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2月15-21日投资周刊:IPO事件(2)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2月28日 09:53  《投资与合作》

  一些声名赫赫的跨国巨头的退市,更加发人深省。2007年9月,德国化工巨头巴斯夫从纽交所退市,其总裁贺斌杰称,退市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节约成本”—— 每年可节约500万欧元的费用;2007年2月2日,全球领先的高科技公司惠普宣布从纳斯达克退市,仅在纽约证交所交易,旨在“减少同时在2个股市交易所需支付的费用,以及在管理方面的负担”。

  选择退市的企业可能各有各的理由,但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IPO纵有千般好,也并非有百利而无一害。(经理人)

  海外上市的代价

  对于国内中小企业而言,是否有必要去海外公开市场融资,要做更细致的分析和判断。从当前的实际效果看,国内企业赴海外上市出现过很多问题,付出了很多代价。

  代价一:企业估值被迫折价

  其根源在于中国企业对海外证券市场的要求不理解,以及海外投资者对中国市场的误解。即使对于新兴的互联网和IT企业,国内经营模式也可能与海外完全不同,在市场无法理解这种差异时,企业公开上市的价值仍要大打折扣。比如门户网,就曾长期不被投资人看好而股价低迷;在数字多媒体芯片领域拥有全球第一市场份额的中星微电子,在纳斯达克上市时也只获得8700万美元的融资;另一家芯片设计企业珠海炬力上市,同样没有得到市场的充分认同。

  代价二:高额的费用

  以及因不懂得海外资本市场游戏规则而给自己造成重大损失,诉讼、赔偿、声誉下降。在纽约上市的香港和内地公司,受到过集体诉讼的比例高达11.5%。

  代价三:可能面临股价跌破发行价、被收购或被摘牌的风险

  企业成功上市之后,市场折价因素仍然存在。在美国主要以机构投资者为主,证券分析师的意见对于股价走势影响很大。以当地市场的上市公司整体情况看待国内上市公司,很多指标都不会令投资者满意,上市后股价跌破发行价,以及被收购或被摘牌的风险都很大。有媒体报道,在纳斯达克OTCBB上市的70 多家中国企业,90% 以上变成了垃圾股。

  代价四:上市后的抗风险能力反而降低

  上市后一切经营活动暴露在公众视野里,也给竞争对手提供了更方便的研究机会。另外,对于资本市场缺乏了解而进行的一些不规范操作,有可能给企业带来灾难性结果。(经理人)

[上一页] [1] [2]

本文导航:
·2月15-21日投资周刊:IPO事件
·2月15-21日投资周刊:IPO事件(2)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