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独家专访王长田:光线华友合并十大热点话题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19日 15:45 新浪科技
![]() 光线传媒总裁王长田在今天的新闻发布会上(骆磊/摄) 新浪科技讯 11月19日下午,光线传媒总裁王长田今天接受新浪科技独家专访,回答了光线传媒(以下简称“光线”)与华友世纪(以下简称“华友”)合并的十个热点问题。 今天下午,光线与华友在北京正式宣布合并成立新公司“光线华友”。王长田出任新公司董事长兼CEO,华友总裁王少建出任联合总裁兼CFO,光线副总裁李晓萍出任联合总裁,华友董事长CEO王秦岱退出。 王长田透露,自己曾多次挽留王秦岱未果,他退出是因个人有了新的发展。据悉,双方此次合并采用了一创新的交易方式,光线初期持股42%,两年内有望最高持股65%。新公司没有裁员举措,并将对员工发放期权,2008年目标是在11个领域争行业第一。 话题1:光线有能力独立上市 新浪科技:这次双方合作谈了多久,我听说光线在今年初就开始找华友谈? 王长田:在上市问题上,其实我们有2个选择,合并或独立上市。我们跟华友谈了有1年,同时私募与上市运作也非常顺利。好几个投资者都给了意向书,如果我们想私募,资金也早进来了。私募的话,明年6月份到纳斯达克上市,跟承销商也谈过了,他们也认为明年6月份没问题。我们一直犹豫走哪条线,随着跟华友进程越谈越深,最终放弃了独立上市。我们认为与华友的合并更有价值,不是上市不了,而是主动放弃。 新浪科技:中国企业在纳斯达克创造了很多奇迹,做出放弃在纳市独立上市的决定应该不容易,这其中有没有一些特殊的原因? 王长田:大概有4方面的原因。首先,华友的2条业务线跟我们互补,音乐资产与SP业务。它们音乐资产是中国最大的,光线作为娱乐公司,未来一定会介入音乐,这种合并让我们有了非常好的基础;SP业务这块,尽管现在遇到困难,但随着3G时代到来,以及更多运营商牌照的发放,SP仍然会有很不错机会。华友是SP的领先者,我们不认为SP完全不值得做了。 其次,自己上市我要等到明年年中,说不好中间还会出现波折,导致延误。通过合并,我们至少提前了半年进入纳市。当初预计,最快甚至有9个月领先时间。现在提前半年仍然可以干很多事情,而且避免了不确定性。 第三,华友有7千万美元以上的现金,我们独立上市无非也是为了拿现金。独立上市可以产生品牌影响力,但合并也能造成影响力,因为这次合并是中国第一个通过合并进入美国股市的成功案例。虽然合并比上市拿到的资金少一些,但算上时间成本以及其他的不确定性因素,我认为总体融资规模小一点是可以接受的。 第四,华友的人才对我们有价值,比如他们的音乐人才与SP人才。光线是民营企业,有着行动迅速、战斗力强、灵活性强、公司文化简单直接等特点,华友是一家上市的技术型公司,他们的规范性,对技术重视,对纳斯达克标准的熟悉程度都比我们好,他们会给我们带来新的文化与做法。 新浪科技:华友之前也谈过一些合作企业,没成。这次跟光线谈,成了。我想问问,你们成功的撑点是什么? 王长田:华友感觉与我们的业务互补,加上他们也希望往娱乐方向转型,没有哪个公司有光线这种雄厚的基础。 话题2:没有投资者并不可怕 新浪科技:印象中,光线好像有过多次并不成功的融资经历,你怎么看光线过去的融资尝试? 王长田:关于融资我想说两点。第一,这个行业受管制最严,经常不是钱问题,而是政策问题。政策如果不允许,你拿着钱能干嘛?第二,光线这些年积累了不错资金,财务保守,不乱花钱,没那么缺钱。如果投资者给我们的条件不够理想,我们为什么拿这个钱?看到有些公司拿到钱反而死的更快。 