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美顶级风投商KPCB:美国VC的中国之路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25日 11:07  IT时代周刊

  KPCB风险投资公司合伙人泰德·施雷恩 (供《IT时代周刊》专稿)

  现在,风险投资基金在中国获得越来越多的青睐,特别是在信息产业中,任何时候都能看到风险投资基金商的身影,他们在中国的投资是怎么进行的?在中国投资有什么特色,最常见的风险投资模式又是什么?

  一个接一个的疑问,让人们对神秘的风险投资商心生向往!

  美国VC的中国之路

  美国的风险投资行业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初期,最初时每年有大约500家公司获得风险投资基金,从上世纪80年代初期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这个数字基本上没有变过。在这期间,约有20%至30%获得风险投资基金的公司最终成功上市。

  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获得风险投资基金的公司开始急速增长,到上世纪90年代末期,许多公司先后上市,但还不足以与原来20%至30%的数字相媲美。1998年至2000年,每年有2500家左右的公司获得风险投资基金。2001年至2003年,总共有大约80家获得风险投资基金的公司上市。

  由于太多资金涌入风险投资行业,市场竞争变得异常激烈,如今这个行业的发展举步维艰。鉴于成功获得回报的难度太大,那些处于中游的风险投资公司面临着巨大的压力,甚至连Sevin Rosen这样顶级的风险投资公司也决定撤出这个市场。但那些全球最知名的风险投资公司,譬如KPCB和Sequoias,却没有受到这种所谓“竞争”的拖累,业绩一直都非常出色。

  在这种情况下,美国VC开始将目光瞄向了新的市场。

  KPCB公司是其中的代表。它在风险投资行业已经有35年的历史,主要投资目标是那些初创公司,也做些“快速增长的公司”(Speedups),即在投资后的季度中收入达到百万美元的公司。另外还有“创业雏型期公司”(Incubations),即一些投资商感兴趣的创业想法;由他们来寻找和组建创始团队等等。

  据了解,公司最感兴趣的领域是信息技术(IT)和IT基础设施,以及这个领域的增长,因为投资商在IT领域投资已有多年的经验。另外,我们有25%左右的投资是生命科学及其相关行业,在这个行业也拥有丰富的经验。另一个新的投资领域是绿色科技。

  现在,投资商在这些国家进行大量投资,其实并不是非常看重创新,而是占有市场。中国绝大多数的风险投资者从事这个行业以前都是投资银行业出身的,多数人来自金融行业。而许多美国的风险投资者都拥有运营背景。比如KPCB的所有人过去都做过经营工作。 而中国的情况是,中国的风险投资都是围绕交易进行的——所有一切都是以IPO(首次公开募股)为中心展开——而这种想法非常可怕。

  在风险投资行业,美国的VC更愿把自己视为公司缔造者。进入中国的目的是创建公司,IPO只是这个过程中的环节之一,它只是VC得以回报的方式之一,但它并不是比赛的终局。假如以比赛作比喻,它其实应该是收杆赛。非常坦率地说,从统计数字来看,我们在IPO之后赚的钱远远超过IPO之前。

  所以,在中国,大家关心的不是如何帮助这些公司实现增长,而是如何让公司上市。这种做法存在几个问题。2000年以来亚洲共有39起科技公司的IPO,其中25起等于或者低于他们的询价,低于询价的占绝大多数。这说明大家对于未来,即公司的发展缺乏关注,

资本市场最终会意识到这点,并且出现对抗性的情况。一味追求上市还说明了一些其它问题:现有的人才无法消化30亿美元的投资,管理人才匮乏……

  风投在中国最喜欢“连锁店”模式

  在中国寻找市场的风险投资基金,以及将美国的风险投资模式输出到其它国家,一般都会面临两大挑战。一是撤出资金是否容易:VC可以轻松地投资这些公司,但怎样才能撤出投资资金呢?

