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堃:从百度裁员到适者生存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18日 10:50 ChinaByte | ||||||||||
天极Chinabyte记者 方堃 百度公司副总裁梁冬几乎不可能更直率了。他最近表示,对于一些员工来说,百度达到了很高的位置,所以裁员事件致使一些人无法接受,但是最佳雇主不等于没有裁员。 在外界看来,百度公司是CCTV评选出的最佳雇主企业,这里聚集着顶尖的中国编程
然而一切美好印象的改变,却源于一场裁员。或许如果没有这场裁员,梁冬未必可以面对媒体如此直率的说出这些令公众感到震惊的话语。 事实上,当百度裁员成为一个社会话题的时候,公众、媒体已经将焦点集中在了百度公司身上,至于被裁员工未来的命运如何已经并不十分重要。 近年来,国内企业经常以“人性化”自居。中国舆论除了要求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提高经营业绩外,还要求他们必须提高社会责任感和企业道德。如果一个企业拥有优良的业绩,势必也会具备“拥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中国的舆论需要一个“明星企业”作为标榜,而百度在达到这些条件后,自然而然的会被各种舆论“神化”。 实际上,对于企业而言其使命就是扩大市场份额、实现资本的快速增长以及赢利。从过去的历史来看,没有哪个企业会将道德作为制定企业战略的考量目标。这不是说企业的经营者们没有道德,而是说站在经营者的层面,影响他们决策的是利润、而非道德。 因此,好的企业竞争者不会经常向外界标榜自己的道德情操,他们的职业素养会清晰的告诉他们自己的任务是巨额的利润,而不是高尚的道德。他们考虑的是整个企业的兴衰,而不是某个员工的荣辱。何况仅依靠道德来来解决企业内部的机制问题和资源配置问题无异于天方夜谭。 从裁员这一事件来看,尽管百度从企业发展的角度考虑没有过失,但是在细节的处理上却有欠妥当。首先,裁撤这一部门当数企业的战略过失,而为这一过失买单的却是普通员工。其次,如今很多企业已经意识到要去尊重员工的价值,只有这样才能吸引到更多更好的人才。在执行层面上,怎么样让员工觉得自己受到尊重,这一点百度做得相当不够。 个人在与公司的博弈中,个人始终处于劣势地位。因此裁员时大刀阔斧不给员工一点情面和挽回的机会,自然会引起社会舆论对劣势群体的同情及对强势群体的谴责。之后出现的员工申请劳动仲裁、法庭诉讼以及媒体对此事的长篇报道自然也在情理之中。 从员工层面而言,从签订劳动合同起的一刻开始,维系劳动关系的就是法律和自身价值,而非道德。曾有人将员工与企业之间的关系比作一笔交易,当交易双方都满意时,员工与企业相安无事;当有一方不满意时,员工与企业会中止劳动关系,交易结束。因此对于员工而言,需要做的是提高自身的价值,这其中包括对就职企业的价值以及对外界、社会的价值,这样即使结束了与原就职单位的合同,那么也会很快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开始新的生活。对于企业而言无论出于何种原因,流失这样的员工都是一种损失。 当媒体报道经常将百度拥有身价百万的前台作为宣传重心的话,如果不是别有用心在神化这个企业,就是该企业内部在分配机制上存在这严重的失衡。一个前台对企业的贡献相当有限,与百万的身价并不相衬。 达尔文早在《进化论》中就提出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理念。这一理论至今仍然适用于我们今天所处的环境。这里无意去探讨百度裁员的真实目的,百度方面显然也并不愿意过多谈论此事,每当媒体问及此处,也多以“企业业务调整”之类的官方话语作为搪塞。 然而作为一个企业而言,开源节流是永恒不变的话题,当员工的收入与贡献不成正比的时候,显然企业会采取相应的办法来减少这部分的成本支出。对于员工来说,需要做的是在残酷的竞争和多变的外部条件下最大化的体现自身价值,去适应外部的发展需要,道德层面的谴责会获得社会舆论的支持,但从功利的角度而言,对未来个人的发展并不会起到太多的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