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时代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互联网 > 正文

她们担纲“年度人物”重头戏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30日 13:40 新闻晚报

  站在网络的风口浪尖

  网络,网聚人类的力量,此言果然不假。在2006年即将划上句号的时候,美国《时代》周刊将“YOU”(“你”、“所有互联网内容的使用者和创造者”)评为今年的年度人物。这也是继1966年“25岁以下一代”、1975年“美国妇女”、1982年“计算机”、1988年“危险的地球”之后,《时代》周刊再次将“年度人物”授予一个群体或者一种现象。《时代》
对此的解释是:“通过一个不同的视角来看2006年,你会看到一个不同的情况,它与冲突或伟人无关,它是一个前所未有规模的社区和合作的故事……这不仅改变了世界,而且还改变了世界改变的方式。”

  对中国网民而言,如果非要在这些“故事”中进行细分的话,那么,SHE(她),则是“YOU”这个群体中最令人瞩目的主演人物。她们的故事,丰富了我们的2006年,并且,毫无疑问会对我们的未来生活和思考方式发生影响。

  瑞贝卡,网聚抒情的力量

  -头衔:“史上最牛女秘书”●网络工具:电子邮件

  对大多数网民来说,最先熟悉起来的业务就是发送邮件了,中国网民更亲切地把电子邮件本土化为“妹儿”。随着更为便捷及时的QQ和MSN的相继出现,正当我们认为“妹儿”已快成网络文物的时候,2006年,“秘书门”(或称“邮件门”)事件发生了。

  这位在网络掀起轩然大波的女秘书,芳名瑞贝卡,当时在某知名外企任职。瑞贝卡的老板回办公室取东西,到了门口才发现自己没带钥匙,此时他的私人秘书瑞贝卡已经下班。老板联系她未果,难忍怒火,给瑞贝卡发了一封措辞严厉而且语气生硬的谴责信,同时还抄送给了公司几位高管。两天后,瑞贝卡回复了一封咄咄逼人的“答老板书”,并索性将这封邮件群发给中国公司的所有人员。不知是瑞贝卡哪位好事的同事觉得这封信太精彩,还是认为这种“下级教训上级”的邮件太稀罕,不广而告之就太可惜了,总之,在短短几天时间

  内,这封内部邮件被广泛转发,先是在外企之间,随即传遍了网络这个“地球村”的大街小巷,并最终为瑞贝卡带来“史上最牛女秘书”的称号。

  瑞贝卡和老板现在的动态不在我们的注意范围,记者更感兴趣的是,无论是邮件附加的个人点评,还是BBS上的大规模讨论,力挺瑞贝卡“爽”、“真牛”、“骂得太好了”的声音占了绝大多数。这封邮件说出了所有人的心声,它有如高性能的“出气筒”,成千上万名网民在阅读和评论的过程中,都获得了将自己可恶的老板暴贬一通、出尽胸中一口浊气的快感。这种被突然间击中心弦、大发牢骚却不担心被穿小鞋的集体幸福感,也只有网络这个空间才能提供。

  我们接受到的另一个信息,是“另类”和“叛逆”非但不再绝对地招人侧目,反而可以得到理解、认可和欣赏,尤其是对女性来说。

  徐静蕾,网聚写作的力量

  -头衔:“中国第一博客”●网络工具:博客

  《时代》周刊在颁奖词中说:“谁会在经过一天漫长的工作后坐下来说,我今晚不会看《迷失》,我将打开计算机,制作一部以我的宠物为主角的电影?我将在博客上写下我的想法或国家的状态或者街上新开小餐厅里牛肉薯条的味道?谁会有那样的时间、精力和热情?”答案就是———网民,尤其是写博客成瘾的那一伙儿。“你去看看我的博客吧”,大有取代“你到我家来坐坐吧”的趋势。

