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走自己的路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07日 19:19 中国电子商务 | ||||||||||
“在很多人都在大路上奔跑时,我学会了走小路,一定要和别人不一样,和以前的自己不一样。” 丁晓磊@本刊记者 一个自由职业者、一个一年中有半年漂泊在外的旅行者、一本旅行指引书的缔造者
电话中,他嗓音洪亮、极富磁性,猜想他应该像绿色江河的杨欣一样,拥有魁梧高大的身材、长长的头发和脏兮兮但充满男性味道的络腮胡。但是,从一辆满是尘土的黑色切诺基下来的一个人,彻底打破了记者的想象。 他身形瘦小,几近光头,戴一副小眼镜,青黑色的络腮胡茬,一件黑色的休闲长袖T-shirt,灰绿色的野外登山裤,一双厚重的棕色登山鞋,全然一种随时准备出游的架势。 这就是“一直”。 “一直”是谁? 走进他新装修的家,让记者感到匪夷所思:客厅左面的墙皮被扒掉了,露出灰黑的水泥;地面用水泥砌高了一层,在客厅靠近窗户的地面上,挖了个“凹”字型鱼池,养了十几条大小不一的红色金鱼,在鱼池旁边可以喝茶并欣赏窗外风景;黑色钢架搭成的工作室,从乡下“淘”来的门板做成了工作台。 “花了十几万装修这个房子,结果别人觉得像毛坯房”,他自嘲地说。 “一直”实名王斌。在一次奇异的梦境中,他发现自己是一个修行者,为了取“一直修行”之意,也希望自己的旅途可以“一直在走”,他自取笔名为“一直”,工作室就取名“通道”,充满了太极般的玄妙。 旅行指引书的缔造者 一切要从1999年说起。那年,他参加了一次去长江源科考的活动,高原的蓝天和白云以及考察途中的危险,彻底改变了他的生活——他发现,只有旅行,在路上,他才是真正能把握自己。 2000年,他重返长江源,在青海、西藏、云南和四川等地的藏区游荡了九个月。 回到城市后,为了平衡这九个月来的开支和养家糊口,经常设计图书封面的他开始写书。旅行可以产生各种各样的书,如先秦的《诗经》的采风、明末的日记体地理名著《徐霞客游记》和关山的调查性访谈录《一路奔走》等等,而“一直”写出了一本旅行指引书。 “我不喜欢游记形式,那个太个人了,我只想把我亲身经历的路途再现出来,把一些琐碎的、经常被人忽略的东西写出来,即实用又亲切,很容易出版。”一年后,整个书写作完毕。他打印出3本样品,并起名《藏地牛皮书》,开始信心十足地去找出版社。他不要求开机量,只要求出版社原封不动的使用他的设计理念。 《藏地牛皮书》的版式设计让常人看来夸张得很。有业内朋友后来这样表达初看到这本书的惊奇:“极浅的黄色蒙肯纸,20开的大开本,一寸来厚。因为纸厚且粗,六面涂黑,书上还打了两个眼,所以去掉封套,看上去有点像老式的相角相册。封套的上下两面,是镶了一圈一公分左右黑边、似挂着血渍和污迹的冥黄色,据说误以为这是印刷质量问题,找到书店理论者,还不乏其人……” 由于“一直”坚持不改变设计理念,多次碰壁,最后中国青年出版社的胡守文社长看到此书后拍案叫绝,与“一直”一拍即合。 2001年1月,《藏地牛皮书》出版,不仅获得社科类图书设计银奖,而且受到了广大旅行者和媒体的追捧。这本书创造了中国青年出版社当年的总码洋第一,也开创了中国旅行指引书的先河,“一直”也从此成为中国旅行指引书的鼻祖。 这次经历让“一直”更加执着地爱上旅行,爱上村落文化,“从这以后,我感觉在我面前根本没有困难可言,我的路要一直走下去,去搜集即将遗失的文化,用我的文字、照片和影像记录下来。” 与众不同,一直在走 《藏地牛皮书》的成功让“一直”声名鹊起,这也给他带来了意外的发展机会。当时,韩国的一个户外登山鞋品牌“HBNature”通过一位代理商找到他,请他给企业做企划、设计鞋子和展厅。“他们因为我的书而看到了我的综合设计能力和注重细节的风格。”“一直”为“HBNature”设计了中文名“罕步”,还参与了几双鞋的设计,并且在十六届体博会上推出了他独具匠心的展厅设计。 “如果说这次体博会展台的最佳亮点,怕是非HBNature莫属了。有些朋友说是“茅草屋”,有些朋友说是“新龙门客栈。”“一直”设计的整个展区再现了西藏墨脱县村落的原貌。火塘,板凳,绳索甚至新鲜的蔬菜,他试图通过如此的布展,来描述对深度敏锐的旅行者的含义。果不其然,该品牌在中国的销量从此猛增,连续几年保持户外鞋行业的冠军地位。 这一切不仅给“一直”带来了丰厚的回报,还给他带来了“想法上的飞跃”。从那以后,他自己给自己树立了一个信念:“在很多人都在大路上奔跑时,我学会了走小路,一定要和别人不一样,和以前的自己不一样。”他从1995年开公司时就有这种意识,现在这种意识清晰化成为了一种原则。 如今他每年都要做一段长途旅行:“什么事都不能阻碍我旅行,我要一直走下去。”多年的藏区旅行,使他掌握丰富藏区资料,宗教艺术、图腾、巫术、手工艺品,不同种类的藏区和民间艺术都被他记录了下来。“我记录下来很多即将消失的文化和艺术,但当时联合国还没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 “一直”把自己的名字打造成了一个有关旅行的品牌。一说到旅行文化,就想到“一直在路上”、“一直在走”。而长期关注设计领域和和掌握丰富的民间文化原始素材,则让他看到了创意产业和旅行产业之间的关联。他因此注册了ododd品牌,取“奇特、不一样的想法”之意,意在打造一个真正的关于旅行的文化品牌。 除了产品,“一直”还准备做一个网站,把他在旅行中采访到的原始资料登在网上,使广大爱好者可以尽情欣赏和下载,“这样可以使许多鲜为人知的文化得到传播”。 这个看上去极其感性的艺术家,却有着极其理性的规划能力。从一个小小的平面设计者,到旅行指引书的缔造者,再到户外品牌的设计者,最后设计出自己的品牌,可以看出他经营自己特长和整合资源的能力,“我的优势就是设计能力和掌握的旅行资料,我当然要利用它们。” 在“一直”的苹果电脑上,记者看到一个个设计新颖的短袖T-shirt,宗教的图腾面具加上卡通人的身子,和ododd的logo一起构成一个个别具匠心的图案。虽然,一些产品已经成形,但至于什么时候开始真正的产业化,“一直”还在考虑和掂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