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宋晓军:拒绝片面的精彩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07日 19:05  中国电子商务

  从平面媒体到网络媒体,到电视媒体,再到广播媒体,宋晓军做着完美的跳跃,每一个动作都给他的个人品牌一次丰满的机会

  王长胜@本刊记者

  6年前,当新浪网收编《舰船知识》网络版为新浪军事频道时,作为一手打造了《舰船知识》网络版品牌的主编,“A哥”(ID名字,老大的意思)在圈子里已经声名鹊起,这个圈子聚集的不只是军事发烧友,还有经济学家、社会学家等一大批社会精英。那个互联网刚刚兴起、尚缺乏竞争者的年代,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显然容易被人称为英雄。

  进入新世纪,接连发生了几次国际大事件,“9·11”、“美国对阿富汗战争”、“美国对伊拉克战争”等。这期间,也火了几个从来没有在电视上露过脸的军事评论家,“A哥”宋晓军就是其中一位。

  谈到阿富汗战争时,从“本·拉登”穿着的英国品牌的T-shirt,到阿富汗和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关联度,旁征博引他的观点所提供的信息已然超越了纯军事的范围,扩大到经济、社会、文化层面。这种信息的混搭,对于解说是一次全新的尝试,对于观众更是一次鲜见的刺激,于是更多人记住了宋晓军。这期间他频繁在电视、报纸和网站上出现。

  从“老舰船”的ID号“A哥”,到人们通过电视所熟识的军事评论家,在到现在多领域发展的“杂家”,宋晓军再圈内圈外始终保持并扩大着自己的个人影响力。

  领跑者

  也许是出身于军校雷达与声纳技术专业的缘故,宋晓军对于信息有种训练有素的敏感。

  上世纪80年代中期的那次大裁军,给了宋晓军一次机会,转业回到北京,在《舰船知识》做编辑,更容易接触到大量信息,成为了信息的整合发布者。由于精力旺盛,做好本职工作之后,宋晓军各处兼职,不断试探,参与各种信息产品的制造。给其他媒体撰稿,编辑图书,自己写过2本书,帮电视台做策划,参加各种讨论会。1990年,买了一台电脑,成为中国第一批用电子排版的传媒人;1996年开始接触网络,成为中国第一批网民;1998年,创建网站,成为中国第一批网站管理者。

  一直站在信息海洋的风口浪尖,宋晓军俨然一个信息领跑者角色。也正是这种对信息的大量吸纳和敏感,才让他能够在互联网刚出现时便牢牢抓住了这次机会,并把这个工具的优势发挥到极致。

  “9·11”发生当天,《舰船知识》网络版就及时发布了600多条相关新闻,对“9·11”事件提供了全方位的呈现和解读,这对于一个传统媒体来说是不可能的事情,甚至对于现在的互联网来说也是无法企及的。宋晓军解释说:“当时对于互联网信息的监管比现在宽松许多,而现在类似重大的国际事件是不允许互联网擅自发布信息的。”从这个角度看,宋晓军作为信息产品领跑者还是捞到不少好处的,领跑者和追赶者的距离并非取决于速度,更是一场机会把握能力的较量。

  一天内发布600多条“9·11”新闻的“壮举”使得宋晓军本人被很多大媒体瞄上了。后来频频露脸在CCTV和这次“壮举”不无关系。甚至凤凰卫视也曾邀请宋晓军去做主持人,节目都设计好了,叫“网络天下”。

  凤凰卫视主持人,足以诱惑几乎所有想成名的人。但是,宋晓军拒绝了。“我也清楚凤凰卫视主持人对于个人品牌的放大效应,但是我对电视媒体的运作已经很了解了,没有太多的兴趣了,也不想在一个单一的领域无限制扩大个人品牌,那只会是单一的个人品牌,对于品牌的维护没有好处,我不要那种片面的精彩,我要利用已有的品牌去做更多的事情。维持并丰满个人品牌比单一放大更重要。”宋晓军是一个懂得收放的人。当所有人都在利用博客、利用网络拼命向前跑着打造个人品牌的时候,宋晓军却开始了他的新跨界,依旧是一副领跑者的气质。

  新跨界

  从平面媒体到网络媒体,再到电视媒体,宋晓军做着完美的跳跃,每一个动作都给他的个人品牌一次丰满的机会。就像上世纪80年代那次不断试探一样,宋晓军至今保持着试探各个领域的冲动,在尝过了四类媒体中的三类之后,他进军了最后一个领域——广播。做广播“1039”的主持人,对宋晓军来说更有吸引力。宋晓军说自己是一个乐于享受过程的人,在这个过程中,如果个人品牌得到了扩大那是幸运,没有也不会失去什么,反正也享受过了。当人们都在品牌的山峰拼命攀登的时候,宋晓军却另辟蹊径,走了一条不同的路。

  宋晓军认为,在如今信息爆炸的年代,个人成名的周期越来越短,一夜走红成了一种普遍想象,但之后就是品牌消失的周期也迅速缩短,昙花一现的美丽只是一种片面的精彩。

  在2006年第10期《中国收藏》杂志上,有一篇题为《红色收藏的文化缺失》的文章,署名为收藏家宋晓军。宋晓军目前把更大的精力用在收藏上,他收藏的大都是从1911年辛亥革命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期间的报纸、杂志和书籍。他的收藏不是为了投资目的,而是要从那一次中国现代化进程当中寻找一些和目前正进行的这一次现代化进程相契合的细节,试图解释为什么两次现代化进程中有如此多相似之处。

  在四类媒体都体验过之后,宋晓军进入看似完全不搭界的收藏领域,在世俗逻辑上,我们看不出这次跨界对于他的个人品牌会有什么样的增值动力。宋晓军自己也承认,在自己具有了相当品牌之后,现在有了更多选择的自由,在知天命的年纪,他更多思考国家、民族的命运和人生的价值,再次以观察者的身份审视身边所发生的一切。宋晓军说自己不再只是一个单纯的军事评论家,更像一个杂家。

  宋晓军刚给CCTV10策划录制完成一期名为“红色收藏中的红军长征纪念”的节目,在节目里,宋晓军会拿出他所收集的当年书刊来给观众呈现那段伟大的历史。

  宋晓军把自己的一次次跨界行为称为品牌转型,认为这是维护品牌得以长久的最佳方式。他在拒绝单一品牌无限增长的同时,完成了对个人品牌的持续性拓宽。

  相对于那些挖空心思钻营自己个人品牌以试图实现价值变现的人来说,宋晓军的成功,显得更加从容和淡定。如果说,前者更多是机会导向主义者,宋晓军则更在乎自己的兴趣所在,在享受过程的同时,一次次被“幸运”地推向个人品牌的中心。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