  中国网民对博客的普遍认知还只是这两年的事情。一个明显的对比就是,1998年,痞子蔡携《第一次的亲密接触》横空出世,中国网民还完全沉浸在对“网络文学”的好奇和追捧中;而就在同一年,原始的美国个人博客网站“德拉吉报道”已经率先捅出克林顿和莱温斯基的绯闻案,第一次向世界展示了博客的力量了。不过,中国网民对新兴事物的接受之快简直匪夷所思,而女性在推动新科技方面的能量更不容小觑:2005年,“××姐姐”的横空出世,让博客完成了从小众乐趣到大众话题这一突飞猛进的演变;2006年,成百上千的明星博客如雨后春笋,成为内地娱乐八卦的又一滋生地。其中的佼佼者徐静蕾,凭借笔耕不辍的精神和居高不下的点击率,不但当选“中国第一博客”,还顺带着出了本博客图书,赚足了版税。

  如果要算点击率,“网络面前人人平等”这句话是肯定无法站住脚的:徐静蕾的页面叫“老徐的博客”,多居家的名字,但人家是名人,就算网络塞车,网民们也愿意不时点开看看;换了一般人,“老孙的博客”、“老李的博客”,喊破了喉咙,谁搭理你?!正因为如此,包括徐静蕾在内的名人博客,才吸引了众网站的力邀加盟,别忘了,一个明星和一个高点击数之后,可是价格不菲的广告进账呢。

  博客,让每一个网民都可以自制一个独立有个性的私人媒体平台;而对真正的记者们来说,博客的最大功用,就是提供了一个“得来全不费功夫”的新闻源,名人博客尤其好用。李亚鹏和王菲的女儿是兔唇儿而且去了美国治病;李湘已经结束了她为期一年多的“钻石婚姻”;“潜规则”的揭发者们又提供了资料更新……这些不是狗仔队千辛万苦挖出来的,都明明白白写在这些名人各自的博客上。

  “艾晴晴”,网聚商业的力量

  -头衔:“中国第一换客”●网络工具:换客网站

  政治经济学告诉我们:我们的老祖宗非常辛苦,如果他想买两只鸡,就必须把自家的一只羊牵到集市上,找到一个卖鸡的人,而且人家还得愿意换他的羊。这样的交易显然太费事了,于是逐渐有了双方都愿意接受的代替品,比如,贝壳、铜钱、金块,以及现在的人民币。不过,怀旧风来了谁也挡不住,在购物网站热火朝天的同时,以物换物的“换客”,成为一种新时尚。

  过去两年间,一位名叫凯尔·麦克唐纳的加拿大小伙子,在网络上创造了用一枚红色曲别针换到一栋

别墅
神话
,让全世界网民看到了“换客”的魅力。今年10月,中国网民“艾晴晴”在各大网站发布信息,准备用100天的时间来“复制”这个神话。从此,她的一举一动受到网友们的密切关注,并且封她为“中国第一换客”。

  同样从一个曲别针开始,艾晴晴起初想效仿老祖宗那样当面交易,比如拿枚曲别针走到街上,看到慈眉善目的人士,就上前问一句“您愿意拿什么来换我这枚曲别针吗”。几经波折,她在第一天换到一部二手手机,此后再无所获。倒是那些被问到的人,经常被吓得倒退三步,没准儿还以为这姑娘脑子有什么毛病呢。与路人的退避三舍相比,素昧平生的换客网友们却显示出了极大的热情,不少人提出了有趣的交换意向,艾晴晴开始将她的计划向网络转移。

  艾晴晴不会不知道,麦克唐纳最后的成功,是因为他的故事引起加拿大一个小镇的注意,当地决定给他一套房子,使这个仅有1140人的小镇迅速吸引社会注意力,解决人口锐减的难题。也就是说,麦克唐纳是被“商业目的”所成全,而不是被他“换客”的身份成全的。当然,换不到别墅决不罢休的网民在全世界都寥寥可数,对更多的换客们来说,他们更在乎的是以物换物的过程,以及从这个过程中获得的乐趣和温情:你有一个

苹果,我有一个桃子,交换一下,我们就同时享受到了苹果和桃子的滋味,而且远比用钱买来的香甜。

  作者: □晚报记者 孙立梅 报道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科技时代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595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