我想过,没有投资者的钱,我们不能自己上市么?我有过赌一把的念头。我认为一个企业能不能上市取决于业绩,不是看它有什么股东或什么投资者。很多SP、互联网公司有着很好的投资者,但它们还是死掉了。所以,关键要靠自己,别人只能锦上添花,不能雪中送炭。资本市场一直是嫌贫爱富的。我们用这次成功告诉那些公司,没有投资者不可怕,千万不能迷信那些私募资金,不能把他们看得太神圣。 话题3:光线持股最高达65% 新浪科技:在控股权的问题上,之前外界有两种截然不同的传闻.有说光线占大头,有说华友占大头,现在出来的版本好像很怪异,好像之前两种版本都不对? 王长田:这次交易完全没有涉及现金,采用了很特殊的股权结构设置。以股价作为依据,设计出4档股价。股价每达到一档,公司就会发新股给光线,光线的持股就会上升。当股价达到8.5美元时,光线持股可高达65%。前提是,连续60个交易日平均价格达到或超过8.5美元。在初期,光线只有42%的股权。两年时间,我们股价达到8.5美元应该没问题。现在很难算光线市值多少,也很难说是谁收购了谁,最好的说法应该是“合并”。 新浪科技:这种交易方式挺有意思的,谁想出来的? 王长田:是我们财务顾问的建议,华兴资本CEO包凡提出来的。我认为这种方式非常好,但也有点担心有些人难以理解它的本质。简单说,两年内我们持股可以达65%,我有信心在两年内让股价比较好。从过去一些经验来看,两年时间足够了。我们有很多东西是没拿出来,比如我们有5万个小时的视频资料库,如果逐步数字化放到网上,效果会非常惊人。 新浪科技:光线华友这次合并对中国资本市场有什么借鉴作用? 王长田:以股价为依托的这种合并模式,给以后的合并带来新视角,也给中国想上市公司带来新的可能。我们完全可以通过与已经上市的公司合并来实现上市,这以前只在国内A股发生过,我们在美国市场做到了同样事情,这本身就是很有价值的事情。 新浪科技:你对华友未来股价有什么预期? 王长田:你观察过去几天的股价,传闻是从上周一出去的,5天涨了17%,同期中国概念股是在下降的。这段时间我们没有对传闻做任何解释与业绩说明,大家对传闻将信将疑,是完全自发的市场表现,这说明大家对并购还是看好的。随着业务结构的改善,我相信股价上升是一个正常的过程。至于上升到什么点,我是资本市场新手,我说不好。即使短期大家不看好我们股票,也没问题。我们不做短线,我们要做长线。传媒娱乐不能做短线,有些投资需要现在开始规划,需要时间才能取得收益。我们闷头做了3年,不在乎再做1、2年。 话题4:新名字是交易条件之一 新浪科技:“光线华友”这名字是谁起的,名字纳入了两个公司的元素,有没有什么特殊用意? 王长田:是我们管理层一块想出来的,你可以把它当成这次交易的条件之一,我们没有抛弃华友,而是一种融合。这名字可以反应一个公司未来的特征,光线是内容,华友在转型为内容,新名称让公司获得新形象。 话题5:王秦岱个人原因退出 新浪科技:大家对新公司的管理团队非常关注,请你介绍一下。 王长田:我任新公司的董事长兼CEO,同时也是公司最大的个人股东。华友总裁王少剑出任联合总裁兼CFO,光线副总裁李晓萍出任联合总裁,我们3人组成公司的最高管理层,他们2人同时还是公司董事。在公司董事会中,光线占的比例更高一些。 新浪科技:华友董事长王秦岱淡出新公司了? 王长田:他是一位我很尊重的企业管理者,我们两人对于未来行业发展有非常多共识。整个合并思路,是我们加上其他管理者一起碰出来的。我多次挽留他,但他个人有一些自己的安排与发展计划,同时也觉得我可能更加适合做新公司的管理者,他主动提出退出。我对他的离开感到非常遗憾,他是公司第二大股东,我们未来在业务上继续有一些沟通。 新浪科技:合并后会裁员么? 王长田:华友之前做过人员与部门的调整,合并之后不需要再改动。