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这个时代的财富英雄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30日 09:34 中国经营报
马云:千亿级企业的“商业模式”? 地产商潘石屹认识马云是在1999年,那时互联网圈子里的主流是“海归”。潘石屹在博客上写道:“唯有马云例外,在一群‘海龟’中突然出现一只‘土鳖’有些奇怪。”那时,社会上的大多数人对阿里巴巴的B2B也心存问号。 另类“土鳖”的国际化视野 多年之后,包括安永在内的一种观点开始认为,马云是中国第三代企业家的代表性人物。所谓第三代企业家,是相对于马胜利、步鑫生为代表的改革初期的第一代和柳传志、张瑞敏为代表的中国制造第二代而言。第三代企业家有个特点,在商业模式的创新上开始突破。与阿里巴巴同期上市的巨人网络的史玉柱也转身披上了第三代企业家的符号。 在2007年的财富盛宴中,马云不是财富最多的,与动辄百亿元的史玉柱与千亿元的杨惠妍比起来,实在不在一个量级。然而,历数2007年的财富英雄时,一批人会首选马云。这是一个有趣的现象,某种角度上,社会的价值观发生了细微的变化,财富还是成败与英雄的符号,但是,不再是唯一的了。 上市归来后不久,马云又在计划着组织的变革,一批阿里巴巴的高层,包括CTO、CIO从2008年的元旦开始将陆续遣往海外学习,既是轮岗,也是充电,也是嘉奖。在马云看来,这家将跨越三个世纪、102年的企业,一定是家世界级的企业。现在公司有钱了,“土鳖”出身的马云要让许多像他一样的“土鳖”部将到海外多沾点儿国际化的视野回来。 这是一个未雨绸缪的战略部署。过去的3年,中国一批企业走向海外,最大的瓶颈就在于国际化人才的短缺,麦肯锡在最新的报告中就建议,企业应在国际化战略实施前加快培养并储备一批国际化人才。 梦想 马云的身价不是最高的,但是,在2007年11月阿里巴巴上市时,确是打破了工商银行当时IPO时4115亿港元冻资的纪录,达到4200亿港元,这家只有8岁的网络公司创下了行业中融资与市值之最。超千亿港元的市值一度为新浪、网易、搜狐、盛大与携程市值之和,市盈率达到了300。 12年前,提着皮包敲门推销“中国黄页”的马云与商贩并无二致;8年前,泪散长城作别北京回杭州创业的马云只是一个不被承认的网络游民;他被视为“大嘴”,不着边际地吹牛,直到慢慢被风投承认,然后被雅虎杨致远承认。他做了不是Copy美国的中国式B2B商业模式,又奇兵布阵C2C的淘宝,居然把全球老大Ebay旗下的易趣干下去了。《天下无贼》贺岁的时候,许多人知道了支付宝,但不知道支付宝是什么。阿里巴巴并购雅虎中国的时候,多数人纠缠着人事的变迭而非技术的革新。 现在,体验者与应用者多了,马云当初说的不着边际的话,也渐渐被广泛地认同了。包括那些在阿里巴巴上交易的,淘宝网上做小买卖的,支付宝付账的,阿里旺旺聊天的,还有残守着雅虎搜索的。 在回顾马云的2007年时,我的支付宝账号上趴着526元人民币,马云可以用去周转,但无须支付利息。用惯了MSN和QQ,一度让我拒绝下载阿里旺旺,但是一次淘宝的买卖中却不得不装载上与对方在线交易。有时,我会在淘宝上搜索我想淘的物品,这无形中使用了雅虎的搜索技术。在马云的商业模式中,他为占企业总数85%的中小企业和淘宝个体布了个商业生态链的局。 在许多人开始明白马云两年前说的是什么时,上市当日的马云对公司高管又说了一句话,“三年内,我们要做市值1000亿美元的公司,成为全球前三大互联网公司。” 对于阿里巴巴将来的商业模式,又让人琢磨不懂了。就像许多人不知道马云又做了个阿里妈妈一样。 附:马云的成功公式: 勇气+口才+出色的判断能力+杰出的人际交往和人格魅力 勇气与坚持:刚开始并不是他的眼光好,而是他就这么做了,其他人没有做,马式用语:“现在、立刻、马上”。那句被广为传播的名言: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很美好,但绝大部分是死在明天晚上。所以每个人不要放弃今天。 