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娱乐精神和商业文化的完美结合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30日 02:13  财经时报

  本报记者 吴怀尧特约撰稿 李江华 

  香港不像纽约那么广聚四海,却俨然是当代艺术的集散地;也不像欧洲各地拥有久远的历史传统,行为举止却一派贵族作风。在历史的夹缝中,香港创造历史,衍生独特的文化。在很大程度上,这与其强大的商业成功和经济地位密不可分  

  说到香港文化,很多人第一时间想起的是:“古惑仔,周星驰,武侠小说,流行歌曲,东方之珠。”除此之外不乏疑问:“香港文化?香港有文化吗?”

  娱乐精神

  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香港。没有去过香港的人,多半也看过成龙的电影,周星驰的《大话西游》,听过张学友的歌。四大天王在内地霍乱式的流行,原因在很大程度上如王朔所说:“当他们想自我表达时,总是有现成的句子供他们表达,句式,语感,所传达的情绪非常接近一句不知什么时候飘进耳朵的流行歌词。有的听上去新鲜,有的有趣,但大家都那么说,也就成了套话、时兴话。”而流行词的背后,无疑是文化向心力的趋同。

  从面积上说,香港是弹丸之地,小河弯弯向南流。但它以强大的生命力影响、改变甚至改造着包括大陆在内的周围世界。

  “对于像我这样从小在小镇上看着港台警匪片长大的上世纪70年代人,说香港流行文化对我没什么影响,肯定是装蒜。但要说香港有什么文化,它还真没有。”文学编辑施袁喜告诉记者,如果“流行文化”这种说法成立,他认为“香港是中国最有文化的都市。”

  不可否认,香港的花哨符合一代青年的审美,当年的穿着打扮甚至说话的强调,都曾是内地人小年青模仿的对象——从喇叭裤到爆炸头,从戴墨镜到迪斯科,无一例外;而香港警匪片里的英雄主义,以及金庸带来的武侠世界,更是在无数人心中种下香港情结。

  在全球娱乐浪潮风起云涌的今天,香港娱乐精神和商业文化完美结合的独特地位,对于内地流行文化来说有着启蒙的作用。“歌手的宣传,电影的推广,从很大程度上说,内地都是在学香港。”曾经是张艺谋的御用编剧,如今自己当导演拍摄“时装功夫电影”的李冯说。“他们的很多运作模式都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当然,恶意炒作排除在外。”

  最近,为纪念香港回归十周年、追溯粤港娱乐经典,新浪网还推出了“粤港十年 网娱盛典”大型文化评选活动。网友不仅可以通过网络评选粤港十年的风云人物,还可以通过博客、播客等平台参与丰富的互动活动。“这将透过普通人的视野,展现香港十年来文化娱乐的经典,同时也试图深入挖掘包括来自博客、播客、论坛在内的民间智慧,为网民提供更新鲜的资讯和互动体验”。 新浪CEO兼总裁曹国伟说。

  十年前,谁也不会想到内地的草根娱乐会大面积繁殖,开创了中国草根娱乐恶搞时代的《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的作者胡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却坦言:“我非常喜欢周星驰的电影,可我做不出比他更搞笑的东西。”

  商业文化

  港台文化的胜利究竟是文化的优越还是工业的成功?现在还有很多人会问这个问题。

  大江健三郎写过一本叫做《我在暧昧的日本》的书,在一些采访对象眼里,香港文化也是暧昧的。

  不管是暧昧的,还是武打的,归根究底都是娱乐的。也许它有时还带着些许艺术的包装,可没有人否认它的娱乐本质。毕竟通俗文化和艺术之间的界限本来就是很模糊的。

  重要的是,无数的经典电影与无数人的青少年时期联系在了一起:《英雄本色》系列、《赌神》系列、《倩女幽魂》系列、《黄飞鸿》系列、《逃学威龙》系列、《古惑仔》系列,还有《新龙门客栈》、《上海滩》、《精武门》等等。每个年代都有不同的经典,粤港地区特有的乐观向上的娱乐文化,已经成为几代人的精神食粮。这些电影,全是香港出品。

  内地火爆的《武林外传》剧中随处可见流行歌曲、现代舞、广告词、综艺节目主持词、电影片断,让70年代人心领神会,捧腹大笑。如李大嘴问:“什么是三十六计?”众人边唱边跳:“爱情三十六计,就像一场游戏。”这种幽默搞笑的智慧小火花,在80集中时常跳跃出来,以玩笑的口吻向流行文化致意。编剧宁财神说,这部戏是他专为70年代人写的,70年代人正是受着港台文化和流行文化影响长大的。

