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网络无所不在,又彼此隔阂
导语:英国《经济学人》杂志今天发表分析文章称,社交网络将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一项无处不在的功能,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可以成为一种商业模式。
正确与错误并存
为了在网络广告领域有所作为,很多传统公司都在业界一致看好的未来重要领域展开收购。例如,微软于10年前收购了电子邮件服务提供商Hotmail,希望通过这一交易增加自身网站的页面访问量和广告位。正是在Hotmail的推动下,电子邮件成为了一项互联网用户必须拥有的服务。与之类似,时代华纳旗下互联网部门AOL收购了社交网站Bebo,并为此支付了8.5亿美元的高价。
在各自的年代里,这两笔交易都表明了互联网的一种矛盾性,即它们本身有一半正确,也有一半错误。对于这些未来的重要事物,即十年前的电子邮件和现在的社交网络而言,正确的一面是,它们的确是消费者想要的东西;但错误的一面是,它们都无法成为一种商业模式,即无法生成预期的营收。
显而易见,电子邮件并没有成为一种商业模式。谷歌、微软、雅虎、AOL和其它电子邮件提供商都在自己的电子邮件产品中投放了广告,但这只不过是小打小闹。它们之所以提供电子邮件服务和10年前无法想象的巨大存储空间,主要因为这项服务及通讯簿、日历等相关功能的成本较低,而且有助于提升消费者对于特定品牌和网站的忠诚度,从而更有可能访问其它投放了广告的关联网页。
难以商业化
在这方面,社交网络的情况与电子邮件类似。由于受到主要互联网和媒体公司的追捧,MySpace和Facebook等社交网站的身价都水涨船高。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社交网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营收模式。谷歌联合创始人塞吉·布林(Sergey Brin)最近公开承认,谷歌的社交网站广告位整体上存在问题,而且难以商业化。谷歌此前同新闻集团旗下社交网站MySpace签署了广告合作协议,而且拥有自己的社交网站Orkut。就目前来看,这两家社交网站都没有给谷歌带来利润。
已经同微软签署广告合作协议的Facebook也面临着同样的困难局面。去年11月,Facebook推出了一个社交广告系统,希望通过这一方式获得更多广告营收。Facebook社交广告系统的核心组件是“Beacon”,它是一种在Facebook发布社交信息的新方式,可以将企业同用户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并使广告更具针对性。通过Beacon系统,用户在第三方网站的购买和其它网络活动会以提示信息的方式发送给Facebook好友。
Facebook此举遭到了用户的强烈反对,他们认为Beacon侵犯了用户的个人隐私,Facebook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而置用户的隐私权于不顾。自由主义组织MoveOn.org曾经发起了抗议Facebook新广告系统的请愿活动,并吸引了数万人在请愿书上签字。为了平息用户的不满,Facebook其新广告系统进行了修改,为用户提供了更大的控制权。与此同时,Facebook的创始人、CEO马克·扎克博格(Mark Zuckerberg)也为此公开道歉。
本文导航: | ||
·经济学人杂志:社交网络的存在悖论 |
·经济学人杂志:社交网络的存在悖论(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