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内网王兴的月亮与六便士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04日 14:48 21世纪经济报道 | ||||||||||
北京报道 特约记者 彭 韧 被收购后的第二天,校内网的创始人王兴在他的博客日志里引用了英国前首相温斯顿·丘吉尔的一段著名演讲辞来表明他的态度:"This is not the end. It is not even the beginning of the end. But it is, perhaps, the end of the beginning."
在这条日志后的留言中,安慰和惋惜远远超过了祝贺与欣羡。对于被收购,王兴在日志中流露出相当的无奈:"当我们公司已经欠了相当于我个人100个月工资的时候,我们没有太多选择。" 克隆Facebook 创业之初,王兴就面临着一个互联网小企业的典型困境:如何让一个前程远大的项目不在半路夭折? 王兴此前是一个典型的技术型创业者。从高中起他开始接触电脑,1997年进入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毕业后拿到全额奖学金去美国特拉华大学(University of Delaware)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系。2003年圣诞,他带着创业计划回到了中关村。 王兴瞄准的是社会性网络,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简称SNS。当时Friendster(www.friendster.com)已经在美国大行其道,但在国内还是个空白,将领先中国互联网几年的美国模式复制意味着一条通往成功的捷径。但王兴开发的第一个项目"多多友"在市场上遭到冷遇,王兴认为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定位的过于宽泛与推广的不利。于是,他瞄准了一个更加细分的市场——大学生的SNS网站。在美国,这种模式有一个十分成功的样板Facebook(www.facebook.com)。 Facebook是一个与MySpace齐名的大学生社区,它由几个哈佛大学的学生创建,最重要的特点在于网站的封闭性:它只对美国的大专院校学生开放,用户必须凭edu域名的邮箱进行注册,并且需要通过真实身份的认证。这种用户身份的单纯性和线上线下活动的紧密结合让它成为了美国大学生的网上乐园,许多用户每天花上几个小时在Facebook上寻找朋友和乐子。 校内网从概念到界面都复制了Facebook。2005年末,王兴首先在北大、清华和人大三所高校开始试运营,随后在2006年春节后网站正式上线,向各大高校吸纳大学生用户。跟Facebook一样,校内网要求在校大学生才能够注册,并且鼓励采用实名和真实个人信息。对于那些没有用过校园网的大学毕业生来说,校内网有点像网络时代的"联谊寝室"和"同乡会",它承载的同样是大学生旺盛的社交需求。 跟很多人的判断不一样,王兴认为大学生的消费能力其实不低,这让他并不担心网站的盈利模式问题,校内网也不需要在盈利模式上做出创新,关键在于牢牢抓住用户。一个清华师姐开的"阿木眼镜"成为了校内网的第一个广告客户,清华大学的注册用户可以在网页的左下角看到一条类似于Google的Ad Words那样的文字广告。按照不同的学校、群落等人群投放精准的分类广告是大学生SNS网站最大的优势,但此时的校内网没有精力也没有人员去拓展盈利模式,14个人的公司团队中有一半的人在做技术,这样的比例在很多人看来有些"奢侈"。 王兴对此的看法是,在一家网站点击率在1000万以下时,最好不要耗费精力去销售广告,首先该做的是提高PV。SNS网站的网络效应让赢者通吃成为了游戏规则的第一条,速度决定了网站的规模,而规模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网站的价值。现在校内网的注册用户已经超过了50万,遍布700多个高校,在清华大学等高校,注册用户已经超过了在校学生的半数以上。 但此时迟迟不到位的风险投资让王兴捉襟见肘。他先后跟十几家风险投资谈判过,有一家已经签下了意向书,但最终都不了了之。王兴用有些自嘲的口吻谈到风险投资的态度:他们给我的回答相当于一个女生对一个男生说"你是一个很不错的人,但是我觉得我们还是比较适合做朋友",跟女孩拒绝男孩相似的地方还有,你永远也不知道真实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MySpace梦 几乎跟校内网的创立同时,一大群Facebook的模仿者也涌现了出来,比如占座网、露脸网、亿聚网、5Q网、ChinaY.com、99号宿舍、底片网、饱蠹网等等,它们看上去几乎都是一个模子铸出来的——实际上,确实也是Facebook这一个模子。跟校内网相比,他们有的长于市场推广手段,有的网站拥有丰沛的资金作为后盾,依靠各种优惠措施来吸引用户注册。跟其他类型的社区网站一样,大学生SNS社区也迅速陷入了拼命抢用户数的阶段,注册就赠送鸡腿、书籍等市场推广方式让人不得不联想起电子商务网站靠送可乐开张的历史。在这样的市场上,Google那种"以用户为中心,其他一切都会纷至沓来"的信条似乎显得有些理想化,很多国内互联网创业者对于Google的探求都包涵着同一个疑惑:它是怎样看上去那么从容就获得成功的? 每一次美国的互联网出现一个新的宠儿,中国的互联网界就开始寻找相似的面孔,或者更常见的做法是,大规模地克隆。今年的当红炸子鸡显然少不了MySpace和YouTube,它们前不久一个以5.8亿美元的现金卖给了新闻集团,一个通过股权置换折价16.5亿美元卖给了Google。而Facebook的创始人马克·祖克伯格(Mark Zuckerberg)刚刚拒绝了雅虎高达10亿美元的收购提议。国内的大学生SNS网站可能会羡慕马克·祖克伯格那种近乎于"嚣张"的姿态,他在一张名片上印着"我是……他妈的CEO",也许最让王兴们羡慕的是,马克向风险投资提出的条件包括:"只要有意,他就有权主控公司",而且这已经成为国外web 2.0网站的标准做法。王兴用军训时的射击课打了个比方:有意瞄准,无意击发,无论结局如何,他从内心都是奔着独立发展的道路做的。 王兴仍然非常看好中国SNS类网站的前景。像他这样怀揣着中国MySpace梦想的人不在少数,他们相信中国总能够出现一个像美国的MySpace、日本的mixi、韩国的Cyworld、台湾的无名小站那样成功的年轻人的SNS网站,它们的共同特征是年轻人聚集于此,并能充分满足他们的社交需求。但大同小异,简单的复制被证明是走不通的,没有一个成功的SNS网站不是针对本土人群的特点进行了静心的设计和雕琢,他们所需要寻找的就是基因上的那一丁点微小差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