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Web2.0网站民主神话的破灭(2)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2月26日 13:22  新浪科技

  完全民主并不可行

  虽然这两个网站像寡头那样有效运行,但在某种重要的意义上他们还是民主的。Digg和维基百科的精英用户并不是由机构的董事会选出,更不是由神指派。他们都是最活跃的用户。人人参与建设Web2.0网站的文化构想只不过是个神话,网站整体运营规模上的直接民主是不可行的。更奇怪的是,人们注意到这些网站似乎同样拥有它们一直设法取代的层级架构。

  对于研究人员和技术人员来说,社会性媒体网站这种“头重脚轻”的结构并不新鲜。维基百科的联合创始人之一吉米·威尔斯(Jimmy Wales)坦承,他期望过“80-20”法则,即一个系统里20%的人控制着80%的资源,但事实上低估了头重脚轻的情况。Palo Alto研究中心的爱德·迟(Ed Chi)表示,他最初的假设是网站上最活跃的编辑者起着监管的作用。他猜测这些用户的主要任务是在人们提供了大量的条目之后做一些整理工作。

  事实上,他发现实际的情况恰恰相反。编辑10000次以上的用户所添加的内容要比他们删除掉的内容多两倍。相比之下,编辑次数少于100的用户才是删除内容比添加内容多的人。这样看起,真实的情况似乎是一小部分活跃的用户在编写条目,而上线频率较低的用户则承担了纠错和校对的任务。

  折中路线广泛推广

  这并不是Digg和维基百科所想倡导的那种“人们一起工作”的场景。当然,维基百科需要一定程度的管理,否则网站仅今年是添加或删除就已经吃不消了。但这并不能解释网站页面上1%的用户主导创建的现象。难道运营一个开放的网站必然会发生这样的现象吗?或者是否可能在不给予精英用户和“神秘的调味剂”太多权力的情况下建立一个高质量的、由用户创建内容的场所呢?

  技术博客Slashdot的仲裁系统(moderation system)也许是网络中方式的最好例证。Slashdot在采用读者提交的链接的同时,也将有限的权力赋予较为活跃的用户来规管其他用户的评论以及提交的内容。与维基百科要求小部分核心管理者付出巨大投入相比,Slashdot的做法使用户能够更容易地成为管理者。

  实践证明,向大量用户赋予少量的责任的做法对于消除评论中的争执诱饵和论战(flame war)非常有效。同时,由于每个管理者的权力都很小,所以网站的管理层对于哪些内容能成为头条仍然保持着控制权。

  Slashdot创始人罗布·马尔达(Rob Malda)说,“这种事情并不能与乌托邦相提并论。Slashdot上经常会有‘微软做了件坏事’这样的文章。如果我让整个网站都任由社区来运作,这类文章会越来越多。但我不想让Slashdot成为专门发布‘微软真差劲’消息的网站,这些内容只不过是其中一个主题。”

  另一种强制模式来自Helium.com,它是一个类似于维基百科的文章和社论知识库,其创始人就是硅谷资深人士马克·兰奈利(Mark Ranalli),他将Helium比作资本主义版的维基百科。在Helium上,活跃用户为了使自己的作品成为某一主题的最佳文章而相互竞争。一旦用户写了一篇文章,就会受邀在类似主题中选择两篇喜欢的文章。这种要求人们评价之前文章的做法造就了一个更为稳定的系统:Helium鼓励每个人做每件事,而不是“生产”一群创作者和一群苦役。

  不能民主更不能专制

  每种模式都有其不足之处。与维基百科不同的是,Helium的文章缺乏来源的全面性。尽管Slashdot与其它没有监管的论坛相比,愚蠢的评论要少很多,但它也无法完全摆脱这种困扰。不过,值得高兴的是,虽然这些网站认识到Web 2.0不是神话式的民主,但它们并没有走向专制极权。如果Digg和维基百科能够摒弃由群众运营这个假象,并真正开始思考约束少数人权力的方法时,它们将会做得更好。(继中)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本文导航:
·分析:Web2.0网站民主神话的破灭
·分析:Web2.0网站民主神话的破灭(2)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