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爆搅网络江湖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06日 13:59 大洋网-广州日报 | ||||||||||
06博客七大“劲爆点” 1.网站名人博客抢眼球 2006年博客的第一件大事,当推新浪给名人博客烧的一把火,光怪陆离的人物和事件随之而来。
虽然新浪网的总编辑陈彤曾多次在公开场合表达他对博客的不屑一顾,但是现实逼迫新浪和陈彤作出了改变。在2005年感受到各类压力的新浪出击博客,在2005年9月, 使出了自己的“独家秘笈”——拉名人开博,于是就有了“名人博客”。在2006年,雪球越滚越大,现在在新浪博客首页,从字母A到Z按序排开,名人博客数量已经有586个,其中最“火”的要数徐静蕾的博客。 到目前为止,徐静蕾的博客点击率已经达到六千五百多万次,登上博客搜索引擎Tecnorati的排行冠军,居世界第一。“老徐”俨然已经成为众多博客明星中的掌门人。在博客中,徐静蕾描述了自己的日常生活:工作、与朋友的聚会、养小动物、家长里短……人们忽然发现了一个不需要报纸和电视媒体就可以看得到的明星,这一点对网友来说充满了新鲜感。点击量扶摇直上的同时,麻烦也来了,徐静蕾不得不面临因为博客而起的传言。“徐韩恋”、“博客调情”的传闻就来自于徐静蕾和韩寒的博客。 有名人开博,也有名人关博,变化速度之快让人诧异。2006年7月18日,著名作家池莉在网上发表了一篇名为《在关闭博客之前给我读者的信》的文章,她说博客并非如她所愿的让人了解她的作品,光顾的人更想看她生活的流水账,似乎最好能爆爆猛料什么的,我决定关闭。”于是池莉成为继白烨、徐坤之后关博的又一文学界中人。 “名人博客”未来的走向究竟会如何目前仍不十分清晰,但名人们为网站带来的点击率却是实实在在的。继新浪、搜狐、腾讯推出博客之后,2006年7月,百度推出“百度空间”,9月,网易推出新博客服务,自此中国所有的门户网站都开始提供博客服务。新浪和搜狐争先恐后地推出博客大赛,后来又不约而同邀请业界名人开博客,两个网站的彼此跟进如此紧密,更多的是竞争所需。这些门户网站通过博客的一系列活动,成功地在博客市场树立了自己的专业形象,形成博客市场的第一梯队,树立了新的品牌形象。 2.博客成一种生活方式 Titi的博客生活从2004年就开始了,在她的朋友圈子里算是比较早的。也是从那个时候起,她的生活开始有了变化。“每天晚上,不论多忙,我都会坐在电脑前,想今天发生的事。有时干脆想起来就写,不管什么时间。我会写自己每天的生活,当然不是流水账,我会把自己认为最有趣最值得记忆的地方记下来。”那时的Titi是个学生,现在已经是个白领了,将来……是个老太太。” 点击率不是Titi坚持写博的动力。她的博客给自己看,给朋友看。Titi每隔两三天就会到朋友的博客上去看,“心里总惦记着什么。还要上去留言,告诉朋友,我在看呢。”“呵呵,我可没那么多心思,一个博客维护起来要花好长时间。要学修改颜色、风格、主题、插入视频、音频。”打开Titi的博客,Beatles的歌声静静地流出。 “我的生活因为博客改变了。我会写博,会去看博。我的很多消息都是从博客上看到的。”平均起来,Titi说,每天至少要有一个小时以上的时间用于写博或者浏览博客。“前两天,我也在想,我是不是也有一种表现的欲望?”Titi打开了其中一篇博客,上面写了她自己关于这个问题的思考。“许多朋友留言,我也想了很多,其实无所谓,我怎么想的,就怎么写。我就是我,不用去想其他的。” Titi说:“博客改变了我的生活,但我喜欢这种改变,关键是,我会有选择地改变。” 事实上越来越多的网民像Titi一样,写博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组织的2006年中国博客调查项目还显示,超过80%的网民建立博客是为了“记录自己的心情”,从这个角度看,博客的“日志”身份更为明显;但值得注意的一点是,超过60%的网民同时提出也为了“表达自己的观点”。调查表明,只有17%的网民“不希望太多的人看自己的博客”,而超过30%的人则“非常关注点击量”。由此说明,中国博客更多的是为了传播个人观点,而不是纯粹的为记录而记录,个人媒体的角色日渐清晰。 3.名人“博战”烈火熊熊 博客骂战的好处在于拥有一个固定的阵地,不像论坛上的骂战赤裸裸地肉搏。博客骂战,不只是名人的专利,几乎成为一场网民的战争。 年初,一场“韩白之争”闹得沸沸扬扬,一发不可收拾。3月2日,韩寒在博客中发表了一篇千字短文“网骂”文学评论家并称自己的作品是中国难得的“纯文学”。