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务院出奇招 搜情报靠Google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13日 11:26 南方新闻网 | ||||||||||
中情局不给面子拒给料 美国中央情报局(CIA)一直是政府最得力的情报搜集机构之一,但近年因为在伊拉克战争中的情报失误而饱受批评。如今,这一教训使中情局在与决策层共享情报方面也颇为保守。
美国《华盛顿邮报》11日报道说,美国国务院近期要求中情局提供一系列与被怀疑为秘密核项目有关的伊朗人名字,但遭到拒绝。万般无奈的美国国务院只能通过近乎原始的方式——上网查找情报。通过这种简单方式,美国确定了一批涉嫌参与核计划的伊朗人,而这些连中情局都怀疑的名字最后竟然出现在了安理会决议草案的制裁名单中。 美国国务院近期对一名任职时间不长的外事服务局官员指定一项特殊任务,专职坐在电脑前面,上网查找被怀疑与秘密核项目有关的伊朗人名字。《华盛顿邮报》援引3名消息人士的话说,那名专职官员在搜索引擎谷歌(google)上输入“Iran and nuclear”(伊朗和核)等关键词,然后根据点击率确定100多名伊朗人。 国务院随即把这份名单转交给中情局确认,但还是遭到拒绝。中情局官员称,对于该机构负责伊朗问题的140名职员来说,核实这份大名单太耗时间。国务院官员因此将名单“精简”一半,重新提交确认。 最后,中情局从中“敲定”了一批名字。但《华盛顿邮报》援引情报人士的话说,这些名单中没有一个与美国认为的伊朗秘密核设施有直接关系。 新华社 徐超 感言 “这让人非常具有挫败感” 对于美国国务院闹出的这种笑话,《华盛顿邮报》将原因归结为美国决策层与情报机构之间由来已久的分歧。 该报报道说,每当美国政府内部讨论关于公开秘密情报的具体方式和时间,决策者和情报官员往往会产生对立看法,因为决策者往往希望通过公布秘密情报达到更高的政治或者外交目的,而情报机构则反对将有用信息与整个世界共享。 《华盛顿邮报》援引一名情报官员的话说,情报界决心在处理伊朗等问题时避免出现在伊拉克战前情报上犯下的错误。“一旦你把情报捅了出去,你就不可能再把它封存起来。” 中情局的不配合态度也招致了国务院官员的不满。该报援引一名高级官员的话说:“在这一事例中,我们成了请求方,而他们成了否决方。消息来源和情报搜集手段是他们崇尚的基石,因此他们拒绝了请求。但对于决策层来说,这种做法让人非常具有挫败感。” 新华社 来源:南方都市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