口才:一张嘴搞来那么多钱,1995年没几个人知道互联网,居然弄到了投资做“中国黄页”。名不见经传时,也会将自己的话冒充说是比尔·盖茨的。明明雅虎并购阿里巴巴,被宣扬成阿里巴巴并购了雅虎中国,声望大振。 出色的判断能力:开创阿里巴巴这种中国没有、美国找不到的模式。淘宝对抗eBay达到了顶峰,将商人的网站、个人的淘宝网、搜索技术、支付宝搭建成了一体的电子商务积木。 杰出的人际交往和人格魅力:2005年一下子邀请克林顿、杨致远、丁磊、张朝阳、马化腾等人作秀。2000年把金庸拉来摇旗也算一招。 榜单的裂变 资本让财富不断地分配,企业家的财富集体裂变。英国人胡润1年前找到了一匹叫张茵的黑马,卖废纸卖出了270亿元,到今年,这个数字连前十位都进不了。一位26岁的已婚女杨惠妍以160亿美元的身价成为了新首富,这已超过了索罗斯与乔布斯。 国美黄光裕两年前以105亿元的身价位居首富,而在今年,这位前首富的哥哥黄俊钦一度在ST金泰42个涨停板后,以1417亿元的身价,直逼华人首富李嘉诚。这个时代的财富让人目不暇接。胡润的8亿元人民币门槛的排行榜,座位由去年的500位增加到了800位。福布斯的富豪前40位身价全上了10亿美元,这40位的总财富则增加了两倍,达到了1200亿美元。 尽管大部分人对上了8位数字的财富就失去了感性的认识,但是对财富人物身价的认识还是“理解”,很难有通过去超市购买15元猪肉对CPI的理解来得深刻。 然而,这并不能阻碍那些行走在创业和投资路上的人对财富榜样的树立。自从信仰成为字典里的名词后,30年来,中国人对于财富的追求、景仰和仇恨就从来没有停止过。2007年,我们这个时代的财富英雄也集团出镜,这给了崇尚财富的中国人以除了李嘉诚与比尔·盖茨外更多的榜样选择。 在百度的年度搜索排名中,前十大财富人物包括:李嘉诚、杨惠妍、杨澜、马云、史玉柱、向华强、郭台铭、王石、潘石屹、江南春。其中,杨惠妍、马云、史玉柱、潘石屹是今年的财富新锐,而李嘉诚与郭台铭则宝刀未老。 在世界聚焦的2008年,中国的财富人物又将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 革命性科技与香港“二李” 扎克伯格今年23岁,李嘉诚今年80岁。80岁的李嘉诚在2007年5月时还对外称从未考虑过退休。 扎克伯格在地球的那一端创办了Facebook,仅出让1.6%的股份就从微软拿到了2.4亿美元,依此计算,公司市值150亿美元。这种算法,有人肯定,有人否定,否定者的理由是双方的交易还有业务层面的战略合作。但是,两个月后的2007年12月,长扎克伯格57岁的李嘉诚通过旗下的基金,用6000万美元成为第二位承认Facebook价值150亿美元的投资者。6000万美元换来的是Facebook公司0.4%的股份,并且与微软一样,不能获得该公司的董事席位。 早在李嘉诚基金会与红杉资本等机构一起投资网络电话服务提供商Joost时,基金发言人就表示过,李嘉诚一向对革命性及创新性的新科技项目感兴趣。基金是李嘉诚旗下与和黄、长实并驾齐驱的力量。 投资Facebook显然不是为了短期套现,扎克伯格曾公开表示,两年内不会考虑IPO。至今我们还未能了解李嘉诚的真实意图。但他的这个非常之举还是符合一贯风格,就像在他70岁高龄后,还能“豪赌”3G。数十年来,这位每天早上6点就起床,并坚持每天阅读的老人一直站在商业的前沿。 在李嘉诚基金投资Facebook后,就有记者去问李兆基有没有入股海外项目的兴趣。李兆基将此视为海外项目IPO前可遇不可求的机会,他如今的风格是,2/3投资于中资股及港股,以欧、美、日为主的其他国家占30%~40%。 二李都是香港大亨级的人物,年龄相差两岁,一个属龙,一个属虎。很久以前就常常被并列对比,2007年尤甚。一个主要原因是,近半年来,李嘉诚被视为看空港股的代表,不断减持手中的股份;而李兆基则是看多港股的力量,1个月前还声称斥资百亿港元继续建仓,买入的包括中国人寿H股、招商银行H股、中海油 H股、中国神华 H股。 在过去的1年中,80岁的李嘉诚并未因为高龄而错过资本的盛宴,第三次华商大会上,其1794亿港元的个人财富再次蝉联华商富豪榜首,比去年增加了290亿港元。