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环球企业家:谷歌与微软的世纪之战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10日 16:42  环球企业家

  世纪之战

  谷歌如何避开微软——全世界最善于剿灭竞争对手的公司——并展开反击?两只“800镑猩猩”的战争

  文 《环球企业家》记者 骆轶航

  也许,微软和雅虎真的需要更长的时间权衡这场交易背后的战略意义,以及它究竟应该值450亿美元、500亿美元,还是更多。也许,这家仍统治着操作系统市场、历三十年而弥新的软件霸主,真的可以进行一次“昂贵,但完美的收购”,与互联网上唯一可与谷歌相提并论的品牌水乳交融,并像鲍尔默给雅虎股东的信中所说的那样,实现“规模效应”、“增强研发能力”、“提高运营效率”、创造“新兴用户体验”。但真正有意义的问题只有一个:未来的几个月乃一年,属于谷歌的时间会就此停止吗?

  至少对于微软和雅虎而言,时间已经静止太久了。人们记忆所及,微软在2.4亿美元投资Facebook之前的一次互联网领域的胜利,还是10年前击败网景的导航者浏览器。而雅虎,上一次被视为网络业霸主,大概是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碎前夕。正是在这莫名缺失的十年中,谷歌从斯坦佛大学的两名肄业生的宠物程序,变成了一家最高时拥有2000亿美元市值的“下一个微软”。

  而时至今日,最让微软忌惮的事情发生了——看上去,谷歌已不动声色地全方位地动摇了微软生存的根基,Android从侧面出其不意地瓦解了微软移动操作系统的合理性;它同时凭借“云计算”的攻势,让一切与计算相关的事情都绕过收费的软件,而通过互联网进行。

  如果无意将商业史简化——比如将微软错过搜索引擎崛起大潮简单视为行业规则改变,而这家老牌公司开始松懈——谷歌崛起故事的一个重要价值不在于其传奇色彩,而在于,它是在何种方法论指引下,壮大自身同时避过了微软对全行业的虎视眈眈。

  众所周知,自1975年成立以来,微软对于软件及周边行业的侵略性从未减少过。正如关于甲骨文公司创始人拉里埃里森的传记Everyone Else Must Fail里说:这家位于西雅图雷德蒙的巨兽最独特的本领是“压制小公司的创新能力”。通过有效的学习与强有力的执行,微软将数以百计的同行击溃。而微软这种高进攻性曾让太多竞争对手几乎丧失了与其竞争的勇气。比如曾在升阳和Novell两家公司与微软有过多年竞争经验的施密特(Eric Schmidt),在担任谷歌CEO之前曾对媒体表示,“只是谈及微软已经对我的健康不利”。

  谷歌是如何超越所有前辈的命运的?至少从必要条件上,可以被列举的部分包括:有意识地改变游戏规则(它从不涉足微软最擅长的领域,即“销售软件”),持续夯实自身的技术及管理基础(在谷歌之前有哪家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如此受外界关注?),从不主动将自己称为挑战者(至今依然如此)。这让2004年微软逐渐将谷歌视为最大竞争对手后,依然无法压制对方。

  而从微软的角度,不可否认的是,一些微妙的变化正在发生。奇虎董事长周鸿对《环球企业家》表示,他关注微软多年来,盖茨主导公司对竞争对手发起攻击前都是极为低调的,就像1995年时撰写《互联网大浪潮》(Intenet tidal wave)等内部通信时,即使微软已经统治了桌面操作系统,但盖茨仍让公司像创业者一样从零开始思考问题。但近年来,鲍尔默治下的微软从没有真正放低姿态,他会公开嘲笑谷歌是“只会一招的小马驹”,说“Facebook才有活力,谷歌已经没有了”(请登录gemag.com.cn参看《独角戏》)——即当微软始终以一种批判性眼光看待对手,它究竟有多大的动力完成一场自我革命呢?

  “谷歌射中了我们的靶心”

  2003年12月,比尔·盖茨在浏览谷歌招聘页面时,发现上面并没有太多关于搜索引擎类的职位,相反地,它正在招聘大量操作系统设计、编译器优化、分布式系统结构设计等工程师——众所周知,这些通常是微软需要的核心人才。盖茨不免心生疑虑:难道谷歌要对外发布一套操作系统?

