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当福柯遭遇互联网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21日 08:31 金羊网-新快报
-谢勇 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 用福柯的观点解释中国互联网事件?有位师长表示他对《互联网的肉身状态》感兴趣,但是对里面的那些西方理论不习惯——他从来不觉得福柯等人的理论能解释中国任何问题。 这篇关于互联网的情色问题的文章,明眼人都会看出来主要是拿福柯说艳照门的事。福柯们忙着观察、剖析、批判的腐朽堕落的西方资本社会。实事求是地讲,这帮具有后现代色彩的理论家,包括德勒兹、德里达等人还谈不上什么理论体系,当然他们也不追求这个劳什子的“体系”,片面的深刻足以。但你不得不承认他们的眼光的确犀利、尖锐。在我们现在很多人印象中的美丽新世界中找到了人生存依然面临的困境和不自由的状态。这些困境和状态,是西方的,也是整个人类的。能不能解释中国的事情,可能关键并不在于他们的理论和观点如何如何,而在于如何去理解这些理论和观念,乃至如何去理解这些具有后现代、反启蒙色彩的思想家们,然后用他们的尖锐和锋利去剖析我们自己的现实:比如说如果读过福柯的《规训与惩罚——监狱的诞生》,回头再看大学的学生宿舍,就不得不佩服咱们有才设计师无意中做的伟大事业:能把学生宿舍设计成古代西方监狱的样子,岂不是关于我们这个神奇时代的一种隐喻?再比如我用“异托邦”和“凝视”这两个概念解读艳照门,得出的结论却并不像这两个概念这么抽象:每个有正常欲望的网民在中国现在的社会中往往处于一种莫名的恐惧和潜在违法之中,主流权力对每个社会个体进行着“窥视”。而更可怕的是,我们很多时候习惯这种窥视:比如说计划生育、让每个妇女生育后上环之类,通过这次事件,互联网使我们意识到这种“老大哥”式窥视的存在和荒唐、无聊。从艳照门上升到法律门是互联网在此次事件中最有价值的地方,也是网络作为媒介推动社会进步的地方。 其实我知道这位长者究竟想说什么。他肯定看过不少研究福柯的“学术专著”或者“学术论文”。说实话,20世纪90年代以来“后学”大热,涌现出不少“后主”,最拿手的就是用当时中国人极端陌生的后现代理论义正词严地批判美帝国主义对我国内政的粗暴干涉和对全世界有良知的亚非拉第三世界人民,特别是伊斯兰世界的残酷压迫——这是因为当时很重要的理论资源来自哥伦比亚大学的赛义德教授,这位教授本身就来自于巴勒斯坦,学成名就后回到故土,曾经小心地朝以色列坦克投掷过石块,被记者记录下,全世界哗然。在这种学术氛围中,大量的西方后现代理论著作被翻译、介绍进中国的学界,更有一群海归,在西方跟着学院知识分子从事社会文化批判,回到国内后显示出中国人的伟大智慧和坚持不懈的精神,继续跟着自己的老师批判西方社会而绝不将矛头对准危险的地方。在90年代的学术史和思想史中,这些人物还占了不少的篇幅。如果说80年代的学者是言必称康德,整天忙着启蒙大众,90年代的学者们就聪明多了——这也难怪,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嘛——言必称法兰克福学派、福柯或者乔姆斯基然后跟着官家批判美帝国主义,大声疾呼:中国可以说不!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