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国外互联网巨头兵败中国之惑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2月23日 23:30 财经时报
国外互联网公司兵败中国的消息,总能引起一片幸灾乐祸的笑声。但在业内人士看来,这并不是中国互联网的胜利,而完全是一种悲哀 MSN前总经理罗川没有想到,他积极筹划的MYSPACE中文版还没有正式推出,场下就已嘘声一片,质疑的浪潮铺天盖地。 “我现在只想踏实做好网站,无忧,无畏,无惧。”近日,繁忙的罗川在手机短信中回复《财经时报》说。短短几行文字让人感觉到他的无奈。 实际上,罗川的遭遇并不奇怪。在过去数年,国外互联网公司兵败中国的先例已比比皆是。 集体兵败 伴随罗川的离开,MSN网站前景依然黯淡无光。面对来自竞争对手QQ的威胁。微软在其他国家所向披靡的IM利器在中国市场正遭遇最大挑战。 在此前,Ebay旗下的易趣由于经营不善,在2005年烧掉1亿美元巨资后,最终全盘嫁给本土公司TOM,本土网站淘宝后来居上,代替易趣成为C2C市场的老大。 雅虎中国在并入阿里巴巴集团后,很长一段时间依然在门户和搜索的道路上犹豫不定,实际上,无论哪个领域,竞争对手都比它显得强大。 而亚马逊全资收购的卓越网,在中国的地位也每况愈下。目前其业绩排名已远远落后于本土竞争对手当当。 即使是创造互联网最大神话的Google,也在中国屡屡触礁。面对竞争对手百度高达60%以上的市场占有率,高层变换的Google中国无疑颜面无光,难怪其创始人谢尔盖.布林也称,“从商业角度考虑,进入中国市场的决定纯属负面,它导致在我们在世界其它地区名誉受损”。 而与国外互联网公司在华遭遇形成反差强烈的是,国外IT公司、通信公司却在中国市场呼风唤雨,无往而不胜。比起雅虎、Google、Ebay等公司的不幸,Intel、IBM、惠匍、诺基亚、思科等企业的风光境遇分外扎眼。 为什么在IT巨头在华纷纷成功的同时,国外互联网企业却无一例外地失去其在全球市场的领先优势,甚至不得不退出中国? 失败的另一种解释 对于国外互联网巨头在华陨落的现象,业内人士的解释几乎一致:国外互联网不了解中国国情,不了解中国网民的需要,由于跨国企业授权不足,导致反映速度缓慢……等等。 成者为王,败者为寇。几乎所有的赞美都留给了本土企业,而所有的讥讽都指向了失败者的鼻子。 上述解释显然合情合理,但也有同情者认为,国外互联网公司的失败并不能完全归咎自身,它们也是中国互联网的恶劣环境的牺牲品。 互联网分析师吕伯望向《财经时报》介绍说,在华的国外互联网公司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包括雅虎、Google在内的互联网公司,由于我国政府在意识形态领域管制严格,这些公司在华发展空间狭小,“失败是必然,成功反而是意外”。 美国新闻集团默多克早在1993年就试图通过收购香港星空卫视(Star TV)进入中国市场,至今未能如愿,AOL借道中华网而进入中国市场的计划也全部落空,其与联想合资的的FM365,在耗光了亿元资产后,更是不再为人提起。 另一类则是以Ebay为代表的纯商务型外国公司。与Intel、诺基亚等公司相比,它们不是卖产品,而更倾向卖服务。这是他们失败的一个原因。“要知道,外国公司在华做服务并没有任何优势。” 吕还强调指出,上述两类公司在华还面临同样的困境。就是国外公司大多按照游戏规则办事,他们的战略“几乎可以按照教科书来执行”。但在中国这个完全没有游戏规则和商业原则的混乱市场中,这样的遵守游戏规则的公司并没有任何好处。 中国互联网的损失? 国外互联网公司兵败中国的消息,总能引起一片幸灾乐祸的笑声。但在吕伯望看来,这并不是中国互联网的胜利,而完全是一种悲哀。 他认为,中国互联网自诞生伊始,无论是商业模式还是概念,几乎都在抄袭美国。但在国内业界出现故步自封的自大情绪后,中美互联网的差距反而被拉大。 “国外互联网公司进入中国市场,不仅可以给中国带来先进的技术、企业制度和文化,也可以给网民提供更多服务。”吕称,更重要的是,外国公司遵循的道德底线也值得学习,“但现实情况却是,如果Google坚持‘不作恶’的道德底线,它在中国也许活不了几天。” 也有专家认为,国外巨头的失败或者撤离只是暂时的失利,等到市场环境好转,这些企业很容易就可以杀回中国市场。届时,国外互联网公司自然可以改写在中国市场的噩运。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