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评论:技术态度暗合IT企业不同轨迹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24日 16:25  eNet硅谷动力

  我很早的时候就发现一个现象,并跟同事们进行过分享。我发现互联网界技术出身的CEO,其公司的商业模式都很好,因为技术都比较强,都尽量靠技术解决问题。比如,丁磊的网易,网易的技术是公认比较好的,它当初的盈利率也是三大门户里最高的,一旦决定做游戏,也能马上把研发做起来。再看马化腾的QQ,李彦宏的百度,都是现在互联网界响当当的公司。国外Yahoo、Google、微软也是如此。反之,我们看Ctrip、51job等非技术出身CEO担纲的公司,很多都是走线下的模式。虽然每种模式最终都走向了成功,但是前者利润率高还是后者,结果不言而喻。虽然不可否认,Ctrip、51job所选择行业本身就需要很多线下操作,但是否用技术思维解决问题也是导致目前结果的重要原因之一。

  再说到阿里巴巴,有人说马云不懂技术,是不是阿里巴巴技术就不好?其实并不是这样。马云的确对技术一窍不通,但他有两大优点,一个是知人善用,一个是对商业的高度敏感。马云的人格魅力很多人都有领教,单从一点,他能做到跟任何人交流时让你感觉到他的重视,他的亲和力,这点就是我所接触过的大多数高管所不具备的。而且他是很自然的流露,并不是有意做作。他有一句话我一直很受用,就是做什么事都要用真心。阿里巴巴现在估计有数百人的工程师队伍,很多人在业界都是一流的,比如刚刚被Oracle公司授予ACE称号的冯春培。上次跟他们交流,他们的主管很自豪告诉我,全国前十位DBA阿里可占一半,我没确认过真实性,但能说出这样的话代表一种底气。当年淘宝起来时,由于流量飞涨,网站经受了前所未有的压力。虽然此前阿里巴巴已经有经受了上千万流量的压力,但淘宝很快就超过了阿里巴巴,要知道C2C这类即时交易和互动的平台,并不像新浪做新闻的技术那样简单,不但需要即时展示会员发布信息,几乎显示的大部分信息都是动态的。最后在这些高手们的努力下,淘宝现在已经扛住了上亿的流量。所以孙彤宇说,淘宝现在有国内最牛的架构师。我一直在想,如果换做另一家公司做淘宝,可能都会夭折,因为阿里巴巴的B2B跟C2C架构有很强的相似性和可复制性,其中包括调到淘宝的工程师的经验。很多人说淘宝是钱砸出来的其实并不准确,没有技术根基再多的钱也是白搭。事实上淘宝当年也经历过这种痛苦,技术部每次开会都死活不让市场部加投广告,好在这些问题很快能得到解决。在阿里这样的大师被成为大侠,这样的大侠还有很多。不过相对来说他们更内秀一些,不会象一些同行一样经常去展示自己。

  我们都知道浙江有很多行业网站,其实很多网站都是典型的销售驱动型的企业,就是说网站做得不咋地,但销售做的很好。结果呢?客户被忽悠进来了没效果。所以为什么不看好这些行业网站的长远,就是这个原因,太浮躁了。阿里巴巴以前差不多每隔一两年都有一次架构重写,很多人都是在这种情况下锻炼出来的。我印象里,2000年前阿里几乎每一个项目都要推延,但之后经过流程改进得到了大大好转,很多项目甚至能提前发布。记得美国Ebay最严重的事故是连续一周当机,阿里巴巴早起也发生过一整天当机的情况,可以说没有这些经历就不会有现在的阿里巴巴和淘宝。

  虽然如此,我还是要说,我觉得目前国内的互联网界整体还是太浮躁了,也造成技术上的浮躁,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很多人甚至包括阿里一些人都觉得30岁以后就不能再写coding了,导致很多人想做转做管理,但事实上很多技术人才并不适合做管理。最终的结果是技术荒废了,管理也没做好。当我亲眼看到Sun公司一个项目团队,年龄都在30岁以上,为首是位女架构师时,心里不由油然升起一丝敬意,因为这样的团队在国内太少了。很多人做到30岁,要么做管理,要么就转到其他行业了。我一个朋友,做了10来年的技术,还拿了高程证书,结果前两年转行做保险了,后来又转回来做IT公司销售,我很为他10来年的积累感到惋惜。还有个例子,阿里一个技术总监跟我讲的,他说面试了一个30出头的技术经理,发现技术已经严重荒废了,管理方面还都是土办法,也没参加过培训,他说那一刻他对面前这个人感到极度的悲哀。这是中国一大批工程师的悲哀。到什么时候能有一辈子愿意钻研技术的技术专家呢?整个互联网业现在很缺这样专注的人!做到这一步,一点不比同级别的管理层待遇低,甚至更高。

  到哪天中国出现一帮30多岁的技术专家带头的时候,就说明中国的技术水平达到一定程度了,有一套规范了。我以前做需求的时候,发现单一个用例,就有太多不同的写法,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习惯,没有延续性。我试图建立起一套规范,但最终发现只能在自己的Team里执行,阻力太大了。前段时间张朝阳谈到他认识到之前对技术太不重视,导致现在的局面。我觉得他现在的确找到了问题所在,但不知道现在是否算晚。搜狐一直不缺市场和推广,缺的就是整合其收购的网站的技术和平台。当然现在这个问题也摆在口碑网面前,我们很早就在推动淘宝等跟口碑打通,直至深入到内部,前两天已经能让3500万淘宝会员直接登录口碑网,在雅虎也建立起了合作频道。这些都还是刚刚开始,我知道后面要做得还有很多。

  从我跟技术天天打交道那一天起,我就越来越认识到技术对互联网公司的重要作用,以及现在存在的问题,还有工程师们每天都在想什么做什么,所以我很早就发誓,如果我创立一家公司,我一定尽快让自己的公司拥有一流的技术人才,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尽可能给他们想要的环境,搭建一支真正规范、有业界影响力的工程师队伍。口碑网现在跟阿里针对专家路线设计了P1到P14的等级,其中也包括工程师,P14相当于首席科学家,那在行业应该会有很大影响力的,也不是一天两天能做到的,除了水平,还需要搞资历和成绩积累的。

  很多技术爱好者都绞尽脑汁往google、微软等跨国公司里钻,这点我很不认同。我认为一流的技术人才应该到总部在中国的优秀公司里来,因为只有在这样的公司你才不会是美国总部的执行者,也不用为其他人写的代码去汉化,除了能碰到很多你之前碰不到的技术难题,你还能接触到来自身边的最高决策。这些锻炼的机会,哪怕是失败的尝试,都是极其难能可贵的。没有经历,就没有成长。难道不是吗?

  没有阿里巴巴5年的经历,我不可能快速学习到一家公司如何从46人发展到3000人,我也不能拥有把一个产品从0做到数亿收入,几十万会员的自豪!如果我去了跨国公司,可能我现在最多还是一个高级经理,每天在执行不同的项目。

  总有一天,我们会发现国内真正的技术牛人都在总部在国内的那些公司里。

  我希望口碑能吸引到中国最牛的技术专家。

  附:也包括非互联网业的例子

  相对比较平衡的:阿里巴巴,华为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