白烨很快在博客中发文回应,却招来骂声一片。陆天明、陆川、高晓松纷纷卷入,难以脱身。白烨说,博客“使恶毒占了上风”,关掉了博客。高晓松说,“我会把这个博客再保留一星期,就当遗体告别吧!”韩寒呼吁停止“谩骂”却欲说无声。网上依旧骂声一片。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固定的博客不固定的看客。 年尾,黄健翔一纸辞职书后,先是成为媒体焦点,再而接受了某媒体的深度采访后,最终,一场轰轰烈烈的辞职演变成了博客上的骂战。黄健翔高调指责女记者,情绪激动竟然冒出了粗口。董路为黄两肋插刀,与之一唱一和,自然也招来骂声一片。骂战另一方是女记者,也同样在博客、论坛和传统媒体上予以坚决回击。有人说,这是互联网时代的“罗生门”。没有谁能说清事实,同样,也不会出现所有人或者大多数人倾向于某一方的景象。名人们的辩解抑或指责抑或粗口,源源不断地从博客上发出,进而占领了传统媒体阵地。炒作也好,不是炒作也罢,骂战都还没有结束,但不可否认,抑或当事人是否自愿,他们都红了。 从年头到年尾,明星们以博客为阵地,行使着自己的话语权,提前拥有了专属于自己的媒体。网民们或支持某一方然后加入骂战,或时不时留个“爪印”说句话就闪,或干脆搬个小凳坐在旁边看热闹。 而真正全网民参与的战争则更多涉及文化、社会体制等问题,如中医的存废,闹到最终连卫生部也出来讲了话。而摩的司机陈洪和与“人大研究生”“郭锋”间的论战被打上“中国草根与精英阶层的对话”、“社会断裂的鲜活标本”的标签。 4.麻雀“触博”可变凤凰 在“全民皆博”的潮流下,有很多原本不起眼的小人物,也能依靠博客迅速蹿红网络,成为众人瞩目的明星,这其中不得不提到一个人,他就是“毒药”。2005年初,“毒药”的博客神秘走红,MSN空间的流量超过600万,每篇留言多达三四千条,“中毒者”不计其数。关于他的身世、财产、长相、学历、恋爱,都被八卦得只剩下了骨头渣。 有网友分析“毒药”通过色诱、出身之谜和炫富三步作为自己的炒作攻略,在博客中把自己打造成千载难逢的王子,至于现实中的“尘”到底是个什么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毒药”成功地利用了人的虚荣心和好奇心,创造了又一个博客传奇。 继“毒药”之后,又一网络红人于2006年6月出现,他就是新浪博客突破千万点击的Acosta极地阳光。这位外表俊朗、气质忧郁、行为神秘的大男孩既不是演艺明星,也不是艺人,仅仅是一个喜欢在博客上记录生活和思想点滴的孩子。网友日以继夜地等待着那一张张“沙发”,然后幸福地留下脚印,宣布“我和他最近距离地接触过了”。这一切,也同样经常发生在Acosta的博客里,在这个名为“极地阳光”的新浪博客中,Acosta的每篇文章几乎都能引来成百甚至上千网友的跟帖评论,甚至在发表了“因为最近比较忙,所以每两天更新一次”的公告后,很多粉丝还是义无反顾地不停地刷新着他的页面,以求能在最快的时间内与偶像亲密接触。迄今为止,Acosta占据新浪博客总排行的第三位,点击率已经突破三千五百多万。但是与“毒药”始终只现身网络不同,现在的Acosta已经与一家公司签约,出书、拍电影、参加电视台的节目,俨然已经从网络红人、博客偶像变成了娱乐圈的“当红炸子鸡”。 同样“博而优则娱”的还有今年8月开始在猫扑博客上火起来的“嫦娥公主” 。“嫦娥公主”凭借自己清新靓丽的外表和不俗的文字,以及原创歌曲演唱,目前总访问率已经超过六百多万,并于11月签约唱片公司,正式向娱乐圈进军。 5.博客频成明星信息源 小菲女要赴美治疗了、李湘离婚了……你怎么知道的?他们的博客上说的。你不博,当然不知道了。没有开始的确切时间点,但博客确实已经——对个人、对传统媒体——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消息来源。 博客作为消息来源,简直是必然的。对于博主来讲,博客好开也好写。尤其对于演艺明星们,每天的流水账就可以让粉丝们满足。博客成为消息来源最直接的好处在于减少了传播环节,和一本正经商业味浓重的明星官方网站比起来,博客显得亲近很多。而且,2006年,种种事件促使了博客影响力的扩大。因此,明星、名人们选择博客作为发布消息的渠道,顺理成章。 至于那些没有处在风口浪尖的人们,博客同样是一个平等的平台用于表达意见:黑幕、求助、冤案、逃亡、“通缉”、曲别针换别墅、500万打造博客……每一个惊天动地的想法,在海量的博客中脱颖而出,进而成为传统媒体热衷的话题。还记得,在北京老外纠正违章,不是让人们掀起了对国民素质的讨论吗?