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马化腾:差点收购YouTube(2)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09日 14:40  环球企业家

  探索者

  关于腾讯,一个最为清晰的趋势是:它几乎参与到了中国网络业的各个方面,且在诸多领域取得了压倒性优势。坊间的一则玩笑似乎颇可回味:“过几年,腾讯该出操作系统了,微软都为它汗颜了。装腾讯Windows,上网用TT,聊天用QQ,下载用旋风,博客用QQ空间,棋牌用QQ游戏,看电影用腾讯影音,办公用腾讯Office,娱乐玩腾讯的网游,什么虚拟机,优化软件,系统工具,多媒体工具,腾讯一并拿下。”

  更富戏剧性的是,近两年的互联网创业者在吸引风险投资的过程中,会被更为频繁地追究一个问题:“如果腾讯进入了你所在的领域,你怎么办?”在这个问题前,有足够底气的人毕竟凤毛麟角。

  于是必须回到几个根本问题上:腾讯为什么能牢牢地踞守在中国互联网版图上的几乎每一块地盘,并令诸多对手心生畏惧?或者说,Pony Ma(马化腾的英文名)为什么并没有成为one trick pony(只会一种技能的小马驹)?他驾驭腾讯的300多个互联网产品(未来显然会更多),需要一个怎样的基本逻辑和方法?

  极容易导出两个简单的论断。其一是所谓QQ的“用户黏性”:无论涉足哪个领域,QQ忠实用户的顺势迁移都会转化为庞大的流量和潜在的现金流。其二是“模仿者”定律:腾讯并不致力于成为任何一个领域的创新者,它看到什么产品好就去模仿,以此不断地延展产品线,再利用QQ的平台获得用户。

  廓清第一个误读并非难事:越是庞大的用户规模,就越难以让用户为某一产品批量迁移——如果缺乏对用户体验的统筹管理,臃肿的产品还会导致更多用户的背弃。而解读第二个问题,人们必须弄清楚的是:模仿对腾讯意味着什么?

  需要指出,在长达10多年的中国互联网历史上,腾讯几乎是唯一没有成长“模板”可供参照的公司:不同于新浪模仿雅虎、百度跟随Google、盛大充分吸收韩国网游的运营模式,腾讯早期模仿的ICQ从未能创造出一种成功的商业模式。

  这就让腾讯的创业团队注定成为中国互联网生态圈中真正的“探索者”。尽管因为没有模仿对象而让融资变得艰难,但“无蓝图”也意味着无束缚,不必按照任何一种模式设计自己的成长路径。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本文导航:
·马化腾:差点收购YouTube
·马化腾:差点收购YouTube(2)
·马化腾:差点收购YouTube(3)
·马化腾:差点收购YouTube(4)
·马化腾:差点收购YouTube(5)
·马化腾:差点收购YouTube(6)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