仅在近半年减持南方航空、中海集运、中海远洋等股票的过程中,就获利62亿港元。两年前,他的一次演讲称,90%的时候思考未来而不是现在;今年的一次公开发言时,他又称,90%的时候思考风险而不是赢利。他还在今年5月警告内地A股的过高市盈率的泡沫,其后得到了“5·30”的印证。 李兆基原本是排斥炒股的人,因为觉得“房子的地位已被股票和金融投资取代,股市一天成交400亿港元,而楼市每日只成交4000万港元,相差1000倍”。因此,3年前成立了“兆基财经企业”,然后成为了“亚洲股神”,身价从香港第三富豪,成为仅次于李嘉诚的第二富豪。他曾向外界透露,到2007年12月,3年内兆基财经的资产由500亿元增至了2000亿元以上。看多股市的李兆基还认为,到2008年恒指上升到33000点时,兆基财经的资产还能增长20%,即400亿元。看好李兆基的人常常举的一个例子是,李嘉诚和李兆基当初都认购了中国人寿,结果,李嘉诚获利近50%,而李兆基获利近10倍。李兆基的选股要诀是,先选国家、再选行业、再选企业,优选龙头股,龙头股价格过高时,则可选龙尾股。他也将股票喻为五行,金融股是“金”、资源股为“火”、内地房产股为“土”…… 不过有个共同点,看空的李嘉诚与看多的李兆基都在今年不止一次地对外强调,反对借贷炒股。包括波司登在内的诸多上市公司的机构投资者中,有时也会有二李的同时出现。 而另一个不同点是,作为二李相同根基的房地产,李嘉诚早两年已通过长实与和黄在中国内地城市大举储地,而李兆基的步伐要慢一拍,他正物色10~20个内地城市的土地,并认为,今天的内地就如同上世纪70年代的香港。 附: 据说,采访李嘉诚每年有3次机会。分别是3月和8月的长实和黄全年和半年业绩记者会,以及5月的长实和黄股东大会。 潘石屹:相信中国的未来 冯仑把阿里巴巴在香港上市和巨人在美国上市称为全世界人民给马云和史玉柱发的奖金。按这个标准,潘石屹也得到了世界人民发的奖金。 按娱乐界的标准,上市之前,潘石屹在地产界是偶像派而非实力派。尽管有很高的曝光率和影响力,包括在电影中的出镜,但是,资金一直是潘石屹腾飞的一个软肋。这位曾经在海南闯荡过的西北汉在业内有时还会被称为“小潘”。 2007年真的是中国公司IPO顺风顺水的年头。之前的几年,从潘石屹将公司改名叫SOHO中国后,就尝试过海外上市的努力,但都无功而返。这一回,他如愿了。 在他路演的最后一天,到了旧金山,只用了1分钟就确定了按最高限每股8.3港元的最终定价。这使得公司募集的资金达到18.97亿美元,市值也达到55.7亿美元。 能说会道能写的潘石屹本人就是SOHO上市最佳的记录者,透过博客就能看到那段时间发生的故事。 这是一个主角是潘石屹与张欣夫妇的财富故事,在路演中,潘石屹喜欢穿深色西服,而张欣则喜欢一身白衣。 募集的资金原本还可以更多,第一天香港路演,认购就超过了4倍,投行UBS就给潘石屹打来电话,建议将最高区间调整为8.8港元,而不是最初的6.3~8.3港元。 0.5元的差价意味着数亿元的现金,潘石屹与张欣商量的结果还是放弃了提价。这直接导致了一个愉快的烦恼,机构和个人的认购都超过了100倍,股票的分配成了问题。潘石屹在博客上写道,“会议一直持续了好几个小时,最后大家都精疲力尽,但结果大家都不满意,每家银行都埋怨自己分的股票太少。他们在会上争着分股票都讲英语,我也插不上话,也没人顾上给我翻译了。” 另一个插曲是,认购时冻结的2200亿港币,为SOHO中国带来的利息收入就超过了1亿元港币。 过程是辛苦的,潘石屹的右脚在香港穿梭中环时还磨出了泡,发了炎。9天的路演中,潘石屹写道:“去了8个城市:香港、新加坡、伦敦、法兰克福、迪拜、纽约、波士顿和旧金山,每天平均开十个会。觉基本都是在飞机上睡的。一对一的会议有58个,分组会议有73个投资基金参加,午餐会议有291个投资基金参加。” 一对一的会议中,下单率高达94.8%。保荐人的分析包括了全球金融市场以及SOHO中国独特和神奇的商业模式等,而潘石屹则不以为然,他觉得那都不是最根本的原因,“最根本的原因是全球都看好中国,相信中国的未来。”