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声川:戏中人,人中戏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07日 19:21 中国电子商务 | ||||||||||
“佛法能打开自己,更能包容人生百态,为什么人就不能呢?所以看世界应该都是用平等的眼光,不卑微,不高傲。” 高永钰@本刊记者 2005年末,北剧场倒掉了,北京民间戏剧最后的理想主义没有撑过这个新年。2002
余秋雨在《文化苦旅》里,这样描述一出相声剧给他带来的激动与震撼。 “今天这出戏是在新加坡演出,剧场里的反应会是怎样的呢?相声作为一种语言艺术,最能充分表达一个社会中某些微妙的共鸣,那么,今天中国人埋藏在插科打诨背后的离合悲欢,还能不能被其他国家的华人理解?如果不能,那么,我们深深沉浸其间的一切,岂不成了矫揉造作、顾影自怜?” “好了,终于放心了,此地观众的反应非常热烈。华语,我们的华语,还有控制各种海外华人的笑声的能力。谢谢新加坡!——这种感谢自然有点自作多情,就像那天看到一批欧洲观众对一台从中国搬来的传统舞蹈热烈鼓掌,我几乎想站起来向他们鞠躬一样荒诞。” 令余秋雨自豪的那出相声剧,出自台湾相声剧时代的开创人、台湾“表演工作坊”的主人赖声川之手。赖声川,这位目前在台湾文化界极孚众望的艺术家,美国加州柏克莱大学戏剧研究所有史以来最高成绩的博士毕业生,带给话剧的,是一种厚重与思想。 性情中的赖声川 在没见面之前总是在想,赖声川是否是一个很特立独行的人?他的神情是否会流露一种高傲和不屑? 然而当赖声川面对《Discovering Value·中国电子商务》记者,和善地谈论着他的学业、他的导演经历和他的日常生活时,你很难将面前这个人,与连续风云台湾二十年整的《暗恋桃花源》背后那位大名鼎鼎的导演联系起来。 在赖声川轻声细语的过程中,就会发现他带给人一种极大的震撼。很快,他导演的经典剧目《暗恋桃花源》内地版将在北京上演,而《赖声川的创意学》一书此时则早已在内地风靡开来。 在此之前他并没有多少时间来内地,但内地的观众对他的作品却如数家珍。他的多数作品都在引导观众反复品尝中华民族骨肉分离的苦涩,从而来验证一种历史的归属感。这次,他带来的相声剧也是如此。 十年前在新加坡公演自己相声剧的时候,赖声川的心情很复杂,他甚至准备着启幕后好久听不到掌声和笑声。如果事情果然如此,他会沮丧地坐下来,重新苦苦思考华语在当今世界的表达功能和沟通功能。 不过,那一次他成功了,那是他的相声剧第一次在台湾以外的地方公演,也是他准备了十年的结果。完满的演出给了赖声川极大的信心,从那时候起,他就在筹划着能到大陆演出,那怕一场都可以。 当关汉卿被人遗忘在某一个角落里满面尘垢之时,莎士比亚冷冷的欣赏着《哈姆雷特》被反复排练,反复上演;当袁鸿在北剧场关门的那一刻泣不成声之时,赖声川带着自己的话剧在全球各地巡演。于是,当艺术北京和文化北京在一些喧哗和吹捧中高高跃起时,发现下面尽是一些失落的目光。 这就是赖声川所定义的,“当好戏被市场接受,并不代表商业化。商业化不是指戏本身,而是市场运作方式。一旦戏剧的最终目标定位于市场,它的文化与社会寻根之旅也许将就此停息。” 赖声川的思维中有一个挥之不去的印象,有一次他在法国旅行,读到有一本艺术史的书籍,其中有一个章节提到了巴黎一个公园中的阿波利奈尔铜像,结果他一抬起头,那座铜像就在眼前。他当时惊讶极了。那座半身青铜像是毕加索塑造的,位于法兰西学院附近的圣日尔曼教堂后花园里。从此之后,他的戏就是戏,没有搀杂过任何市场的因素,这也是他的戏为什么淳朴的如此可爱的原因。 多少年如一日,赖声川的容貌并没有多大改变:一袭披肩的长发,略带张扬的大胡子。他的成功来自于执着,他自己也承认这一点,“要是当初放弃的话,估计相声剧会在历史上中断一段时间。”当初在美国拿到博士学位后回到台湾,几乎就是“一穷二白”,连练习都在自家的客厅里,相声剧的氛围还没有形成,“所有的工作几乎都是我和丁乃竺(赖声川的夫人)来完成。” 那段往事让赖声川多少有点神伤。在外人面前他不避讳提及自己的往事,“戏中人,人中戏”,很多人认为他排演的次数多了,对于剧中的一些故事情节已是烂熟于心,但重新排练一次的时候,动情处依然热泪盈眶。 执着:只跟个性有关 赖声川大学学的是外文,但好像更痴迷于表演,大学毕业后选择去了加州伯克利大学攻读戏剧艺术的博士。 赖声川的清心寡淡,据说是中“伯克利精神”的“毒”太深——伯克利一直是一所以倡导平等精神而著称的学校,其精神主旨就是看世界从来都用平等的眼光,不卑微,不高傲。多少年来,赖声川无论在生活还是工作中,都不是太个人主义,不是太张扬,与任何人的关系都保持尊重,也很放松。 伯克利的这种精神甚至渗透到每个生活细节,曾经有台北的朋友回忆,当行政方面的负责人和“表演工作坊”的制作人、赖声川的夫人丁乃竺开会的时候,散会前赖声川开车去接,提前到的话他绝不会“闯”进来,而是耐心在门外等,或者跟女儿玩一会儿——尽管他是“表演工作坊”的主人。 吃素食,研究佛教是赖声川的两大爱好,尽管看上去和艺术并不相干,然而每年都要去一趟印度的他回来之后,对文化的概念又会多一层认识。这从他的相声到戏剧都能看到他强烈的寻根意识。 当一些导演靠和演员之间的暧昧关系炒作自己时,赖声川的平等思想和佛经研究给他带来了国际同行们的尊敬。 不停的表达自己的想法,不停的用行动去证明自己的想法,就比如“佛经”这件事,赖声川从大学起就开始研究。之所以用了“研究”这个词语,是怕人们以为他“信”佛,是个虔诚的佛教徒。“对我而言,佛法能打开自己,更能包容人生百态,很多事情你就会觉得‘何必计较呢’,对我而言就是一种境界,许多事情原本就是自身之外的,而很多人非要去搅和。” 回忆曾经大学的年代,在咖啡馆里赖声川组织了爵士乐沙龙,罗大佑、蔡琴、侯孝贤等都是那里的常客。一些艺术家们在一起,就是要对得起艺术本身,这是他们曾经的承诺。 这次到大陆任务很简单,在台湾已经开创了一个相声剧的时代,在北京,还需要再开创一个。毕竟,在他眼里,这里是一个能影响文化的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