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深度:百度八年国际化历程(3)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09日 14:45  环球企业家

  “国际化就是本土化”

  不难理解国际化对于李彦宏是怎样的一张牌。

  李将进军日本定义为对百度核心竞争力的一次测试:在中国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否在国外也有效?在目前百度的增长态势和股价势头下,这种测试的成本不高,但收效却可能是双倍的:既实现了收入增长,又在公司内重新营造起创业气氛。

  但问题是:百度靠什么国际化?

  免费的互联网服务,注定了百度不可能像绝大多数中国公司国际化一样,以中国低廉的劳动力作竞争优势。如果靠服务质量,百度能在哪个发达国家闯出名堂?

  英语国家被首先排除:与Google在全球针锋相对仍显太早。近邻市场里,韩国也并非一个合适的选择。2003年,李彦宏考察过一次韩国市场,那里排名前三的搜索引擎都是当地公司,“我们不知道人家为什么成功”。

  好消息是,经济规模五六倍于中国搜索引擎市场的日本,似乎仍有机会。在日本领先的搜索公司是雅虎和Google——两家百度异常熟悉的竞争对手——最近几年,Google份额大幅上涨,也说明这个市场并不排外,只要努力就会有回报。

  而且,李能够感觉到市场需求。2006年,他在日本曾雇用日本一家互联网咨询公司一起调研竞争对手的产品。当李彦宏指着Google日本的页面上“I am feeling lucky”的按钮问该咨询公司人员:“这个按钮有什么作用”,对方给不出答案。这坚定了李的一个判断:即使Google仍没有做到针对日本网民定向设计产品。而雅虎的搜索技术在美国,纵使孙正义的日本雅虎团队足够熟悉当地需求,仍然是技术和用户体验脱离的“两张皮”的运作模式。

  从百度的角度,需要经受考验的,是被李彦宏视为公司核心竞争力的“对用户的了解和对市场的了解”。

  接受本刊采访时,百度技术总监崔珊珊提到了当年百度上市时候的招股说明书,当时,为了表达百度对中国市场尤为了解,招股说明书的首页上是英文的“I”在中文中的38种表达法,比如“我”、“俺”、“鄙人”等等。

  “这很容易形成误解,”崔珊珊说,“事实上,并不是仅仅因为我们是中国人,才能在中国市场做得好,那样的话我们将无法进军日本。”

  2006年7月时,百度内部正式开始日文搜索引擎的研发。这个团队并非专职,也几乎不懂日文,只是凭借中文搜索分词经验和一名翻译,就在一个月之内完成了从中文切词到日文切词之间的转化。当可行性被验证之后,百度才在北京总部建立起专门的日文搜索研发团队。除了日常开发之外,这个团队还需要跟着专门请来的日文教授进行日语学习,成绩定期考核,计入个人绩效之中。

  整个2007年,除了将日文搜索上线,百度在日本最主要的工作是组建本土团队,并把当年百度的创业方式复制一次。

  在日本,李彦宏的招聘要求是“日本人,对互联网和搜索引擎有着深刻了解”,但是并不要求学历和工作经历,甚至不要求会中文或英文。对于百度来说,这相当于找到了日本市场容易受到忽视的一群人——不会英文的日本人,在美国公司甚至本国公司都不会得到重用,但往往这群人中,能有“资深网民”。除了技术人员,百度还招募了来自广告的专业人员,李解释说:“搜索引擎从本质上说是一个媒体,以广告收入为主要收入来源。而广告公司的人,是比较容易能够理解搜索引擎和互联网网站的发展的。”

  但当被问及日本市场需要做什么样的产品时,李彦宏和百度产品副总裁俞军均表示“不知道”:这需要由当地团队决定,他们只教授“方法论”。

  正如人们常说的,国际化没有回头路。李彦宏在心态上做好准备了吗?

  “你觉得我们需要有退路吗?”李反问。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本文导航:
·深度:百度八年国际化历程
·深度:百度八年国际化历程(2)
·深度:百度八年国际化历程(3)
·深度:百度八年国际化历程(4)
·深度:百度八年国际化历程(5)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