一个可以佐证的案例是,另一家商业模式、企业性质、物业形态与SOHO中国不同的远洋地产,在路演中同样受到追捧。两家公司“共同点是来自中国,来自未来全世界最有希望的国家”。 在路演的日子,潘石屹“想起了童年的小伙伴,想起了乡下田野里吃被火烧过的土豆、玉米、毛豆,想念村子里我一直放养的那头独角的老黄牛,想那过年的欢笑与鞭炮声……”在新加坡CBD时,他还想起了“十年前,北京的CBD还是一片工厂区”。 附:潘石屹答朋友、网友关于SOHO上市的问题 问:上市之后,你们夫妇进入富豪榜,你的感想如何? 潘石屹:这是上市过程中,我们准备回答的问题中所没有准备到的,但也是大家问得最多的一个问题。在上市成功那天,张欣对我说:真是一场误会,我们俩从本质上是最不关心钱、不关心这些数字财富的,但在我们的名下却有了这么多的数字财富,这都是社会托管给我们的,我们的责任是要把它用到该用的地方上去。 跟着创业者有肉吃 冯仑去杭州参加马云的阿里巴巴上市满月酒活动,发现那些员工突然都成了汇率专家,因为公司上市,许多成为百万富翁的员工的资产体现都是港元。 每一个财富故事发生,除了主角的财富英雄出现,常常会有一批配角拿到“大礼包”。碧桂园上市,杨贰珠、苏汝波、张耀垣及区学铭四位股东成为了亿万富翁;SOHO中国上市,3天后潘石屹给员工写了“一封迟发出的信”,称,“截至2007年10月7日在册的通过试用期的全体正式员工都将发放期权”。 纽交所IPO归来,史玉柱在陆家嘴大犒三军,全体员工各获老凤祥定制的金币一枚,重9.39克,印“纽约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巨人网络”标识。史玉柱同时宣布,全体员工加工资。 史玉柱的身价增加了近200亿元,而巨人网络上市,也造就了21位亿万富翁,186位百万富翁。亿万富翁中包括史玉柱的女儿史静,持有3800万股。长期追随史玉柱的四个火枪手中的总裁刘伟(1.6%股份)和副总裁程晨每人获得了大约近5亿元的身价,公司COO张路持有1.3%的股份,身价在4亿美元,CFO何震宇、CTO宋仕良、负责企业发展研究、媒体与政府公关、销售及市场推广的三位副总裁袁晖、汤敏、陆永华,5位身价之和也达到了近7亿元。据史玉柱透露,他直接管理的二三十名公司骨干,身价都上亿元了。 有人将史玉柱与马云各自在公司的股份做比较,史玉柱个人股份达到了公司股本的68%,而马云个人则只有近6%。马云身价的增加,不足史玉柱的1/10。有观点因此说,马云是在散财。事实上,两三年前,阿里巴巴上市迟迟未决,员工薪酬又不高,马云就通过稀释自己的股份在凝聚人心。 阿里巴巴7000名员工中的近70%都分享了上市公司26.32%的财富,近184亿港元。 他们持有4.04亿股,这还不包括3919万股的认股权和25万股受限制股权。人均身价在200万港元。20个亿万富翁产生。 在阿里巴巴CEO卫哲看来,从来没有哪个公司像阿里巴巴一样那么多人普遍分享。在26.32%中,7名高层分享着12.79%,包括公司联合创办人蔡崇信、CFO武卫、副总裁戴珊等,其余员工分享着13.53%。这位才来了11个月的空降兵身价10亿港元,持有的公司1.0762%的股份仅次于创始人马云和蔡崇信,高于创业时一直跟随马云的18罗汉。 在阿里巴巴上市过程中,美国雅虎、AIG、、新鸿基地产、工银亚洲、九龙仓、郭鹤年6个机构投资者是获利者。阿里巴巴的风险投资时期,那些投资过阿里巴巴的软银、Investor AB、高盛、富达投资、新加坡政府科技发展基金、雅虎、日本亚洲投资、Granite Global Ventures和TDF也是财富分享者。 从史玉柱与马云持股的绝对数量看,有人认为史玉柱是独善其身,而马云是兼济天下。其实不然,那些人漏算了一点,两家公司所制造的亿万富翁数量是近似的,跟着史玉柱与跟着马云一样有肉吃。 对史玉柱来说,公司期权的百分比才接近7%,“后面还有余地”,上市后加盟巨人的,“只要能干”,就有机会得到期权。 作者:谢扬林 相关报道: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