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使投资人遭遇狙击手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12日 10:42 中国经营报 | ||||||||||
本报记者:王正伦 由于硅谷精神——对于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近乎偏执的追求和执著——的缺失,中国的新一代创业者们依旧与冲动和盲从不离不弃,以至于投机和侥幸这两种心态一直笼罩着这个群体。
中国的创业环境和VC机制依旧处于初期阶段,在这个圈子里,理想和现实交织,蛊惑和陷阱并存。正像创业者在向VC融资时,需要直面投资人的道德风险一样,毋庸置疑,VC们在做出自己的投资决策时,也概莫能外。 吴总的“转型故事” 1997年重庆设立直辖市,其后当地房地产业迅速成长,据说,重庆一度是当时国内最具增长空间和暴富机会的城市,以至于诸多江浙资本都纷纷奔赴重庆市跑马圈地。作为地道的重庆人,吴总就是在上世纪90年代末迅速发达起来的,当年他以15万元的入市资本,在短短数年内迅速积累起数十亿元的财富。 但随着一座座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吴总日益感觉生活和生意空间的双重萎缩,与此同时,儿子在北京读书,并且留京的意愿强烈,吴总也在考虑着给“第二代”开辟一片新领地,于是在儿子和友人的撺掇下,和其他合伙人一起注册了一家投资公司,决心试水VC行业,渴望着转型做一个天使投资人。 吴总终于接触到A公司,这是一个年轻的创业团队,三四名主力人员均为某知名大学的毕业生,其中不乏留学经历者,这几个人正在开发一个网站,据说这个概念在资本市场上正炙手可热,这个网站的创业团队无论是学历还是履历都符合外界盛传的一些常识,风险投资就是投团队。 创业者的滔滔不绝和信誓旦旦,让吴总动心了。正在读书的儿子也一下子搜集到很多数据和资料,来佐证自己的判断力,在征求了几个合伙人的意见后,吴总信心十足地拍板,决定向这个充满朝气的互联网公司注资500万元人民币,并成为第一股东,而吴总的儿子也以投资人的身份出任公司董事,这也让吴总多了一层把握。 创业者的“卖楼花理论” 作为一个成功的地产商人,吴总最为关心就是财务报表,因为对于大多依靠金融资本支撑的国内地产商来说,资金成本和周转一直是房地产业的命脉所在,但注资一个季度过去了,A公司仍无任何进项,但费用支出却有增无减,这在地产界恐怕是难以承受的压力。 吴总不放心儿子的监管,决定亲赴北京问询,但A公司的创业者的阐述却头头是道。创业者们侃侃而谈,做网站如同“卖楼花”,先是圈出一块地,然后包装出一个楼盘的概念,接下来就可以卖楼花收钱了,而A公司目前就正处于造“楼花”阶段,因此,需要投入资金用于公关推广。 A公司的公关推广是通过授权B公司来实现的,接下来的陈述中,创业者们毕恭毕敬地呈送上一册装订考究的公关简报,而在这些形形色色地的新闻稿里,这群创业者都一个个赫然在目,俨然已经是新一代数字英雄的中坚力量了。 创业者一阵子摆事实讲道理,再加上儿子的一旁参谋,让吴总似乎没了脾气,只能慨叹,互联网是年轻人的事业,这是年轻人的世界。但好景不长,创业者的卖楼花理论并未得到有效演绎,半年后A公司就有些弹尽粮绝的窘境了,而创业者承诺的未来并没有到来。 当吴总不得不盘点公司时,这些创业者的豪言壮语都烟消云散了,而吴总只收获了一些电脑等办公用品和下一季度待付的房租和物业费。 A公司的“公关内幕” A公司的创业团队如今又在另一杆大旗下汇合了,继续着下一个击鼓传花的博傻游戏,据说,其第一桶金恰恰是吴总的500万元天使投资。 QQ、盛大、百度等一个个财富神话蛊惑着民间投资人企图在互联网领域内掘金。据悉,长三角地区已有诸多成功企业家投身天使投资,但由于国内创业环境和风投机制尚未成熟,这些先富起来的投资人大都并未成为新领地的吃螃蟹者,吴总就是一个典型的先驱。 A公司的创业者就是一群典型的投机分子,对于自己正在开发的网站自始至终就信心不足,而一旦邂逅VC行业的“小学生”吴总,就如同找到了下一个接棒者,而他们急需的就是一个可以实现这一倒卖行为的有效工具,而B公司仅仅是一个道具而已。 如同上市公司惯用的关联交易,B公司就是A公司的一家关联公司,只不过这一切与吴总无关,其持有人与A公司的创业者关系密切,A公司通过公关业务外包的形式,将吴总注入的500万资金大部分转移到B公司,而B公司就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硕鼠,一点点地吞噬着吴总的VC。 当然,大多数互联网公司在刚刚获得风险投资后就迫不及待地热衷于公关造势,还有其言不由衷的苦衷,当商业模式尚不清晰或者收入仍然是一种遥不可及的奢侈时,公关造势就成为创业者对于投资人的唯一交待,毕竟,公关传播可以带来一定的用户和流量,而用户和流量也是衡量网站价值的一种标准。至于用户和流量何时能转化为真金白银,这似乎不是创业者考虑的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