  “我们真的有必要注意这帮家伙了”,在给全体员工的邮件中,盖茨写道:“他们似乎在做一些与我们竞争的事”。

  这是典型的盖茨式担忧。此前的28年里,他用了太多时间和全世界争夺操作系统市场。苹果、IBM、Novell甚至网景都多多少少给他带来了一些麻烦,但这些强劲的挑战也让反复证明着,只要电脑存在,操作系统始终是这些空洞盒子的灵魂。

  看上去,谷歌很像“又一个挑战者”。这家成立不过5年的公司,正在成为一颗超新星。在当时,遍布全球的网络用户都已习惯用谷歌搜索自己的种种疑问,而且,虽然没有明确披露财务数字,谷歌的收入正在高增长之中,已经不是硅谷的秘密。

  其实,就在2003年秋天,微软曾动过收购谷歌的念头——这是微软一贯常用的手段。不幸的是,微软很快发现,它需要对全世界解释:收购一个完全建立在Linux操作系统上的搜索引擎,它如何与Windows实现兼容?显然,彼时微软并不能轻易解决这个问题。2003年9月,对资本市场冷淡的谷歌一反常态地默认了上市计划,使它迅速成为人们预期中2004年资本市场的一颗明星。

  一个合乎逻辑的推论:一家已经取得了不错成就、且展现出蓬勃生命力的公司,怎么可能不进军这个行业的中心地带呢?如果谷歌开发一款免费、简单、开放的操作系统,并把大量软件和网络应用捆绑在上面,它对微软的杀伤力是可想而知的。

  微软迅速拉响了红色警报。2004年1月,在世界经济论坛上,盖茨首度公开表达他对谷歌崛起的忧虑:“谷歌射中了我们的靶心”——盖茨虽未明言“靶心”即是操作系统,但忧虑是前所未有的。

  相应的,谷歌的暧昧态度耐人寻味。它从不承认自己要开发一款开放给公众使用的操作系统,但它常用的说法,比如“我们只考虑用户的需求”,也太像欲盖弥彰。

  问题是,谷歌要做什么?它对外的说法是,公司的目标是“让全世界的网络用户随时随地获取所有所需信息”,谷歌似乎有明确的战略,但一向以阳光面孔示人的谷歌对此讳莫如深。一直到2006年,创始人之一布林还在表示:“我们尝试很多事情,因为无法确认什么是下一阶段最受欢迎的产品,所以我们尝试很多帮用户解决问题的方式”。而另一个创始人佩奇更为实在:“我们不谈战略,我宁可让人们认为我们晕头转向了,也不愿意知道我的竞争对手们知道我们的方向”。

  显然,这是从历史中习得的经验。当你被比尔·盖茨视为竞争对手,无论你是否会染指操作系统,你都危险了。微软并非一家小心翼翼守护自己地盘的公司,它的扩张性才是真正可怕的:任何一个被充分看清的巨大市场都可能成为微软的下一战。

  因此,这家在外界看来“野蛮生长”的谷歌,内部进行着极其周密的战略部署。

  首先,谷歌要使微软仍认为操作系统是“皇冠上的珠宝”。小心隐藏着战略的同时,谷歌也用各种渠道释放了一些烟雾:它内部开发了名为Goobuntu的操作系统,或者,谷歌将和沃尔玛推出一款使用谷歌操作系统的超低价电脑……

  这一“声东击西”之计的核心是:谷歌找到了自己的战场。搜索引擎和网络广告两块业务让它看到了微软没看到的东西,这包括中小企业的营销需求隐藏着一个数百亿美元的巨大市场,更关键的是,谷歌已经多少看到了信息网络化的可能性。换言之,未来一切的计算能力、信息应用和服务,都将通过互联网免费地提供给用户。对于微软来说,这才是真正颠覆性的:互联网颠覆桌面,免费的网络应用颠覆收费的软件。

  同时,谷歌极为富有远见地积累着各种长期竞争力。在绝大多数公司将搜索引擎视为算法问题时,Google已经意识到这是一个硬件问题,即存储整个互联网的成本和能力,决定着搜索引擎公司的长期竞争力。因此,它大量招募硬件人才,并成为了全球每年服务器产量最大的公司。它还开发了大量的应用程序,比如谷歌文件系统(Google File System),实现廉价、庞大、高容错,高性能的存储。还有可以让一个程序并发的跑在数万台电脑上的程序框架Mapreduce,可以让任何年轻工程师立即操控数万台电脑一晚上处理到庞大的数据计算,以及巨大的存储结构Bigtable。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本文导航:
·环球企业家:谷歌与微软的世纪之战
·环球企业家:谷歌与微软的世纪之战(2)

分享到: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