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时代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互联网 > 敏思博客成为先烈之后专题 > 正文

胡喆专栏周7月24日:个人博客时代的血酬定律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24日 09:52 新浪科技
科技时代_胡喆专栏周7月24日:个人博客时代的血酬定律
胡喆专栏周7月24日:个人博客时代的血酬定律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科技图片

  胡喆,26岁,男。北方血脉,长于江城。 少时性格柔弱,为人随和;及长,入文学院四载,广涉群书,志气稍长。 而后迭经曲折,屡经锻炼。闲时长日以读书自遣 间或远近行走。因为相信信息改变社会而进入科技报道领域,浸润六年收获良多,其中较多致力跨国公司、互联网和信息立法。现供职于《电脑报》新闻中心,为副主任、高级记者。

  个人博客时代的血酬定律

  胡喆的博客 博文

  7月24日 星期一

  百度裁撤企业软件事业部,在网上被迅速炒热,仔细观察整个事件,让人感到在Web2.0时代的劳资纠纷中,博客,以及博客带动的个人发布信息,个人点对点的寻找博客内容、以及广泛而自觉的参与以博客为发布中心的内容讨论的这一传播形态的形成。尽管几位身份待查的“百度被裁员工”的博客上似乎有些可以炒作的痕迹。但综合看来,更多的网民们不再停留在观览网站提供的信息,而是纷纷在自己的博客上转载、分析和评价此次事件。而门户网站在某种程度上是充当了个人博客和广大网民之间的中转站的角色。

  这实则意味着,在个人对机构的力量博弈中,个人的力量的传播、号召和引起群体性压力的能力在不断增加。

  一柄新的双刃剑正在铸就。

  分析百度事件,可以看到在互联网环境下,或者说在所谓的Web2.0环境下,机构和个人的力量对比正在发生变化,个人力量呈现出新的几个特点:

  首先从传播的速度和范围来看,裁员事件在一周的时间里,经过百度和搜狐的数度“声明”口水战,以及各家媒体穷极心思的挖掘跟进,截止记者发稿前,其在线相关搜索结果已经达到1,030,000篇,成为互联网界这个月当之无愧的公众事件。

  其次,而在从信息发布的效率上,个人博客往往更加尖锐和高效。从百度此次的事件就可以看出,让百度感到头疼的是,针对百度陆陆续续发布的4份官方声明和接受采访试图解释的努力文章,几位身份尚难查证的被裁员工在搜狐上建立了诸如“

维权100天”、“BAIDU315”的博客来逐天、逐条、逐篇的加以一一反驳,其速度和效率远远超过百度的公关部门所能做出的回应速度。

  最后,从反映的收效上来看,做为个人的发言者几乎赢得了一边倒的舆论倾向。

  博客或者说互联网赋予的个人自由发布信息的能力将带来新的博弈关系么?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些变化正在发生:

  一、博客让“合法伤害权”下放到个人。吴思那本流传一时的《血酬定律》介绍了一个这样的概念,即在一定社会系统中,个人的地位与他所具有的伤害能力成比例关系。

  在传统媒体时代,人们热衷于讨论媒体所拥有的“合法伤害权”。但对于个人来说,获得这种权力的成本显然过高,往往形成“被媒体关注的个案在舆论压力下迅速解决,而得不到关注机会的就难以解决”的情况。

  而在Web2.0时代,由于每个人都具有发布公开信息,以及“博客加搜索”的模式造成这种信息被传播和获取的成本几位低廉,这种“合法伤害权”以几乎为零的成本被发放到每个普通人的手中。

  二、由于互联网的广泛传播能力、利益结构复杂的特质。机构不再能轻易地封锁信息,或者封锁的成本极为高昂。

  据悉,百度曾经在裁员事件被广泛转载后,发函要求一些互联网公司不再转载这类未经证实的消息,但从实际效果来看,显然似乎无阻于整个事件的传播。这也说明,公司或机构很难在互联网环境下阻止对己不利的信息快速扩散。

  三、一个更容易形成群体性冲动的时代到来。勒庞在名著《乌合之众》中开创性的解释了“群体无意识”这一现象。

  简单说来,这是指人聚集在一起后形成的一种心理倾向。这种倾向是与人在个别独处时的心理状态完全不同的。

  在一个社会心态还属于封建和小农范畴的社会里,最容易爆发具有乌合之众的群体心态,通常具有如下一些特征(以下为引文):

  a.场景性:在学术上,是指一种"心理群体"。在这样群体中,心理感受的一致性非常突出。这种场景性使得群体心态具有极强的形象化的想象力。这种场景性致使群体要么不会推理,要么进行错误的推理,而且也不受推理过程的影响。

  b.从众性:从众心理是人皆有之,但个体的从众性与群体的从众性是不同的。个体的从众性是可以从理性的角度找到一些可以解释的原因的,群体的从众性则不然,更多的是有一些盲动性、残忍性和狂热性,是无法用理由加以解释的。

  c.互动性:互动性是对从众性的一种补充。互动性产生了一个群体的无数的不同性质的"火花"。它们相互碰撞,彼此启发,共同发展。

  d.爆发性:这是就群体行为发生和发展的速度和力度而言的一种特性,起势如破竹,往往伴随"轰"的一声,并且所向披靡。

  在庆幸做为个体的人可能在互联网时代拥有更多的维护公平的权力时,一个新的课题显然已经被提出,企业如何应对互联网条件下的新的公关危机。冷静的来看,百度在整个事件中所承受的压力和遭到的批评,其中大部分都来自于一些并未经过核实和仔细思考的消息来源的简单重复和想象叠加。这是由于,对于媒体来说,为了跟随互联网时代的节奏而不得不大大缩短对消息的真实性的评估过程;对于个体来说,则更容易陷身于这种被勒庞称为“群体性癫狂”的狂热之中。

  在博客时代,公司可以建立博客广泛免费地宣传自己,却无法阻止有更多来自四面八方颠覆的声音。西方国家有很多公司都设下明文规定,公司内部员工不允许在个人博客中提及任何关于公司内部和公司员工的信息。而在中国,博客,论坛,email,从戴尔,百度,EMC,乃至大大小小的事件主体,互联网广泛的传播平台却让公司不得不随时面临形象信誉危机。可锐职业咨询曾经有过调查结果,国内大中城市,有很大比例白领通过博客的方式抒发他们对于公司的不满,工作的压力,而这些很可能成为他人攻击的把柄或者评断的参照。

  完全可以让人感到恐惧的是,如果有些个人和机构出于某种目的来制造这种舆论风波,几乎可以假定必然以极低的成本获得成功,相反被伤害者的维护成本和难度却高的惊人。显然,加强相关方面的立法是唯一建立起新的平衡的策略。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112,000,000



评论】【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科技时代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595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