年前,福寿园曾推出代客祭扫,只不过那时还没有网上视频直播,网络技术让更人性化的服务成为可能,但只有技术还不够,普及代客祭扫还需要什么?

  “价格因素不能回避。”施晓平说,目前“网上代客祭扫”的收费从2000-5000元不等,但要方便低收入群体,低价位尤其需要,古园同时推出了无视频最低38元的代客祭扫服务。

  节地葬从2户到45%

  河边的鹅卵石也能成墓碑吗?小小花坛也能成长眠之地吗?5年前,这简直匪夷所思。到去年,福寿园节地葬达35%,今年的目标是45%。

  “一种新事物刚出现,观望的总是多数,让观望成为少数,就要考虑多数人的实际需求。”福寿园副总经理伊华说,2002年冬至,福寿园在沪上首推节地葬——花坛葬,1年过后,只有2户人家接受了花坛葬。

  “大环境的变化,让福寿园敢于提出45%的目标。”伊华说,把有限土地留给子孙已成主流观念,目前,沪上公墓传统墓葬中,40%选择占地不到1平方米的小型墓。

  “小型墓,是逝者对世界的奉献;充满巧思的小型墓,则是对生命的尊重。”伊华说,一种趋势是,小型墓将成为主流葬式,墓碑庞大的家族墓地将逐步淡出。

  海葬从0.2%到1.7%

  “从0.2%到1.7%,历时16年。”从事殡葬工作30年的许国香说,未来5年,“观念认同”将成为人们接受海葬的主导因素,而在目前,“遗愿”已是海葬的主因。

  1991年,本市第一次推出海葬,当年海葬逝者287人,此后5年,比例均维持在0.2-0.3%,1997年,这个比例升至1.2%,海葬逝者数从1996年的407猛增到879。“那一年,小平同志逝世,他选择了海葬,更多逝者因此接受海葬。”许国香说,新观念的普及却并未由此突飞猛进,1998年海葬数为732,1999年跌至657,“但到2001年,由于宣传普及,当年海葬数升至1021。”

  截至2007年底,本市已举行海葬仪式111次,海葬逝者人数达15070,当年海葬数也达到历史最高:1702。“今年的海葬次数又明显上升,5月将增加2次集体海葬。”许国香预测,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将带动更多人接受不占用土地的海葬。

  本报记者 姚丽萍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