现在都是走事业部体制,华友事业部与光线没有任何一个是重合的,不需要裁员。在综合部门方面,会有一些调整。我们也希望在合并过程中,让公共部门员工可以有更广泛的个人选择。 新浪科技:有人认为,华友是通过SP快速起来的企业,光线是一家非常传统的视频娱乐企业,双方文化冲突非常厉害。在你看来,企业文化冲突是否合并将面临的大问题? 王长田:合并之后,大家更多是干原来的事情。我认为,在某种意义上保持各自文化的特色,不是大不了的事情,没必要一定要去适应对方。双方的文化在某种意义完全可以共存,在大方面保持一致就好。大方面的统一需要时间,但不会造成冲突。比如我刚提到的事业部运作机制,整合起来难度不大。 话题6:公司已走出3年业务低谷 新浪科技:2000年到2003年应该是光线业务的巅峰时期,这阵你们规模几乎每年翻番。但从2005年开始,光线市场出现滑坡,这是不是迫使光线合并华友谋变的主因? 王长田:我在任何场合都不否认的一点是,我们在2005、2006年遇到一定的困难。所以,这3年来我卧薪尝胆,很少露面,低调去调整公司业务。但这3年我们的进展非常大,一是拥有了在620个频道、320个电视台播出的中国最大的节目发行网,二是重点北上广地区在2007年的合作重新得到加强,三是开展新业务取得成绩,我们电影进入前三,电视剧进入前五,大型活动上至第一。我们巩固了在行业的地位,颁发了很多奖项,同时降低对个别节目与地区的业务依赖,让我们业务更加均衡,降低公司风险。正是过了这三年的积累,才有了我们上市与合并2种选择。我们现在的业务已经完全回来,也超过过去,今年收入是去年的2倍。 新浪科技:感觉大家对光线的印象还停留在3年前,一个纯电视节目公司的角色。 王长田:光线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电视节目公司,尽管这是重要的业务基础。我们现在是非常国际化的传媒、娱乐公司。外界过分夸大了新媒体对我们的意义,夸大光线对新媒体的依赖。我们是最重视新媒体,它未来会有很大市场空间,我们但始终认为新媒体只是渠道一种,未来也不能替代其他渠道,电视仍然是最大渠道。 我们新媒体主要发展互联网视频,但这块现在技术条件、市场条件还没有成熟,没有人真正赚到钱。我们曾经作的很成功,后来用户数据库丢失导致网站排名大幅下滑,这个意外事件导致我们战略受挫。后来尝试去弥补,想过重新发展,但效果不理想。 我们新的计划是,成为一家提供内容的B2B公司,原来是B2C。这模式不错,将来不排除采取收购方式去整合其他视频网站。他们有用户,但没有内容。渠道未来肯定过剩,我们拥有的内容更值钱。 新浪科技:你怎么评估光线这些年所犯的一些错误? 王长田:光线这些年犯过很多小错误,流失过管理层,失去过客户等等,但战略性的错误我们没有犯过,这很关键。你有一千个成功,但一个战略错误就给消耗了。如果做新闻节目,这属于战略错误。很多公司不断尝试卫星频道经营,没有一个成功,这也是战略性错误。 新浪科技:你怎么看华友这几年所遇到的波折? 王长田:我看到有人说,两家公司都在下坡,日子不好过,这次合作有风险。其实,光线不是走下坡,是外界一直保留着走下坡路的印象,因为3年来我们没有对外宣传过,外界不了解所致。我也不认为华友走下坡,行业遇到了问题,不代表它自己出了问题。他们转型是最好的,如果没有他们的转型,光线也未必会与他们整合。 话题7:家人未进入公司决策层 新浪科技:有一些曾在光线光线工作过的人觉得,光线内部有一种“家族企业文化”,您是否听到过类似说法? 王长田:离开的人说一些对公司的意见,我认为这属于正常。关于家族企业问题,关键是看现在工作的人,特别是我们的管理层是否也这么看。我们有6个副总裁在真正管理公司,没有一个是我家人。