  最为有趣的是,香港不像纽约那么广聚四海,却俨然是当代艺术的集散地;也不像欧洲各地拥有久远的历史传统,行为举止却一派贵族作风。在历史的夹缝中,香港创造历史,衍生独特的文化。在很大程度上,这与其强大的商业成功和经济地位密不可分。

  当东亚各国都力拼制造业,靠出口起家时,香港已经利用和大陆的近水楼台之便,把生产设备迁到大陆,先一步完成了从以制造业为主到以金融服务业为主的城市转型。在大做制造业转口贸易的同时,香港也改装欧美日文化,再贩卖到东南亚。二手的文化输出造就了香港娱乐业的奇迹,而香港电影的兴起也紧密依赖各地人才的汇聚——极盛时期,大陆、台湾、新加坡、日本、马来西亚甚至越南、菲律宾、澳大利亚和美国的各色人物,都纷纷前往香港娱乐圈淘金。

  “港台的东西太甜,太想让人舒服,但一个舒服的姿势久了,就不满足了。”在《我看大众文化》一文中,王朔写道:“他们尽管也吹拉弹唱,又写又画,其实提供的不过是娱乐,声色犬马,光怪陆离。从港台文化的拥护者和着迷者自诉的身体症状看,他们也是被娱乐了一把,十分痛快,高兴,轻松,有人还有精神腾飞心灵被洗涤的幻觉。”

  对此,内地知名的零点乐队曾经有过不同看法,他们认为:“港台文化的到来是一场新文化运动。”几年过去了,这个观点已经不新,但命题的核心疑问仍然存在:“真是这样吗?”——截至目前为止,似乎没有人站出来给出一个肯定或者否定并且可以服众的响亮回答。

  香港的春晚很有地域特色

  □ 巫昂

  连续两年春节在香港过,发现了一个怪现象,就是除夕晚上很无聊,除了去铜锣湾边上的维多利亚公园逛年宵展销会,在人群里头拥挤着转圈子(他们自己叫做“行大运”),就是闷在酒楼吃团圆饭,一千港币起包的六人套餐,又或者去设施超级破烂的NEWAY等香港本地钱柜K歌,唱陈奕迅的“无法将富士山沦为私有……”

  香港词人艳惯了,侧田的《好人》依然是林夕的词,不晓得林老师几时退休,一帮港式方文山等急了吧。听说最近NEWAY的太子爷也在泡女明星,真是没天理。有泡妞的钱,也不把NEWAY的包间重新

装修一下,歌单发黄不说,墙壁都在落皮,香港人自己,倒还很ENJOY的。

  像我们这种国语超好的同志,不看春晚就没别的可看了,因为无线、翡翠等台,放的香港本地春晚,都很无聊,大牌明星、歌星诸如谢霆锋、TWINS都在北京一带忙碌着圈钱呢,剩下一群老弱病残、虽红犹紫的人物,比如那位总是做方太厨具广告的半老太太,还有另外一些我们压根也不知道是谁的谁。他们喜欢在晚会上走花车,一只很奇怪的花车,由几个场工用力拖着,底下坐的一样是政府领导和各界贤达,还有当义工的观众,导演喊:“鼓掌鼓掌!”

  底下便猛力鼓起掌来,但是人少,显得有些稀稀拉拉。几个穿着大红唐装的主持人跑上来,演播室太窄小,主持人的脑袋几乎要碰到

天花板上的灯,他们使劲向彼此靠了靠,让摄像往前凑凑,不然另外一群后场演员在后台化妆的情景恐怕就要穿帮了。

  当然了,还有麦玲玲、杨天命、苏舜民等风水师傅,在电视台唧唧呱呱,教你过年期间,在屋子里头都摆些什么水晶球铜片片之类,车牌该换成什么,老婆该换成哪款,如何拴住老公,等等。当然,也有

演唱会,但是除夕夜开演唱会的是一个叫做张伟文的娘娘腔老男人,长得很像刘青云,听说他以前是给歌星们唱和声起家,近年来香港歌手业不景气,他老人家居然借由一些方言老歌红了起来,召集了一帮老年师奶捧场,老粉丝们上来一捧随便什么花,就感激到肝儿颤,恨不得鞠躬到三百六十度。

  之前,我们把香港春节的夜生活和电视节目,想像得过于华美,正经去过了方才晓得,其实没那么棒。去年,我们和香港妹夫一起坐着看春晚,他普通话说得七荤八素,只顾吃手里头的美国提子,顺便学赵本山喊“白云”。

  我们问他:“内地的春晚你觉得怎么样?”他非常礼貌地说:“很好啊,很好啊。”就跟我们之前问他:“北京怎么样?”他回答:“冷,但是很大。”天底下的外交辞令,都一样。

  (作者为著名专栏作家和电影独立制片人)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频道精选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