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财富时报:网站总编 新浪制造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11日 18:05 财富时报
来新浪,他们构造了不一样的DNA;在新浪,他们吸取了新浪最好的因子;离新浪,他们的职业生涯再次开始 本报记者 林木 在新浪这么一家中国最大的门户网站,一直号称以内容为王的新浪网被称为“黄埔军校”,在这所学校里面,每个人都希望可以明确找到自己的定位,也希望从新浪看到自己将来的目标,不管是留在新浪,还是离开新浪,他们曾给新浪带来不一样的DNA。 每个人加入新浪网都有一段故事,尽管今天他们都离开了新浪,但是曾经加入新浪时的激情和感受却历历在目。 刘峻 “这些年最重要的一步,那就是加入新浪,投入互联网。” 刘峻进入互联网是赶上了风口浪尖——因为他是在2000年5月份加入新浪网。当时,新浪网刚刚在纳斯达克上市,是互联网、媒体,乃至国际投资界最耀眼的明星。 来新浪——由新浪触网 7年之前,当刘峻离开一份被业内赞誉为“阵容豪华”的报纸,投身网络大潮的时候,周围的朋友绝对把他的行为称作“疯狂”——因为当时刚刚二十六岁的刘峻已经是《财经时报》的编委会成员之一,在高端财经媒体行业内,已经打下了自己的“江山”,只要愿意在媒体这行干下去,成为最年轻的总编不是不可能。 也就是在那期间,在一位和新浪关系密切的朋友的引见下,时任新浪网内容总监的陈彤找到了他。商谈的目标很明确:上市之后的新浪终于在政策的夹缝里争取到了喘息的机会,新浪必须尽快壮大自己的力量,打造自己基于内容的核心竞争力。因此,陈彤希望给自己找一个副手。双方一拍即合,很快,刘峻加入新浪担任陈彤的副手。 刘峻回忆自己加入新浪最关键的原因并非外界评说的新浪的“高薪”、“期权”——当时的新浪工资并不高,对期权能挣多少钱也没有概念,归根结底的原因是,作为媒体从业者,刘峻从和陈彤的谈话中更加坚信了自己对于媒体发展的判断,互联网之于媒体绝对不是一个简单的“渠道”作用,而是一个改变信息产生、传播和效果方方面面的结构性原动力。 在新浪——铁的纪律 在财经媒体圈打拼已久的刘峻很清楚新浪对自己的需求是什么。2000年4月份上市的新浪尽管被定义为一家ICP(Internet Content Provider),但整个公司还是带有特别强烈的软件公司色彩,公司里从事内容编辑制作的人不过几十人,“来自传统媒体的人更少,大部分编辑都是毕业之后直接做网络或者从公司其他部门转过来的。” 刘峻的高端财经媒体背景为上市之后准备扩充媒体业务实力的新浪带来了急需的专业媒体运作经验,尤其是后来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成为门户网络品牌广告营收大户的科技和财经频道,更是刘峻花费精力最多的领域。 刘峻说:“但是压力也大,我以前做过双月刊、月刊、周报、日报,不管截稿前压力多大,出完刊或下印厂后多少都能喘口气,到了新浪后变成了彻底的24小时滚动新闻,晚上睡觉都不得安宁,半夜听见手机响就会条件反射跳起来。” 更让刘峻叹为观止的是陈彤的管理风格和执行力,新浪内容部的很多内部管理规定,比如每分钟收一次邮件、主要同事的联系方式要在手机上设快捷键等等,都是出于陈彤的原创。“到现在还有新浪的老同事告诉我很多年没游泳了,因为手机得24小时开机不许漏接。” 正是这种铁的纪律造就了新浪,“结果新浪科技用了不到一年时间就超越了当时IT网站中最高端的Chinabyte,新浪财经也一举超越和讯。”那确实是一个网络媒体的黄金时代,新浪带给刘峻的是前所未有的速度感。 离新浪——离构想更近 刘峻在离开新浪之后,加盟了专业财经网站和讯,担任总编辑和董事副总裁。在内容品质之外,开始着手对互联网的更多种产品和技术与内容结合的探索。很快,和讯有了个人门户、博客、相册、朋友圈等等锋头甚劲的“Web2.0”产品,基于用户、以用户为产品设计核心,推送与之匹配的内容和服务,这令在行业内素来以高端和专业著称的和讯第一次大大凸显了其“网站”的属性。 刘峻认为:“随着Web2.0概念的兴起。不论几点零,归根结底其实是对用户体验的尊重,是对用户中蕴藏的巨大潜力的发掘。什么样的公司能够在变化层出不穷的互联网行业立于不败之地?我的感觉是只有你真正把用户变成你网站的有机力量,才可能拥有持久发展力。” 和讯之后,刘峻现在所在的是一家创业公司——奇虎。 如果说从传统媒体加入新浪是刘峻对自己职业方向的选择,那么3年新浪生涯无疑进一步坚定了他对互联网、对媒体的判断,进而确定了自己的职业发展路径。同时,刘峻的新浪3年正是新浪内容爆发式成长的3年,那期间的所得所感和所悟贯穿了刘峻其后的职业轨迹:“这些年最重要的一步,那就是加入新浪,投入互联网。”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