从这个角度来讲,博客已经不是简单的消息来源,也成为话题制造的重要来源。 为什么是2006年,我们要将博客成为消息来源这一点重点提出?博客背后的商业化运作日趋成熟无疑是非常重要的因素。2006年,越来越多的明星和名人加入了博客的行列,并且意识到博客的重要性而开始重视博客的维护。 虚拟空间的博客与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某个人直接相关,这一点在名人和明星博客中突显。博客成为消息来源的条件之一,是来源的可靠性。而博客的具名化,而非匿名性,使得博客作为消息来源相比较论坛更为可信。博客网站和经纪公司、媒体有意无意的配合,使得博客越来越多地成为了我们获知消息的重要来源。 6.博客第一案规范秩序 2006年6月29日,被称为“中国博客第一案”的南京大学副教授陈堂发状告杭州博客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中国博客网)侵犯名誉权一案,在南京市鼓楼区人民法院开庭宣判。作为第一起进入公众视野、与博客侵权有关的案件,此案受到关注。 2005年9月上旬,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陈堂发发现,在中国博客网中的一篇名为《烂人烂教材》的心情日记里,自己被博客主人“K007”用“烂人”等侮辱性的语言进行了指名道姓的辱骂。陈堂发要求中国博客网立即将《烂人烂教材》的帖子删除,但对方要求他提供书面证明。最终,双方争执不下,帖子未立即删除。 2005年11月2日,陈堂发向南京市鼓楼区人民法院递交了诉状,请求判令被告中国博客网停止侵权,赔偿精神抚慰金1万元,后来又将杭州博客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告上法院。2006年6月14日,此案第一次开庭审理,“博客第一案”才进入正式的庭审阶段。 除此外,还有闹得满城沸沸扬扬的首例博客告博客案。2005年6月29日至2006年1月15日期间,原告沈阳在网上看到一个网名为“秦尘”的人发表大量文章指责自己为“博客痴呆症”、“兽医”“狂犬病”,沈阳查到秦尘真名叫张明。沈阳认为张明在博客上的言论已经构成对自己的名誉侵权,因此将张明告上法庭。 法院的判决书是这样写的:法官认为博客网系开放性网站,文中内容具有广泛传播的客观效果,因此写作者应对其所传播内容的真实性及合法性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此外就特定事件、特定人物所公开发表的讨论、争鸣、评价等亦应保持在合理的限度内。 虽然,现行法律对博客没有进行规定。但是博客作为个人公开发表的言论,类似于媒体,写作者是博客的责任人。由于博客语言暴力引发了数起事件,该案的判决给濒临“失控”的博客世界一记重拳。 7.博客面临“实名制”? 10月底,中国互联网协会秘书长杨君佐向外界透露了该协会正在制定“博客实名制章程”的消息,一石激起千层浪,网上各路人士各抒己见,其中以反对者居多。就此,杨秘书长提出了“有限实名制”这一新概念:即用户到博客网站或BBS网站注册账号时,需提交身份证、必要证件和真实姓名等,而在前台仍可使用自己喜欢的网名。 近日,部分博客网推出了“有奖举报”功能,在当下这一特别时期,别具意味。按操作规则,如果网友在新浪的博客上发现有违规的内容,可在填写举报人的昵称和邮箱、不良信息地址、不良信息位置( 文章、评论、留言、其他)、反馈信息原因及不良信息描述后,向新浪网管举报。反馈信息原因包括:内容涉及色情或暴力、内容可能侵权、内容涉及其他违规事项。为了激励广大网友的举报积极性,新浪博客承诺将定期赠送小礼物作为感谢。 北京大学法学院的贺卫方教授表示:“有奖举报总归比实名制要好,但它鼓动网友们互相告发,这比较坏。‘内容涉及其他违规事项’中的‘规’具体指什么‘规’?这是典型的‘麻袋条款’,‘其他’二字也充满了奥妙。况且,网站方面没有规定接到举报后的处理程序,什么情况下删帖?什么情况下关闭博客?有奖举报本质上只是网站出于方便管理而出台的一项措施。” 在合理性与可操作性之外,贺卫方对“实名制”的合法性提出了质疑。他说:“宪法规定公民享有言论自由,博客实名制违反了该条款。因为宪法是至高无上的上位法,而行政法规是下位法,任何行政部门都无权出台压制或减损宪法权利的行政法规。若要出台实名制,必须经由全国人大讨论通过。” 实名制是否真的推行?它会给博客带来什么?仍需耐心等待。(记者 张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