我家人在一些做服务的部门,没有参与公司的管理决策,外界有些说法不准确。 话题8:合并后将发放员工期权 新浪科技:今年好几个国内互联网企业上市都缔造了一大批富翁,百万或千万级别。听说光线现在还没在内部公布期权分配计划,为什么? 王长田:我们一直有骨干员工的期权计划,由于一直不确定是那种上市方式,独立上市与合作的分配计划是不一样的,所以财务部门主张等合并之后再做期权分配更稳妥一些。我们接下来就会推行期权计划。话说回来,外界对上市缔造百万富翁有片面认识,市值不一样的公司创造财富不一样,分摊到员工身上也不一样。我们公司显然没做到那个程度,创始人、投资人也没享受到那个程度,我们骨干员工如果没有到那个程度,也正常。比如我,没有进入首富或富豪排行榜多少名,我也认了。外界不要以缔造富翁的数量或市值去看待一个企业的好坏。 话题9:低调为与行业保持距离 新浪科技:你这几年不太接受媒体采访,也很少出席一些时尚派对。作为一个传媒公司的掌门人,这么低调是出于什么考虑? 王长田:我只参加2个组织的活动与会议,我是北京市工商联副会长,也是首都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业协会副会长。我基本不参加其他任何公司的活动,一是不喜欢,二是认为没必要。 几年前我曾经说的比较多,当时我认为自己作为行业的领导公司,有为行业进行呼吁与引导的责任。后来发现环境在改善,同时也发现作为企业最重要还是先做好自己的事情,做出榜样自然能影响行业,光呼吁不能解决问题。所以在2005年3月份以后,我基本不接受媒体采访。 接下来,我也不希望成为公众人物或明星。虽然一直身在娱乐界,但从不把自己当娱乐界人物,我喜欢在幕后默默做事的风格,希望成为推动中国传媒娱乐发展的幕后人物。我喜欢与行业保持一定的距离,做一个行业千万不要完全跟行业完全融为一体,这会影响你的判断。 话题10:光线华友要争行业第一 新浪科技:听说光线最近在郊区开了一个内部会议,会议主要讨论什么主题? 王长田:开了2天中高层会议,主要关于2008年的规划,我们在会议上提出的目标跟口号是,我们是第一!我们要成为中国最大的娱乐内容提供商,成为中国最有影响力的传媒与娱乐集团!我们要细分到不同领域,并力争做到这些领域第一。 做到数一数二一直是光线的理念。我们进入领域,都希望做到市场第一。我们如果不做到前二,要么换人,要么不做。做第三在赢家通吃的时代,没有什么意义。与华友合并后,我们在很多领域实现了第一。有些要继续努力,比如电影、电视剧。 新浪科技:目前国内有一些已经上市的公司,也打着传媒公司的旗子,光线与他们有没有本质区别? 王长田:光线与他们不是一类公司,光线首先是一个内容公司,然后是一个内容加渠道的公司。那些公司最多只是一个渠道公司,或渠道型广告公司。我这么区分,是担心传媒概念被做烂了,他们在资本市场的表现会连累我们。我们是中国在美国上市的唯一的传媒娱乐公司,在中国有自己的独特性。 同时,我们采用的是全球几乎无一例外的传媒娱乐模式,像新闻集团、时代华纳、迪士尼、NBC环球,都是完全一样的模式。中国未来也绝对不会只出光线一家娱乐集团,一定像美国那样出来几家。我们是电视节目出身的,可能会有电影出身,或者互联网。 我们要做综合的新闻集团,这不是吹牛。未来大家都这样做,只是规模问题。我们发展速度快,规模不是核心问题,结构模式才最核心。我们的结构模式与那些传媒集团一样,缺的是发展时间。从几百份之一、几十分之一到几分之一,我们可以通过并购与发展逐渐缩小与它们的差距。看看分众、阿里、百度它们的成长,传媒领域为什么不可能出现这种公司?(马全智)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