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中国制造”的网络推手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22日 18:46 互联网周刊

  作者:李洋

  在如今喧闹的互联网领域,中国制造网是一个更贴近“传统”的企业。

  20 07年1月9日,外贸B2B电子商务平台中国制造网与拥有129年历史的瑞士通用公证行(SGS集团)在北京签订了排他性合作协议,在其平台上正式推出了一项名为“认证供应商”的服务。至此,B2B类电子商务在诚信认证方面又多了一个探索方向。

  一直以来,诚信问题始终是制约电子商务领域发展的一道关卡。大量供应商的纷纷涌入,让这一市场变得鱼龙混杂。在此之前,业界在诚信方面的做法以阿里巴巴的模式为主。早在2002年,阿里巴巴便推出了“诚信通”服务,通过几家来自国内的第三方认证机构,对会员提供的企业信息内容进行核实。这一服务后来被证实不仅从一定层面促进了阿里巴巴会员及交易数量的增加,而且还成为其一个重要的收入来源—诚信通的会员费为每年2300元人民币。

  而一直着眼于国内贸易、发力于企业商情咨讯的慧聪网,也在通过大力发展核心平台“买卖通”来发展付费会员。这项集成了IM的线上线下综合服务,逐渐对阿里巴巴的诚信通服务体系构成了威胁。

  但是,类似的模式仍存在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尤其对于外贸类B2B电子商务而言,许多海外的买家很难通过简单的企业信息面的认证,来了解一家国内企业的实际生产能力、持续的质量记录等方面的信息。过去,常有外商到中国实地进行考察,而这种做法无疑是成本巨大的。 

  认证的新方向

  在这个背景之下,中国制造网新推出的这项实地认证服务,显然为业界指出了一条新路,在试用的几个月时间中,就受到了来自海外和国内的密切关注。这种新的做法,也为整个电子商务业界提供了一个新的诚信样本。

  中国制造网推出的“认证供应商”服务,是一种非强制性审核认证服务。与该行业内其它电子商务公司采取的非0即1的认证方式不同,该认证并无“通过”和“不通过”一说,而是较为全面系统地对一个企业进行实地调查,通过一份详细报告的形式,对企业的各项能力进行总结。也就是说,不同的企业在报告上呈现出的内容是有差异性的。

  无疑,在国际上享有较高声誉的SGS为这一认证增添了很多砝码和权威性。据中国制造网负责销售的副总裁许剑峰介绍,这项服务推出后,将由SGS的专家到企业处进行实地认证。除了进行基本面信息的确认之外,还将对该企业的生产能力、外贸能力、持续质量问题等多方面进行全面的能力认证。“认证的内容并不受企业本身或中国制造网控制,即并不等于说企业交了认证费就会‘万事大吉’,而是会展示给采购方一个全面而真实的分析评估报告。”此外,SGS还将根据其多年与采购方打交道的经验,指导供应商们步入一个更新的台阶。

  这样的报告显然是远隔重洋的采购方十分乐见的事情,这一消息一经传出,就有许多来自国外的买家在其网站上留言表示赞同。而出于对SGS的信任,他们甚至不介意为每份报告支付一定的下载费用。这一对买家收费的模式在业内还属首创。许剑峰表示,作为一项新的增值服务,该服务将在中国制造网的高级会员中推出。无疑,这也将为该企业打造一个新的收费渠道。 

  低调赛手

  在外贸行业内闯荡了11年、做外贸B2B电子商务平台已8年的中国制造网,行事低调而朴素。在非业内人士的圈子中,极少有人知道这家位于南京的老牌互联网公司的名字。

  在当前B2B电子商务也开始像搜索引擎、网络游戏一样火爆之际,中国制造网的过分“安静”似乎有些“不合情理”。与如今喜欢炒作自己、并借此而提高声望及市值的众多互联网公司风格大不相同,中国制造网的“谨小慎微”使其看上去更像一家传统意义上的公司。很少在大众媒体上做宣传,也从未陷身于有关B2B发展的口水战之中,而只是闷头做着自己的事。

  “我知道我们跟现在的一些互联网公司相比,显得不太一样,甚至有点另类。”沈锦华笑着说。而回顾这家公司的历史,几乎每走一步都与用户需求的推动有关。1996年,沈锦华和他的创业团队在南京创立了焦点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在那个互联网刚刚兴起的年代,这家公司一开始主要着眼于为外贸公司建立网站提供技术服务。但很快,他们发现外贸人员由于与国际客商交流的关系,很早就通过接触电子邮件认识到了互联网的价值,他们开始调整了方向,把自己定位于为外贸出口企业服务。1998年,中国制造网(made-in-china.com)正式创办,从此踏入B2B领域。

  正是因为专注和务实,中国制造网目前的注册会员人数已经超过100万,其中海外会员量占据过半;而用以衡量实际营收的收费会员数也已近万。这样的规模在外贸类B2B电子商务平台当中,实力已不可小觑。“对我们来说,最重要的事情是用户是否选择你。”中国制造网总裁沈锦华如是说。

  来自用户的信心

  “我们活得很踏实。”在用户大会上,一些真正从B2B电子商务中获益的中小企业主发自肺腑的感谢,让沈觉得很踏实。苏州一家连续3年续约的外贸公司,在中国制造网推出TopRank服务之后,做成了三四十笔订单,金额达到100多万美元,把脚手架卖到了中东和欧洲。而据介绍,类似的例子在中国制造网上数不胜数。正是这些用户坚定了中国制造网的信心。

  沈锦华对于中国制造网的管理风格似乎显得有些保守,但却如同静林间的细雨一样,无声润物。“从2003年开始,中国制造网已经开始实现收支平衡和盈利。而此后的每一年,我们几乎都是以翻番的速度在增长。”许剑峰如是说。

  现在看来,外贸类的B2B电子商务绝对是一块肥沃的土壤。据易观国际最新《2006年第3季度中国B2B市场季度监测》数据显示,中国互联网B2B市场2006年第3季度市场规模为4.51亿元,比上季度增长16.48%,其中外贸细分市场达到3.11亿元,比上季度增长15.97%。而根据2007年1月9日国家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2006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达17606.9亿美元,前10个月私营企业的出口达到了1357.2亿美元,同比增长达50.6%。

  在这样的图景衬托之下,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对手瞄准了B2B的市场,其中不乏资本背景雄厚的竞争者。但一向沉稳的中国制造网对此却并不感到担心,“这个行业的用户是有忠诚度的,需要长期积累。不是抛出一个概念,放些诱人的内容来吸引眼球就可以获得用户认可的。用户很现实也很稳定,现实是因为他们只看服务商能不能给自己创造价值,稳定是因为他们从不轻易放弃一个能给自己创造价值的平台”。沈锦华笑言:“如果现在从头再来,我们都没有信心能够再做出一个中国制造网。”另一方面,B2B的门槛也在逐渐变高。在阿里巴巴、中国制造网这些先行者们的共同努力下,行业的服务标准事实上已经形成。如果不能达到同样的运营品质,后来者很难找到机会。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