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财富时报:网站总编 新浪制造(2)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11日 18:05  财富时报

  祝志军

  “新浪是个有地基、有结构、有装饰的建筑物。”

  祝志军的新浪生涯并不太长,仅仅两年多点。但就是在这两年间,他明确了自己的想法,进一步积累了未来事业的基础,而且找到了自己创业的搭档。和其他离开新浪的同事不同的是,祝志军和搭档还以自己公司的名义,组织了“新浪同仁聚会”,串起了大家对于那段新浪工作岁月的回忆。

  来新浪——重建标准

  祝志军对于新浪的回忆从2002年世界杯开始。2002年的夏天,祝志军在创刊不久的《北京现代商报》停留了3个月,度过了创刊初期的磨合与摸索,终于安定下来。然而,每周写几篇稿子,四平八稳的报纸模式让之前已经在互联网工作2年多的祝志军没有感觉。于是,索性辞职,专心致志看四年一度的世界杯。

  但很快,新差事就来了。“是朋友推荐,在巴西和德国决赛前夕我见了新浪总编辑陈彤,他要找一个工作职责相当清晰的科技频道主编,谈得过程很快。没等到决赛我就上了班。”祝志军说。

  放在中国互联网发展的历史阶段里看,2002年年中正是互联网熬过寒冬、产业气候回暖的前夕,就在这年,网易宣布第二季度盈利,新浪公布的财报也显示达到了盈利临界点,确实是一个不错的时机。

  进入新浪最初的那段时间,已经有了不少网络工作经验的祝志军还是产生了些许不适应。最初两个月,新浪严格的工作流程、复杂的内部协调以及对新闻时效争分夺秒、对新闻细节严谨的作风,相当于给祝志军重新树立了互联网新闻操作的另外一套标准:“其实,这些也正是新浪之所以成为新浪的原因,因为它是个有地基、有结构、有装饰的建筑物,不是临时搭起来的积木。”

  在新浪——严谨再严谨

  适应之后的日子尽管充斥着加班、劳累和挑战,但在祝志军看来,新浪带给他的正面影响和价值很快地呈现出来了。最大的感受就是新浪巨大的平台影响力:一个公司的个案可能因为新浪的报道和解读成为行业现象而引发大讨论,网友的高火力关注又可能引起行业监管部门的关注而进行政策方面的调整。一个媒体在参与社会公共事务过程中爆发的威力令人叹服。

  感受之二其实也和祝志军日后创业相关——媒体的品质和严谨的作风。他曾经因为部门错误编发了一条某电信运营商的新闻,给公司带来了“不小”的麻烦,因为与那家运营商的合作,直接关乎当时新浪60%以上的收入,后果可想而知。最终,事情在多方努力下解决了。“后来自己创业,对工作同事的要求就是严谨、严谨、再严谨!这不是单纯某个人的事,本着为自己、为公司,也对他人负责的态度,你必须兢兢业业。”祝志军。

  互联网、通讯和IT是中国最活跃、创业最集中的领域,在这样一个天天创意不断、合作不断、项目不断的圈子里,祝志军想到了创业。其实,当时的祝志军在新浪呆着已经比较“爽”,工作完全驾轻就熟,内外部沟通顺畅,但创业的欲望却越来越强烈:“首先是互联网行业迎来新的浪潮,Web2.0初显端倪,资本市场回暖。外面有了比较成熟的机会,恰好又是我感兴趣的,而再在新浪呆下去,我也觉得自己能够提高的空间比较有限,想干点自己事情的欲望越来越强烈,同时以前在一起战斗的团队散了觉得很可惜。”

  离新浪——创业缘起于新浪

  2004年8月份,祝志军离开了新浪,一个月之后就和一位新浪老同事一起开始创办新网站。这是一个聚焦于人和公司的社区式网站,缘起于新浪工作时期,他们对于人物和公司报道进一步深入挖掘。

  离开新浪前后,祝志军先是回到了最初工作的赛迪网,负责整个网站的内容和合作。同时,他还和创业伙伴一起做筹划页面的准备工作,更细节的表现形式、使用方法也在一步步落实:“新浪对于企业家、知名公司的报道应该说是很全面了,但是那么多专题做下来,我们感觉还是有些东西不能充分施展,而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社区、数据库、Blog的形式越来越成熟,也可以被运用到资讯类的报道中去了,可以说这就是我们当初创业的思考。”

  新网站积累了一定用户基础之后,没多久祝志军就离开赛迪全身心投入创业。但真正开始创业之后,他经历了一段比他初入新浪时更严峻的岁月——在北京最冷的春节前后三个月,在没有拿到投资完全凭借自己积蓄的情况下,他一个人猫在租来的公寓里做网站,而以前都是一个团队一起拼。那段时间几乎是看不到任何转机,唯一能做的就是在前期对市场的分析基础上,坚持想法、执行计划:“其实,人总是要做些事情的,不管是在新浪做一个专题还是现在做一个网站,诚实、严谨、执行是共通的品质。”这种思想是祝志军在新浪获得的,也是他开创自己事业的信条。

  王炜

  “新浪内容部树立了一种对新闻理想的尊敬甚至膜拜。”

  离开新浪财经中心总监职位的王炜现在是纳斯达克上市公司——中国金融在线的副总裁和总编辑,和其他两位先后离开新浪的老同事刘峻、祝志军一样,王炜也反复强调了新浪的执行力和对细节的关注,但因为有过在搜狐和新浪两家对手公司都工作过的经历,所以他的切身体会也来得更加直接。

