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屡曝猛料论战频频“博客之父”解析原因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19日 19:15 北京晚报
本报讯 这两天,央视主持人芮成钢的博客火了,这是因为他在自己的博客上呼吁星巴克搬出故宫。他表示故宫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具象载体,星巴克开在里面,是一个不和谐的因素。这一呼吁也引起了不少网友的共鸣,一时间,芮成钢成了炙手可热的博主,而星巴克则成为大家热议的品牌。芮成钢在博客中透露,事件的最新进展为:星巴克已接到有关方面的指示,把窗户上的标识摘了下来。但芮成钢还表示:这只是形式,并没有改变星巴克在故宫开店的行为。 2006博客成为论战导火索 其实不止芮成钢的博客,数一数过去的2006年,有不少话题都是从博客上引发出来的,也有不少猛料是从博客上抖搂出来的,甚至还有在各自的博客上开火交战的。私人博客为何能屡屡震动公共空间?博客是公共性的还是私人性的?针对这些问题,本报记者采访了相关人士。 资深博客:个人空间公共化 有中国“博客之父”之称的方兴东对于话题的发言无疑具有权威性,是他将“博客”这个概念引入到中国。他告诉记者,博客是个人空间和公共空间的结合体,“内容可能是以个人面貌示人,但是它却可以通过公共传播渠道去传播,体现的是私人空间的公共化”。而这一点也得到一位资深博客人的认可,该资深博客任职京城某媒体,其博客曾经风靡一时,“写在博客中的东西自然是希望得到大家的共鸣”。该资深博客告诉记者。 搜狐网副总裁方刚更倾向于表示,博客是一个人在网络上虚拟的家,在这个家里,可以表达、倾诉、展示、交流。“写博客就像你装修了一个家,你很希望别人来你家来参观,现实生活中朋友来参观可能机会比较少,但是在网络上由于穿梭交流成本很小,来参观你家的人就会很多,这个时候你的博客就变成了会客厅,来的就不止是你的朋友,甚至有许多陌生人。” 博客未来体现更多社会关系 对于博客的未来,方兴东表示目前中国博客还处于初级阶段,未来的博客社会性将越来越强,将体现更多的社会关系。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夏学銮表示,博客已经俨然发展成为一种媒体形式,“虽然是写给自己看的,但放在网络这个平台上就插上了快速传播的翅膀”。所以夏学銮教授说,博客并不是某个人的所谓“私人领地”,它需要遵守一定的规则,不能随心所欲,它应该有自己的社会责任性。 本报记者 于建
【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