  第二个挑战是公司治理和法律框架。这才是真正令人担忧的问题。作为一名风险投资者,你是公司董事会的成员,是公司的少数投资者,你真正的工作其实是提出咨询建议。在与其它国家打交道的过程中,你如何才能确保你的投资不会以种种方式被挪作他用,也就是如何才能确保你投入的资金按照你希望的方式被运用?双方签订的合同又是如何被履行的?仅仅只有诚信不能解决这个问题,它还取决于合同的可执行性以及少数投资者行使监督权力的能力。

  美国风险投资公司进入中国市场的模式其中一种是“没有领导者”模式。风险投资者初入中国市场的时候选择的就是这种模式。他们会“匆匆飞来中国,再匆匆离去”。这几乎与我坐镇一家我们投资的中国公司的董事会相似:我生活在美国,我每年来中国2次。我们同意随时通过电话和电子邮件等方式保持联系。风险投资者在公司进行选择性投资的时候就采用这种“没有领导者”模式。

  第二种模式是“烤鳗鱼卷”。美国的风险投资公司会在中国当地聘用许多没有经验或者经验不足的人才,但却不会真正授权给他们。然后其中有一个中心人物是初来乍到的美国人,他们作出决策,但是他们没有在当地操作的经验,也不清楚在当地作投资决策需要考虑哪些因素。

  接下来是“北京烤鸭”模式。“北京烤鸭”的意思是投资当地的投资基金:“我们就直接去投资;我们在他们的基金里投入1000万美元,这样我们可以看看他们用这些钱做些什么投资,并且学习一些经验。”但是这条道路其实行不通。或许你可以看到他们做了什么投资,但你却学不到什么。你只是对这些人的投资有些粗浅的了解而已。

  最后一种模式是持久性的模型。我就将其称为“连锁店”模式。你可以在当地寻找专业的经理人,专业的风险投资者,然后出钱将他们招至麾下。他们会成为你公司的一部分,也可以让他们成为普通的合伙人。但他们都是中国当地的人才,他们都是有实战经验的风险投资者,拥有足够的资历,可以自己作决策,你不需要在美国遥控他们。我想这是在中国进行风险投资唯一可以长久实施的模式。

  而在印度,我们投资准则是选择性投资。也就是采用“没有领导人”的模式。但我们也会在当地寻找一些比较初级的人才,属于前面谈到的“没有领导人加上烤鳗鱼卷”的模式。

  风投能否成功关键在于人才

  风险投资是由少数人搏击的精品行业。操作风险投资的可以是几百人,也可以是几千人,但占总人口的比例相对很小。这是一个以人为主导的行业。你必须找到合适的人才。只有找到合适的人才,才能在其它地方拓展品牌。

  募集一两支基金对任何人来说都不是什么难事,但要长久地保持成功就要看你如何在投资方和投资对象之间运作,以及你是否成功地与他人共享信息。当然你不借钱也相当重要。我们要弄清楚哪些地方是我们可以施加影响力的,哪些地方是应该让他们自己作决定的。取得成功将会遭遇许多困难,但这是在中国获得成功的必由之路。

  有些中国公司从事的业务在美国不一定有。但这些业务与创新无关。分众传媒公司将漂亮的

液晶显示屏安装在办公大楼等各个地方。这是一种广告模式,分众传媒利用这种模式投放广告和新闻等。这种模式的效果很好,与当地的文化非常契合。这家公司取得了骄人的业绩。它其实并没有什么伟大的创新,不存在什么关键的
知识产权
,但这也没关系,只要它能满足当地的市场需求。

  现在,有些美国公司也在极力进军中国市场,但我认为多数情况下中国公司拥有更多优势去抢占当地市场。

  有些公司认为,“或许我们高估了中国市场。”我的体验是中国市场可是有13亿人口,而且人们的腰包正变得越来越鼓。不论是企业还是政府,与我一起工作的中国人都很有才华。他们希望中国市场继续急速增长。他们瞄准某些具体行业并且渴望在这些行业占据领导地位。他们的期望并不过分。他们期待在20年内完全占据技术行业。这是他们的目标。接下来就看他们是否能够很好地实施计划。

  在中国只进行过两种投资,一种是被动的,即我们并没有加入董事会,另一种是作为董事入主董事会。但我们积累了许多关于中国市场,以及关于公司应该如何进入中国市场的经验教训。

  VC必须让自己相信,即使身在五六千英里之外,这个管理团队也在做正确的、合法的事,他们的所作所为是合乎道德伦理的。这并不是说VC在美国就什么事也不管,而是要有所信任。在中国的时候,VC就会投入大量的时间亲自打理。这一点很重要。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1,840,000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