  来新浪——新闻理想

  2004年2月份,王炜结束了一年多的IBM生涯,加入新浪担任财经频道主编。IBM之前,王炜是搜狐财经频道的主编,尽管新浪、搜狐两家网站人员的互通有无可以用“频繁”来形容,但是像王炜这样已经做到频道主编、而且还是广告大户的财经频道主编,直接跳槽去对方网站的纪录还是零。因此,王炜在IBM“过渡”。完成了过渡后,出于对金融财经和互联网领域的热爱,王炜回归互联网,选择到了新浪网。

  亲身经历过新浪、搜狐两家中国内容领先的网站,王炜才有了这样的感受:“要做成一件事,关键是你要明白自己要做什么,新浪特别明白自己安身立命的根本就是内容,因此它会自觉不自觉地在内部树立一种风范,一种尊重内容,敬仰新闻理想的氛围。”

  “实事求是地说,任何公司都有自身的局限和约束条件,任何公司都有不如意的地方,这些故事在新浪不比其他公司少,但最后为什么是新浪做成了中国互联网内容的第一品牌。最关键的就在于,新浪内容部树立了一种对新闻理想的尊敬甚至膜拜——尽管新浪内容的历史比其他传统媒体短很多,尽管新浪归根结底还是一个商业公司,但这种对新闻理想的尊敬而带来的一切,也确实让新浪在各种复杂的环境中始终都坚持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这是王炜在新浪两年的最大感受。

  在新浪——明白自己要做什么

  在王炜看来,新浪的经历给了他一个综合、立体认识网络媒体产业的契机。2004年的新浪已经有了一定的媒体影响力,如果说之前新浪围绕网络媒体的行为更多是从用户需求去设计的话,那么这个时候的新浪已经开始努力去探索各种加强自己媒体属性的途径。

  这种自觉行为的意义在于,新浪的“金主”们——各个行业的广告客户会由此有意识地认可新浪的媒体属性,王玮说:“公众不再把网络媒体只看作传统媒体的转载和平移,而是真的可以创造出新的内容和有价值资讯,能否发现更多的民间智慧。这个认识的过程也可以说是我对互联网媒体深入理解、日后选择自己职业路径的必然阶段。”

  解决了这些安身立命的“存在”问题之后,王炜在新浪的两年多可以说是利用这个平台全方位演练了互联网媒体的种种可能操作——和全国绝大部分主流财经媒体建立独家排他合作,全面开展网络直播。“新浪财经在当时承担了新浪绝大部分直播工作,给其他频道在直播等活动方面的影响力和经验提供了基础。”

  王炜在新浪获得的另外一个对他日后互联网媒体生涯意义重大的积累是,在新浪的两年间,始终坚持以公司报道为核心,以个股为中心组织所有信息。归根结底,财经是一个要给用户带来价值的频道,即便画面再不美观,只要能够产生有价值的信息,用户就满意,广告商自然蜂拥而至。

  离新浪——向专业化迈进

  说起来很朴素的媒体产业价值链在执行过程中却步步都可能埋着地雷,谁能规避地雷谁就是最后的王者。拿这个标准来看,王炜认为目前自己领导的中国金融在线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在某些方面比新浪强的公司不在少数,也一定有比新浪在内容执行力和细节方面做得更极致的公司,但是凭什么是新浪为王呢?

  “如果说对于事业的明确、对于互联网媒体的认识是我在新浪解决的第一和第二两个层面的问题,那么新浪对于细节的关注是从术的角度给我的启示。”王炜说。

  访谈是每个网站的看家栏目,但新浪会要求,每场访谈的嘉宾实录必须校对三遍,有些重要的嘉宾和话题还会校对四遍,最大程度杜绝口水话、词不达意和口语表达产生的瑕疵:“为什么要坚持细节,不是因为我这个主编或者陈彤这个总编关注细节,只是因为用户关注,所以我们必须关注。这是把新闻当作产品、当作商品的思考角度。”

  带着这些从根基到枝叶的收获,王炜离开了新浪,在2006年7月加盟了中国金融在线。当时,中国金融在线下辖的金融界网站在纳斯达克的股价几乎跌到了谷底,没有人认为王炜离开影响力巨大、人脉关系成熟的新浪财经是个明智的选择。但蛰伏经年的中国熊市已经在2006年启动,一直在财经圈的王炜判断这是一个实践自己更专业化互联网金融产业的契机。

  “当然,现在大家都说我的选择正确,因为牛市来了,我们的业务也自然好了,公司的股价也得到极大的提升。但是还是回到我们最初的话题,要先想明白我要做一个什么样的内容部门,然后建立它的编辑部文化。否则,总有牛转熊的那一天,到时候你会无处可逃。”

  “7年之前,连陈彤都不敢在名片上印‘总编’,怕惹麻烦。外资、网络、又没刊号,没人认你是媒体。但现在我参加业内聚会,一多半的网站总编都出自新浪。”亲身经历、见证了7年间新浪天翻地覆变化的刘峻至今都感慨不已。

  在中国互联网业界,没有哪家公司能够像新浪这样等同于互联网内容的代名词。诚如刘峻所言,如果说初期的新浪还在方向上摇摆不定的话,那么无数个偶然和随后的必然,促使新浪选择“内容”作为自己的基因。

  尽管每家企业都有自己的DNA,但只要这些DNA够独特、比对手更强,它就能在市场上取得突出的地位。

  由此,新浪内容部不仅是新浪产业的根基,更是以“黄埔军校”的身份间接影响着中国互联网行业。

  那些离开新浪的前任“主编”从新浪得到了什么?给新浪留下了什么?他们至今都念念不忘的又是什么?

  新浪(NASDAQ: SINA)是一家服务于中国及全球华人社群的在线媒体及增值资讯服务提供商。新浪在全球范围内注册用户超过2.3亿,日浏览量超过7亿次。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本文导航:
·财富时报:网站总编 新浪制造
·财富时报:网站总编 新浪制造(2)
·财富时报:网站总编 新浪制造(3)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